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汇报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论政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7760547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德义论语解读汇报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论政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汇报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论政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汇报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论政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汇报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论政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汇报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论政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德义论语解读汇报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论政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德义论语解读汇报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论政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安德义论语解读子路篇第十三【题解】本篇取“子路问政句“子路两字为篇名。上篇是孔子教学篇,本篇是孔子论政篇。问政四章,孔子论政十三章,问士二章,问仁,问才各一章。一、问政四章。子路问政,孔子答以“先之劳之。仲弓问政,孔子答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叶公问政,孔子答以“近者悦,远者来。子夏问政,孔子答以“无欲速,无见小利。各以其人其政不同,而答之各异。二、孔子论政共十三章,涉与政务管理方方面面。如正名,名不正如此言不顺。好礼,好信,好义。“上好礼,如此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如此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如此民莫敢不用情。外交,学以至用,善于外交。教民,富而教民,教而后战,“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2、。仁政,实施之难,“善人为邦百年。参政,辨政,言论与政务的关系。评政,“鲁卫之政,兄弟也。司法问题,“其父攘羊。三、为政者修身共九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首先是“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身者,需不狂不狷。持中守正,而且要恒久之毅力,持成稳重,不为他人左右。“易事而难悦。执政者要做到“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同时要具备“刚毅木讷四种美德,并且廉洁、知足、不贪。四、问“士问“仁问“选才共四章。子贡问士,孔子以三类士相答。子路问士,孔子以“切切偲偲、“以友辅仁而答之。子贡问政务选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赞成是非清楚的耿介正直之士。他们必然是

3、“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樊迟问仁,孔子答以“恭“敬“忠三法。【原文】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语译】子路问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孔子说:“遇事先要身体力行,劳而无怨。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只要力行不倦,始终如一就行了。【解读】本章是孔子论政的文字。本章文辞简古,歧义纷呈,难求达诂,然数解均可作为执政之方略,均有可取之理,故不顾纷杂,缀叙以供参考。一、“先之劳之,即先民劳民,两“之所指代均是“民。孔安国说:“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论语?稽求篇:“孔安国解此谓先导民以德,使民信之,夫然后从而劳之。如此两之字俱属民解。且此是圣门习语,如夫子赞易曰说

4、以先民,民忘其劳。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均是一样的意思。二、“先之劳之,即“为政者先劳,为民者后劳,两个“之字指代分属不同,前者指“为政者,后者指“为民者,意思是正身以求人。四书辨疑说:“先之谓先己之劳,劳之谓后劳其民。这样解释,也可以找到许多论据支持,如孔子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大戴礼记?子X问入官篇中孔子说:“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假设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者,莫假设以道御之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X仲淹的这一千古名句,也受“先之劳之思想影响而成。三、“先之劳之即为政者,勤政在先,劳政在先,两个“之字均指为政者。此一解与后文“子路请益,无倦。

5、正相叠合,前后意思贯穿一致,即“先之“无倦,“劳之“无倦。与孔子对子X所说“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含义也一样。四书通:“子X堂堂,子路行行,皆易锐于始而怠于终,故答其问政,皆以无倦告之。朱熹注:“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论语?稽求篇:“先劳是不迫于始,无倦是不懈于终,一不锐往,一不惰归,“先劳是始,“无倦是终,唐代宰相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意思是善于开始者实在是繁多,能够坚持到终点的就很少了。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不,无不;“鲜克,很少能够。也说的是有始无终。“无倦方可“克终,方可“有终。另,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说法,故译文亦从第三说。【原文】,问政。子曰:“先有

6、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注释】 宰:家臣,总管。 先有司:给手下的官吏带头。先:先做,带头做,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有司:负责某项具体事务的官员。 人其舍诸:别人难道会把他埋没吗。舍:舍弃。【语译】仲弓做了鲁国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为政。孔子说:“让你手下的官吏带头,赦免犯了小过错的人,选用贤良优秀的人才。仲弓问:“怎样知道是优秀的人才,从而提拔任用他们呢?孔子说:“选拔任用你所了解的人。至于你所不了解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们吗?【解读】本章记载孔子论政。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小孔子29岁,他为人仁笃厚道,不苟言辞,任劳任怨,器量宽宏。

7、他曾总结出一种“居敬而行简的管理方法,深得孔子赞扬。他担任季氏总管,仍然虚心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告诉他三条:一、先有司。二、赦小过。三、举贤才。第一条:“先有司。多有人解释为“先任有司,即先安排官员,似不太妥。“先有司,应该是“有司当以身作如此,率先垂X,“先之劳之。“欲政之速者,莫假设以身先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另外,季氏专权鲁国,非一代之久,盘根错节,爪牙遍布,岂有请一总裁让你重新任命各级官员把原季氏党羽全部剪除之理。因此“先有司,仍是“先己之劳,不是让你先有任免之权。第二条,“赦小过。理解起来,也有一些模糊。“赦小过是赦“有司之过,还是赦民众之过,抑或是凡有小过者均赦。如假设没有前

