师生沟通艺术(共59页)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7970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生沟通艺术(共5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师生沟通艺术(共5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师生沟通艺术(共5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师生沟通艺术(共5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师生沟通艺术(共5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生沟通艺术(共5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生沟通艺术(共59页)(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师生沟通艺术第一章 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内容提要我们的这套教师训练教程,主要是环绕指导教师如何应用各种沟通技巧与学生达成良好人际关系这个角度来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教育活动产生兴趣和接受性。第一节 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在教育中,教师所有的教与学生所有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如何沟通,用什么样的品质沟通,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师生关

2、系的性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第二节 打破“好教师”“好学生”的神话教师给自己订一些标准,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标准订得太多,往往会产生反效果。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有配合新时代的标准和要求。第三节 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在教育工作中的许多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窄化了对沟通的理解。其实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第一节 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学生首先是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来遵守这个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这个教师所提

3、供的各种活动。这种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游戏运行规则,与其他任何领域的人际关系运行规则没有什么两样。 师生关系的特性是学生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所提供的教育。在人际关系的规则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沟通技巧。因为人是充满感情的,有着各自的需求和欲望,有不同的兴趣和偏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空间。当我们跟学生交往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老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当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后,对这个老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度,学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

4、受教师的要求。因此,学生是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所提供的教育,接受老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二、师生关系的性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学校教育常常忽略普通的人际关系的常识。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中,有意识的是如何去“塑造”学生,如何去“改变”学生,如何来“培养”学生,总之,如何从教师权威的角度去传递教育影响来影响学生,没有明确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同样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教师要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学校里所设计的所有工作,都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之间关系的性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位教师只有将理论能够

5、化为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技巧,才算真正地消化了理论,才算真正具有了教育的能力。如前所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效能决定教育的整体效能。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首先要养成的教育能力。在过去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在给教师进行的正规教育培训的体系中,注重的是一些概念和抽象理论的学习,而不是注意如何帮助教师将理论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化为具体的沟通实践。比如,过去绝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尊重学生的需要”这个理论性的概念,然而,一个教师应怎样做才是在“尊重学生”,很多教师并不知道。我们提供给教师的这套沟通和与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系列技巧,是给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教师一份深化理解各种教育理

6、想的经验。第二节 打破“好教师”“好学生”的神话一、打破“好教师”“好学生”的神话 一般来说,教师职业总给人一种“神圣”、“崇高”的形象,教师对自己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教师给自己订一些标准,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标准订得太多,往往会产生反效果,以及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坏影响。这种传统时代中流行的“好教师”应具备下列品行:好教师应该是沉着而不容易激动,经常保持稳定的心情,永远不失“冷静”,不流露强烈的情绪;好教师不偏倚,对学生没有成见,都能一视同仁;好教师能够也应该对学生掩饰自己真实的感情;好教师对所有学生接纳的程度都一样,心目中绝无宠儿;好教师应该常常超时工作,为公忘私;好教师对学生应该怀有无条

7、件的慈悲心肠,对学生的要求有求必应;好教师能够提供一种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既安静又有次序的环境;好教师高度智慧,他们的智慧远远高于所有学生,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好教师互相支持,不管在个人感情、价值观、行为评估等方面,他们都能对学生表现一致;好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永远不犯错。当一位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些完美的品质而又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会产生这些负面的心理压力和后果:社交生活受影响;厌倦教学工作;头痛、恶心,身体不适;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低落,自尊心下降;消极无助。 我们常常期望一个“好学生”应该具有下列的好品质:无条件尊重教师,从不反驳教师的命令和要求;好学不倦,能够长时间不分心

8、的读书;八面玲珑,不得罪同学;上课时始终保持安静;保持形象,为校增光;十项全能,样样皆精。其实,要学生时常或者一定要达到这些要求,不但令学生感到不合情理,要求太苛刻,而且也容易让教师产生失望感和失落感。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重整一下对自己的要求,重新制订一些较实际、较具体的指标,从而帮助我们释放一些没有必要的压力,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接受这些较实际的标准时,可以使用这些心理语言:“教师尽量要希望能够,可以”,给自己保持较开阔的心理空间。新时代的教师形象是:新时代的教师能够触角敏锐,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能够积极进取,创新求变;懂得忙里偷闲,清除自己的压力,掌握放松的技巧;对学

9、生要求合理,循序渐进的推进工作;处事公正,重情重理;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团队精神,互谅互助;幽默乐观,坦诚真挚;容易宽容、接纳学生的过错。 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有配合新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与新时代教师的形象和价值观相吻合,使师生关系容易相吻合。学生在接受这些较实际的标准时,可以使用这些心理语言:“新时代的学生尽量要希望能够,可以”。新时代的学生形象是:多才多艺,尽量展开所长;动静得宜,有我有答;善于安排时间,珍惜青春;触角敏锐,创新求变;尊重人,乐于与他人合作;幽默乐观,坦诚真挚。四、良好师生关系的五个特征良好的师生关系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1、 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

10、;2、 关心彼此都知道自己受对方所重视;3、 独立性一方不依赖另一方;4、 个体性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力;5、 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求的牺牲为代价。第三节 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一项研究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窄化了对沟通的理解。 人类生活中充满了语言和非语言,有意传达和无意传达的信息,而我们说话所应用的词汇仅仅只占其中的7%-24%。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状扮气质,说话和表情,对学生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让学生在下意识层面时时在判断“我是不是该喜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

11、怎么看待我?”“这个老师喜欢我吗?”“这个老师是不是让我觉得很愉快,觉得很舒服?”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师生双方整体讯息的沟通,是每时每地每刻在不间断进行的。二、教师要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沟通是否成功课后习作与练习:一、 对自我成长的觉察能够与别人建立起长期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这种关系会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的产生问题,但借着彼此坦诚的沟通,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在你的个性中,需要哪种性情来平衡?1、_2、_3、_二、对与学生人际关系的敏感和觉察(一) 在你与学生沟通之间,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1、_2、_3、_4、_5、_(二) 当你学习了本章之后,你找到了其

12、中的原因了吗?1、_2、_3、_4、_5、_第二章 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基本条件内容提要本章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探讨成功的师生沟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节 同理心与学生谈话的基本前提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教师对学生不能同理有许多不良后果,同理心传递的系列技巧和方法。第二节 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教师对学生有了真诚,才会有教育的效能发生。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表达真诚的系列技巧第三节 接纳与尊重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接纳,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要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使学生相信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第一节 同理心与

13、学生谈话的基本前提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一、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指: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同理心不等于了解。了解是我们对事物主观的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看事物;而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是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同理心不等于认同,不等于认同和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