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表现手法-间接抒情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72176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表现手法-间接抒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写作表现手法-间接抒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写作表现手法-间接抒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写作表现手法-间接抒情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写作表现手法-间接抒情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写作表现手法-间接抒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表现手法-间接抒情(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表现手法-间接抒情一、定义:间接抒情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 抒发感情。即从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三方面来抒发感情。 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 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 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 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 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二、特点: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一是间接抒情主要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发作者情感,是一种 依附于一定

2、的景物、事物和事理的抒情方式。 (由此可见,议论中 抒情、记叙描写中抒情,都是间接抒情。) 二是间接抒情必须得有一种凭借,即要有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 或人、或事、或景、或物,或议论中、或叙述时,将景物与人的思想 感情互相融合,创造一种诗意的意境,让人去感受、去品味。三、作用: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四、如何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来表达感情? 间接抒情有三种方式: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运用:描写是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烘托 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抒发内在的情 感,将人物的情感寓于景物描

3、写之中。示例:沈从文云南的歌会:“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 子林和几个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 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 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到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 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 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 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解析:云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都聚集在一起, 即兴歌唱。文段用许多笔墨写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 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

4、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景物与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融在一起,人与景融为一体,相互映衬,既通过 景物描写衬托了女孩子歌唱的优美动听,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2、咏物抒情:在文中把“物”作为主体对象来写,而不是作为一般 景物点缀其间,作者往往以浓墨重彩极力铺写某物,使其赋予某种象 征意义和丰富的内涵。运用:与借景抒情不同,景物描写不是文章表现的主体,咏物抒情, 则将所咏之“物”作为文章主体来描写刻画。在咏物过程中,要善于 抓住所咏对象的特点,极力表现出“物”的内在精神,从而达到咏物 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示例:冰心小橘灯:“这朦胧的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 这个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5、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 限光明!” 解析:以物写人,咏物抒情。赋予小橘灯以象征意义,肯定并赞扬小 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3、叙事抒情。寄情于事,在叙述中抒发感情。 运用:记叙最忌平铺直叙,而饱含思想情感的叙事,则让读者在娓娓 的叙述中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因此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力求将作者 的情感态度寓于字里行间。示例:魏巍我的老师:“在课外的时间,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 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 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 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解析:通过叙写蔡老师在课外教我们

6、跳舞和带领我们观察蜜蜂等事例 抒发“我”对老师的一片爱戴之情。五、区分借景抒情、触情生情、寓情于景1、概念“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 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 种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 (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 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 观之景来寄托感情。2、区别(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

7、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 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 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 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3、举例【例 1】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

8、景、“月”色的描写,(析)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例 2】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 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 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 忧伤的情怀。(评)【例 3】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

9、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 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 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 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3、总结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 辞,后一种指意境。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 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比如: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比如: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10、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 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 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六、示例天上梯田听古歌张永权 南疆春早,当北国还是一片千里冰封时,这里早成了一个 孕育生命的季节。红河两岸,哈尼山寨,层层梯田,一片繁忙, 正是插秧的好时节。 天不亮,哈尼妇女就起来煮好红鸡蛋、红米饭和腊肉,背到梯田边,让全家享用。男人们把田里的秧苗拔起来打捆挑到栽插的田间。女人们一排排下到田里栽秧。 一梯梯良田,被翠绿的 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一梯一梯地向着蓝

11、天伸去。梯田接地连 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好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农耕图。 这里就是称雄天下、有大山雕塑美誉的世界文化遗产元阳 哈尼梯田核心区,三千多级的梯田,从山脚伸进云天,气象万千, 雄奇磅礴。梯田在一年四季形成不同的景观,冬天清水滢滢,阳 光下的玉梯,波光闪烁;春夏翡翠绿梯,耀眼悦目 秋日辉煌灿 烂,气势非凡。一千个梯田,就有一千个太阳;一万个梯田,就 装着一万片奇幻的云彩。 哈尼人,只要一说话,就会唱歌,说红河两岸人人都是歌 唱家绝非夸张,此时那些栽秧的女人唱起歌来,歌声此起彼伏, 四山回应。有的高亢嘹亮,有的低迴优美。外人听不懂歌词,但 美好的旋律却也让人陶醉。合唱、独唱、对唱,女

