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语文《我的叔叔于勒》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791177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上语文《我的叔叔于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上语文《我的叔叔于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上语文《我的叔叔于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上语文《我的叔叔于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上语文《我的叔叔于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上语文《我的叔叔于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上语文《我的叔叔于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精品课例: 我的叔叔于勒1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我的叔叔于勒,年级示范课,一课时。2目标确立(1)教材分析。有人将语文教材的功能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其中,“定篇”指中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它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的特定的、具体的所指。“定篇”属于语文课程内容,透彻地领会规定的经典名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目标。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教材小说类的经典名篇,它通过塑造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的生活,提示人性的假恶丑,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小说情节平叙中有波澜,语言平实中有锋芒,它对人物内心

2、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刻画之细腻,是其他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如果通过小说的阅读,让学生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那将是一个语文教师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2)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解决小说的字词,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做到的。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主题,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清晰的,不完整的,甚至有可能是偏执的。所以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知道哪些,还有哪些是模糊的或者是未知的,因为只有建立在“学”的基础上的阅读才真正有效。总

3、之,教学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新课改后,这是第三次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了,以前大都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谁是主人公)、情节(概括主要情节,找出插叙部分)、环境(平静的大海、紫色阴影的大海),最后将“作者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旨硬塞式的教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单一的价值选择上。面对知识能力和审美体验越来越丰富的学生,我深感传统教学的“单薄”与“困惑”,改革势在必行。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学段学生学习习性和已有的素养储备,为还学生一个崭新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4、及个性化阅读,实现教学各要素间积极的思维碰撞,真诚的心灵沟通,生成以下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析人物形象,学习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以读促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态等,咬文嚼字,力求使学生触摸到作品中人物的魂魄,进而挖掘小说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认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无奈。3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幽默导入,简介作者及作品。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构思之简妙。第三环节:咬文嚼字, 品析人物之形象。第四环节:探究质疑,领悟主旨之深刻。【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幽默导入,简介作者及作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能迅速地集中

5、学生注意力,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所以本节课打破以往“亲情”之类导语,紧扣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这一重心,让学生在幽默的生活片断中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妙用。首先由别出心裁幽默的校园生活片断导课: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眼睛盯着地面说:“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去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老师:“吸烟吗?” 学生B故作镇定地说:“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然后抛出

6、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那么肯定地让学生把家长叫来?由学生的回答教师做简单小结:动作、语言、神态等,是人心灵的一面镜子,往往细微之处,便映射出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在小说这一文学长廊里,便有一位特别擅长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塑造人物形象的大师,他就是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交流作家及作品)引出课题我的叔叔于勒。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构思之简妙。分析情节虽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莫泊桑作品较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在平铺直叙中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也为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这一环节从题目入手,由于勒人生的变化来梳理情节。

7、首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单叙述于勒的生活经历(提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叙述: 以菲利普的口吻来复述 以于勒的口吻来复述 以老船长的口吻叙述)。第二,由于勒的穷富穷的生活经历,引申到“我”一家的态度变化。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更妙在结局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抓住“我”一家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称呼的变化这一细节,让学生流览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如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体会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通过这个小环节,学生既把握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对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主题也有一个简单的情感价值观评价。第

8、三环节:咬文嚼字, 品析人物之形象。给人物形象下个结论并不难,重要是要挖掘出支撑这些人物形象的“根”,即具体细致的描写性语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具体而言,就是着力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翻来覆去的诵读和默想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重点是细致地研读2549自然段。采用分角色朗读和给菲利普夫妇画脸谱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评价主要人物,即把握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第四环节:探究质疑,领悟主旨之深刻。如果单纯概括主旨,学生也能说出我们“想要的答案”。但要在明确主旨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呼唤人性的回归),树立正确

9、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却不易。所以安排了“探究质疑”这一环节。考虑到课堂时间和学情需要,主要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思考:第一个问题:文中让你心酸的事情是什么?让你心碎的话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是可怜的还是可恶的?假设于勒就是你的叔叔,你会如何做?第三个问题:文中让你感到温暖的话又是什么?既然小说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课题可否改为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4精彩片段精彩的教学细节设计,富有个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有利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兴奋点,让教学过程充满智慧和创造,使之成为师生心灵共振的对话和交流过程。课堂亮点一:任何精彩的教学过程或片断都源于学生的思