8、后文,三种理解均可。考之前后,“先有司谈的是执政者,“举贤才谈的是“选于众,那么“赦小过,应该顺理而是百姓。孔子在大戴礼记?子X入官篇中说:“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小过。易传?象辞也说:“君子以赦过宥罪。说的均应是赦免民众之小罪小过;“有司本身是执政者,刑罚很难加诸身,不在孔子所说的赦免之列,对“有司只能是严格要求。“赦小过如此是“宽以待人,“先有司如此是“严以律己。一“宽一“严,宽严之间如此人和政平民安。第三条,“举贤才。“讲信修睦,选贤与能。朱熹说:“贤,有德者;才,有能者。贤才即德能兼备之人。“举贤才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布衣百姓中推选贤才,按孔子一贯的观点是“选于众,“舜有天下,选于众

9、,举皋陶。皋陶一类的高级典正法官都是从百姓中推举出来。“举贤才即“举直错诸枉可以收到“使枉者直、使“不仁者远的效果。当然,“举贤才有一个“知贤才的问题,“知贤才而举贤才,按孔子说的比拟轻松,“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在论语一书中关于识才举才用才的论述颇多,不是一言可以尽之,我们仅用诸葛亮在知人性中的一段文字说明“知贤才之难,原文抄录如下: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策而观其识,四曰,苦之以祸乱而观其勇,五曰,

10、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如此言不顺;言不顺,如此事不成;事不成,如此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如此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如此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注释】卫君:指卫出公,名辄。 奚先:先干什么。奚: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正名:纠正礼制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现象。即按照周礼规定的等级名分,去纠正一切不符合周礼的现象,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使

11、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各从其类,各守其位。 迂:迂腐,迂阔,不合时宜。 野:鲁莽,粗野。 盖阙如也:大概总是采取了存疑的态度。阙:通“缺,存疑,保存。如:词尾。 中:得当。 错手足:放置手足。“无所错手足即手足无措,错:通“措,也就是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名之必可言:确定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在理。名之:给它确定名分。名:名词活用作动词。 无所苟:没有一点随便、马虎的地方。苟:随便,马虎。【语译】子路说:“假设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先把指乱了的名分纠正过来。子路说:“有这种做法吗?您真是迂腐呀!怎么去正名分呢?孔子说:“仲由,你太庸俗浅薄了!君子对自己不懂

12、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就不可能搞好;事情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就兴盛不起来;礼乐制度兴盛不起来,刑罚的执行也不会得当;刑罚执行不得当,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分,必须能说得明白合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可行的。君子对待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没有一点是随便、马虎的。【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名正言顺的政论观。本章背景颇为复杂,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背景如次:主要涉与四个人,跨越祖孙三代,卫灵公,灵公夫人南子,灵公长子蒯聩,灵公长孙,蒯聩之子蒯辄。南子名声不好,与长子关系不融洽,蒯聩欲杀南子,灵公大怒,蒯聩奔逃宋国,

13、随后又逃到晋国。不久,卫灵公去世,南子立灵公之孙蒯辄为卫国君王,即卫出公。此后不久,卫出公的父亲又率领晋国军队攻打卫国,蒯辄又率兵迎击父亲蒯聩,阻止其入国为君。蒯聩杀母,心中无父,蒯辄击父,两人均无父子之情,互相残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臣父子之间越位,争位,失位,淆乱不堪。出公当政,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自楚返乎卫。时年孔子63岁。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于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这里的问话应该是一个假设性问话,因为卫出公初当政时,冉有与子贡曾经担心孔子会出仕卫国,并用伯夷叔齐兄弟相让而无怨言的故事与父子相争相残作暗示性比照,试探孔子。孔子

14、说: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对伯夷叔齐评价颇高,于是冉有子路相信孔子不会出仕于卫出公,冉有子贡的试探与这一次“待子而为政,孔子答以“名不正,而言不顺的两次谈话。据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卫世家记载,当在一年之内。后来注解分歧,年代相差也远,难定一说。姑以史记所载为准,因此我们说,这是“待子为政而作的一次假设性探讨,卫君非真“欲得孔子为政,孔子也非欲出仕卫君之政,师生之间是一次假设性的名物礼制的理论探讨。所探讨的内容意义非常深远。但大体背景当是卫出公父子相残之事实。子路问:“假假设卫君要先生治理国家,你第一件事打算做什么?因是未定事实,假设性探讨,孔子如此回答说:“必也正名乎

15、!这里有一个问题,“正名,正什么名,历代注释家也是聚讼不定,依笔者所见:第一、正君臣父子之名,各定其位,各就其职,定伦理礼制之名,蒯辄或让位于父,或迎养其父,尊其为太公。第二、师生探讨的是哲学问题。“物各有实,需名以表之,故曰实待名也;有实而后有名,名缘实而生,故曰名附实也。物固有名实,名实必相附,荀卿所谓制名以指实,名闻而实喻。吴林伯论语发微。除伦理礼制之名外,当如马融所说:“正百事之名,包括典章制度,刑赏条约,规X规如此,大纲大法,均在可正之列。“正名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工程之浩大,对卫国来说,是一件积重难返而又棘手的事,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子路一向率真直言,口无遮拦,“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有是哉?是一个反问句,无疑而问,有这样的事吗?“子之迂也。反问过后又来一个陈述句,陈述句的内容颇有一些刺人,“您真是太迂腐啊。“迂即迂远而不切实用,子路的反讥确实有一些过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