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75318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 王崧舟名师访谈:诗意的源头王崧舟:诗意的源头 中国教师报记者张贵勇 名师简介: 王崧舟,浙江上虞人,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长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在全国小语界首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写过蟋蟀之话和人所能忍受的温暖。初次读来,很容易让人误认为作者是一位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因为这两篇中有关蟋蟀习性和人体对外界温度感应变化的论述,显现出了相当高的专业水准。 其实,夏丏尊这种广博且精准的知识储备正是其做学问的独特之处

2、。而同为上虞老乡的王崧舟同样有着强烈的阅读动机、宽广的阅读视野,同样拥有那种少有的勤奋与聪慧,同样年少成名,并在历经一番挫折之后,终于实现做人与为师的蜕变,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家。 江浙一带出才子。从两位上虞名师的身上,似乎可以觅到江浙频出才子的奥秘:这里不仅有绝好的自然景观,更有深远的读书传统。而读书,无疑赋予美景一份别样的人文情怀,一如杜甫的那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阅读上我是个典型的杂家” 王崧舟的课有味道。 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轻言细语,娓娓道来,40多分钟的时间里,听者完全被诗意与意象构建的世界所吸引,并兼有历史学、心理学、文艺学乃至哲学的奇妙体验。 而这些特别有味道

3、的知识,在王崧舟看来,还是出于自己不功利、随性自然的阅读习惯,“我就是天生喜欢读书,好奇书里的内容。我一直觉得,每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充满了诱惑与灵性,你不去跟它打照面,它静静地躺在你的书柜里。你拿起书来,它就是活的,就会和你对话。而跟你对话的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都给你开启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当你进入书里,也就进入了一个缤彩纷呈世界,在体验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生活”。 从文学作品、教育理论、哲学著作到宗教名著,乃至奇门遁甲,王崧舟都有所涉猎,乐在其中。其实,他的“教育以慈悲为怀”即源自博览群书之后的感悟。 “我是相信转世的,读书就是在不断地转世。”王崧舟说,两年前,他读各种有关生命与灵性的书,如与

4、神对话、奇迹课程、一念之转、遇见未知的自己等。在阅读中,他感觉就像是活来活去的。而与书的相遇,他将之归结为缘分。在需要时,那本书自然会出来找你。“我现在经常有这种体验,就是当你想到它的时候,真诚地想它,这本书就会来找你的”。 王崧舟家里有一间书房,顶天立地的都是书。书房里,他拟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明月一帘无心照,下联是:诗书半斋随意读。 每次去书店,他喜欢信手拿起一本书,翻看一下目录,或看一下章节,感兴趣就买下来,放在书架上,一旦有空就抽出来阅读。他读流行的书,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也读不流行的书,如汪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这些书很难懂,“说老实话,我到

5、现在还读不懂,但我爱读,越是读不懂,我越想读下去,可能是我心里总有一种好奇的欲望吧”。 在阅读上,王崧舟自称是个典型的杂家,既读入世的书,如台湾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也读出世的书;既读教育类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并推荐给学校老师,也爱非教育类的书,“范曾的吟赏风雅,写得洒脱、写得雅致,他的书画在中国当代算是一绝。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我一边读一边偷着乐,那种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是从作者心里流淌出来的,挡都挡不住。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试图回答困扰所有当代人的性伦理的问题,尽管读得云里雾里的,但就是不愿意放下”。 语文专业的书王崧舟也读得深入而

6、系统。他坦陈,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的语感论一书的影响,在他看来,王“做的是真学问,那种理论的涵养、那种思辨的功底真叫过硬,确实是科班出身”。而潘新和著的洋洋一百多万字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是他所看到的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语文课程理论方面最有建树、最有见地的一本书,也是对诗意语文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那是提出诗意语文后的两三年,大约2007年年末,王崧舟发现诗意语文进入了高原期,批评声音此起彼伏。但他没有予以反驳,因为感到有些地方没有想通。一天,长期关注诗意语文的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复印了一篇,让他读一读。这篇是潘新和写的,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读完,王崧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7、,心中的很多困惑似乎都找到了答案。读完,他马上找出了潘新和著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大概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他通读了一遍。虽然没有真的读懂,但感觉找到了诗意语文的理论根基。后来,他有机会与潘见面,两人聊得甚是投缘,成为一段佳话。 在教学长相思一文时,王崧舟苦苦琢磨了3个月之久。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有所突破,但始终找不到灵感,“当时就像怀孕以后难产,好难受啊”。于是,他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写了文本细读,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查找了大量资料,仍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不经意间,他读到了朱光潜的诗论,结果一看就看进去了,还看出了很多东西。后来,公开课长相思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成为王崧舟影响最大、最得意的一堂课。“

8、诗论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20多年了我一直在读,每次重读都能看到新的东西”。 其他的诸如兰色姆的新批评等非语文专业书籍,也帮助王崧舟了解并窥见了文本细读的门道,因为文本细读的理论和技术就是新批评学派提出来的。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他研读了很多遍,因为在全球范围内,这是一本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 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你文化底蕴的基座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在王崧舟看来,实在是一辈子的功课。 “红楼梦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书

