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2.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性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3. 汉坦病毒:即肾综合征山血热病毒,为ssRNA病毒。汉坦病毒主要有汉滩型和汉城型4. 逆转录病毒:它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疾病5. 内基小体:它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增殖而成的种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6. 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含HBV的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以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
2、酶。7. 无症状HBsAg携带者:特指血液中携带HBsAg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亦正常的慢性携带HBsAg的人,由亚临床型或临床型的患者发展而来。由于其人数多,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8. 缺陷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即为缺陷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9. 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10.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11. 非细胞型
3、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1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1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14. 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15. 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16. 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
4、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17. 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m)为测量单位,18. 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19. 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20.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21.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22.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
5、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23. 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24.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25.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26.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27.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28.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29. 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6、称为前噬菌体。30. 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31. 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32.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33.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34.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35. 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
7、特性。36. 毒力:是指细菌的致病力,是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由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构成。37. 侵袭力:是细菌突破机体的免疫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 细菌的侵袭力来自细菌分泌的侵袭性酶和细菌吸附宿上黏膜细胞,抵抗体内免疫因素作用的表面结构。 38. 外毒素:大多来自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100 30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薄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亦可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39.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化学性
8、质是脂多糖,菌体裂解后游离出来,其化学性质稳定,100 30分钟不易破坏;毒性较弱,来自不同细菌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只能产生lgM抗体,没有中和作用,内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 40. 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41. 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 42.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43.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全身多个
9、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44. 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45. 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SPA与Ig
10、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46. 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体。检测抗“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47. 菌毛:介导淋球菌黏附于人类泌尿生殖道黏膜,不易被尿液冲去。此外,菌毛尚具有抗吞噬作用,即使被吞噬,仍能寄生在吞噬细胞内。经实验证实
11、,有菌毛的菌株具有毒力。因此,淋球菌菌毛是淋球菌感染最重要的物质。 48. 外膜蛋白:P导致中性粒细胞膜的损伤;P参与与阴道上皮细胞和输卵管黏膜细胞的黏附;P阻抑抗淋球菌IgG的杀菌作用。 49. 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 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 50. 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51. IgA1蛋白
12、酶:能破坏粘膜表面的特异性IgA1抗体,使淋球菌抵逃脱IgA1抗体的封阻作用。52. 异染颗粒:是指白喉杆菌用Albert等法染色时,菌体内可见着色较深的颗粒,其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磷酸盐。异染颗粒是白喉杆菌的主要形态特征,具有鉴别意义。53. BCG:即卡介苗,是卡、介二氏将牛型结核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预防接种。54.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5. 外斐反应:用于辅助诊断立克次体感染的疾病。立克次体属病原体所含脂多糖为属特异性抗原,并与变形杆菌OXl9、OX2、OXk菌体的脂
13、多糖有交叉反应,因而用变形杆菌OXl9、OX2、OXk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病人血清作交叉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的抗体。56. 螺旋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通过轴丝的收缩与曲伸而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7. 显微镜凝集试验:又称凝集溶解试验,这是诊断钩体病的血清学试验。常用标准菌株或当地流行菌株的活钩体作抗原,与病人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372小时后作暗视野显微镜观察。若血清中有同型抗体,则可见钩体被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若抗体效价高,凝集的钩体可被溶解。血清凝集效价在1:300或双份血清增加至4倍以上则有诊断意义。 58. 非螺旋体
14、抗原试验:用正常牛心肌的心脂质作为抗原,测定待检血清中的反应素(抗脂质抗体),用以辅助诊断梅毒,此为非特异性的初筛试验。 59. 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待检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用以辅助诊断梅毒,此为特异性确诊试验。60. 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即病毒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可短暂独立生存并可感染新的细胞的病毒颗粒。61. 复制周期:病毒的增殖方式为复制,从病毒进入易感细胞开始,经病毒基因组复制,合成病毒蛋白质,再装配成子代病毒体,最后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称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62. 缺陷病毒:可
15、以表现为包膜表面缺损、衣壳缺损、病毒酶的缺损以及病毒复制周期不完整等,但其根本原因是病毒基因组有缺损。这种病毒不能单独复制与合成完整的子代病毒,但若与完整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同时感染细胞时,则这些缺陷病毒可以复制。63. 顿挫感染 :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又称流产性感染。64. CPE:即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65. 包涵体 :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胞浆或胞核内嗜酸性
16、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的、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结构。它属于细胞病变的范畴,并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66. .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67. 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称为垂直传播。68. PFU:蚀斑形成单位,指将适当稀释的病毒悬液加入单层细胞培养中,当病毒吸附细胞后,再铺一层融化琼脂。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后,产生局限性病灶,病灶逐渐变大,肉眼也能看见,此即蚀斑。蚀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体复制形成的,类似细菌的菌落,称之蚀斑形成单位(PFU)。蚀斑测定是目前测定活病毒感染性比较准确的方法。69. 亚单位疫苗:用化学试剂裂解病毒,提取其包膜或衣壳上的亚单位,除去其核酸,以此制成的疫苗,称亚单位疫苗。70. 血凝抑制试验:许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