10、维与活动,有了学生的参与,才有思维的灵性。因为安排了课前预习,所以导课后,我直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单叙述于勒的生活经历,并且给了学生相关提示,如以菲利普的口吻来复述哎!我的弟弟于勒。 以于勒的口吻来复述这些年都做了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但这一预设进行的并不顺利,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而且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析人物和把握主旨。所以短暂的思索后,我决定改变一下教学思路,把难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谁能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概括于勒的一生吗?” 想不到这并没有难倒学生,号称数学大王的甲同学站起来说:用数学示意图就可以概括。他自靠奋勇的上黑板画了一条曲线并辅之以文字。这一标新立

11、异的勾画,既简洁又明了,学生的兴趣都很浓,接下来又有两个同学给他做了补充。我们把这一创造命名为“于勒的曲线人生”,我想学生肯定会记忆犹新。于勒人 生穷富穷盼赶避盼课堂上学法指导很重要,但预设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学生的需求,所以应灵活驾驭课堂,即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就提出“教学合一”的教学主张。要达到这一点,除了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外,还要把握教与学的现实状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应将学习的权利、空间和方法回归于学生主体,教师跟着学生走,“你学我教”,这是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课堂片断二:以前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刻画的方法时,方法很直接,就是

12、明确提出问题,类似“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具体的描写语句,然后揣摩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就好像讲阅读题答案似的,学生很难体会学习莫泊桑刻画人物的细腻。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先抛砖引玉。师:同学们,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在文学作品中,细节决定作品的魅力,请看文中“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品读这句话中的“唉”有何深意?全班顿时一片“唉”的声音,可谓“唉”声四起。生1:“唉”字表达了一处担忧,担忧他们的穷苦日子遥遥无期。生2:“唉”字含有一种埋怨,埋怨于勒迟迟不回来。看到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我马上切入学习的

13、重点:请同学们细读2549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品读生动细致的描写语句,给菲利普夫妇画脸谱(丰富的表情),并对他们的人品和性格做出评价。在前面学习的提示下,我允许学生们“图文并茂”。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思维是多元的。小组1:我们认为第34段对话,特别是菲利普的“啊!啊!原来如此”写得意味深长,我们认为“啊”字是明白事实真相后的震惊。第二个“啊”字表示醒悟过来之后的深深失望和无奈。文中“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两眼呆直”,“父亲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起来”,等描写简洁明快,我们给菲利普夫妇画的脸谱是:慌张:怕水手是于勒;怕女婿看出来。愤怒、害怕:见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怕他

14、再来连累他们。失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泡汤了。狼狈:怕于勒认出他们。小组2:我们研读的是31、35、38 段,此时的于勒又是穷光蛋了,所以“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别叫他们看出来”、“别叫那人挨近我们”中的“别叫”反复使用,感情色彩很浓,菲利普夫妇躲于勒就像躲瘟神一样,尤其是“我”的母亲特别尖酸刻薄,体现了中国那句老话“天下最毒妇人心”!人世炎凉!钱比兄弟亲情还重要!我们评价菲利普夫妇的主要性格是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给他画了一颗“黑心”。师:如此看来,菲利普夫妇就是“坏人”,“恶人”了,是不是?(听到我这一问,许多同学摇头了。)小组三:唉,菲利普夫妇也有难言之隐啊,课文第二段说:那时家里样样都要省,买日常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二女儿好容易找了个女婿,如果于勒这时候回家,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们认为菲利普夫妇的表现也有人之常情的成份,把亲兄弟称为“贼、流氓”固然可恶,但贫苦的生活也让他们很无奈。慌张愤怒失望狼狈冷酷无 情自私虚伪唯利是图菲利普夫妇可 恶的无 奈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和谐思维对话。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既欣赏小说生动又具有讽刺性的语言魅力,又对可恶又无奈的菲利普夫妇形象有了全面认识。许多未知的或模糊的东西也逐渐清晰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