9、” 王崧舟这个人有味道。 见过王崧舟的人,都会感觉其身上那种不凡的文人气。而和王崧舟相处的时间长了,如他工作室的学生、拱宸桥小学的老师,不知不觉也会渐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小时候,就精神生活来说,可以满足的形式比较少,不像现在,电影、电视、上网、多媒体应有尽有。”王崧舟说,读书之于他就是一种天性,一直在满足着他的精神渴求,跟吃饭、睡觉、喝茶差不多,一天不读书会很难受。而他那一代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连环画,他跟许多同龄人一样,从小就对连环画着迷,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 小时候,只要母亲给王崧舟一点儿零用钱,让他去买一支棒冰或一截甘蔗,他都把钱省下来,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连环画。由于那时的连

10、环画,如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质量非常好,但不是一套一起出齐的,而是一本本推出。他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每天都要跑到新华书店去看下一本是否推出来。“我现在特别留恋那种等书读的感觉,很想把那些书一次性买齐”。 “有时候想起来,我这么爱读书可能跟我的父亲有关系。”王崧舟表示,他的父亲曾是个漆匠。民间做漆匠对手艺要求比较高,比如做一张雕花大床,四周有一块一块的画板,那都是父亲一笔一笔画上去的,山水、花鸟、人物什么都有,一般都是画吉祥的东西,而且都是用油画的颜料徒手画的。儿时的他经常看他的父亲这样画画,觉得特别有味道。 后来,王崧舟选择到杭州任教,其实也是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画过西湖十景

11、,我从小就知道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苏堤春晓、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觉得很美、很熟、很亲切,特别向往长大后能到这样的地方生活”。 除了连环画,王崧舟也看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荡寇志、薛仁贵征东、狄青征辽、儿女英雄传等,都是在读小学时看的。但是,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给他打精神底子的书,则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初中三年,我基本上是伴随着读红楼梦成长的,也许就在那个时候,大观园的诗意生活已经在我心田上埋下了种子,并成为我日后教学的追求目标”。 王崧舟甚至觉得,诗意语文的根就在红楼梦这本书里。“红楼梦对我的影响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比如说诗意的审美取向、那种精致的生活方式、那种典雅的贵族气质,我很喜欢那种很有

12、文化味道的生活,吃吃蟹、赏赏花,写写诗,行酒令,等等”。 因为喜欢,王崧舟刻意摘抄了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骈文,抄完以后反复看,写时经常引用,“硬塞也要塞进去”。读师范的时候,他开始收集红学方面的书,格外注重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都收入囊中,其他的像冯其庸、王蒙的点评本,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刘心武的揭秘红楼,凡是能买到的也都买,“就像燕子筑巢那样,一点点地衔来,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巢”,现在这些书还在家里珍藏着,占了整整一个书柜。 “童年的阅读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遗憾的是,现实社会很浮躁,一个人的自身价值更多的是由别人来认定的,也就是我重不重要的评判权掌握在别人手中

13、。于是,我们不断地往外求,心灵变得四分五裂,对自己的需求关注得越来越少。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说这些时,王崧舟的表情非常诚恳。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 有人说,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 这一观点与王崧舟对阅读的看法如出一辙。一位教师曾经问他,现在语文老师最缺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最缺的是底蕴、学养。 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途径,在王崧舟看来,就是读书。“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

14、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最终要落实到行上,行才是学问思辨最终的成就,如今的老师最需要读书的行动。”王崧舟曾剖析过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名号,以此来证明行的重要性。他说,当石猴占了花果山,进了水帘洞后,被群猴拥为“美猴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石猴漂洋过海,到了西牛贺洲,拜须菩提为师,被赐予法号“孙悟空”。学道归来,上了天宫,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结果,觉得自己被人瞧不起,石猴一气之下回了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后来,它大闹天宫,被如来降服,后又被唐僧救出,师傅

15、给他起了“行者”的法号。从此,他随唐僧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封为“斗战胜佛”。“美猴王、弼马温暗示了修行的起点,齐天大圣、斗战胜佛象征着修行的终点,而修行的方式和路径,也是我们说得最多的那个名号,即悟空与行者。要成就自己,一是悟,二是行。而真正的修行一定是悟行不二的”。 在王崧舟看来,对教师而言,所谓悟,就是多读书、多思考。所谓行,就是沉到课堂,沉到班级里,沉到学生中去。现实中,许多年轻教师很有思想,在网络上非常活跃,讲得天马行空。但是,一进入课堂、一面对学生,他就害怕了,关键还是缺少实践与修为。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改变行为方式的学习。而深入课堂,无疑会拥有一双慧眼,发现不足。 有一段时间,小语界掀起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问题的讨论。王崧舟的看法是,对语文研究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明白真正的教学行动一定是混沌的、整体的,是裹挟着所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细节向前流淌的。 2004年,他在上海浦东应邀作课一夜的工作。公开课上,王崧舟没有用传统的方式教课文,而是试图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