12、人们一边栽秧, 一边唱歌,让梯田成了神奇的赛歌台,把希望的秧苗插在歌声里。 人群中有个姑娘,她放声一唱,四周便一片寂静,这时,只有她那山泉般清纯的声音,流淌在秧田之中,流淌在天上人间。 陪同的哈尼族诗人朋友告诉我,她唱的是一首哈尼族四季生产调 中表现栽秧生活的古歌,诗人译出的歌词大意,也充满诗意:冬 天是春天的母亲,冬天老了,春天就长大了。春天飞来白鹇(Xi dn)鸟,白鹇鸟把红米的种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今 天长大的秧姑娘要出嫁,红河两岸的木棉花举起玛瑙酒杯来祝贺, 秧姑娘要在梯田安个新家这古歌的歌词想象浪漫奇特又很原 生态,这是真正的诗。他还吿诉我,这个栽秧女可是见过大世面 的。自

13、从2013年6月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后,哈尼梯田和哈尼古歌,就闻名世界了。 2015年5月她和哈尼 古歌艺术团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出半年之久,惊艳海外。像她 这样唱哈尼古歌的农民,生在哈尼山寨,哈尼梯田和他们生生不 息,不离不弃,相依为命。正如他们在古歌中唱的:“没有哈尼 族的天上梯田,就没有哈尼人的今天。” 昨晚在山上的哈尼小镇看哈尼古歌艺术团的演出后,我们和一位年逾古稀的古歌传承人交流,还听他唱了一段原始的古歌。 老人满头银发,脸上刀刻样的皱纹流着人世沧桑。说到要唱古歌, 老人就兴奋了,朋友说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能流出歌来。他唱了 一首哈尼族古歌中的“阿培聪坡坡”,即迁徙

14、古歌。这时,山风 停止了呼吸,夜虫突然闭嘴不再鸣叫,四周万籁静寂,只有老人 深沉而动情的歌声回响在梯田的夜空。 一个善良勤劳的民族,灾难毁了他们北方的家园,哈尼人 南迁寻找他们美好的诺玛阿美一一太阳升起的光明之地。他们翻 过重重高山,越过条条大河,从遥远的青藏高原,经过大渡河流 域、洱海之滨,再到滇池湖畔,建起了幸福的家园。但美好的地 方遭恶人妒忌引来战乱,善良的哈尼人让出新的家园继续南迁。 天上的雄鹰引着他们翻过崇山峻岭,越过深谷大河,来到红河之 南,这里成了他们的诺玛阿美。在那儿,竹鼠和小猴一起游戏, 野鸭野鸡和家鸡家鸭在一起玩耍,大象和野牛在河里喷水洗澡, 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开放,森林里的

15、蘑菇很大很鲜美,白鹇鸟从远 方衔来了红米种子,山上种出的哈尼红米喷喷香。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山坡开田种庄稼,一代又一代 的哈尼人,把开出的梯田接到蓝天上,成为天堂上的良田,才有 了真正美好的诺玛阿美。 老人唱古歌动情的形象,定格在我心中,成为一座庄严的 雕像,屹立在天上梯田。 古歌中的哈尼梯田,就这样和一个民族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史书记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口耳传承的古歌中,它的历 史还更加久远深厚。从某种角度说,是哈尼古歌把哈尼桸田唱进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的。古歌源于梯田,人人心中都有一首梯田里的古歌,个个 眼里都有一片古歌中的天上良田,代代传唱,世代耕耘,古歌永 远,梯田永远。

16、【试题】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梯田的描写,二者在内容、情 感、语言、手法等方面有共同点。请你任选一点,结合这两处语 句,作简要分析。【答案】内容上:第一句画线句子写春耕时梯田的景象,像一幅 精美的“碧玉般”的绣品,第二句画线句子写出了梯田一年四季 变换的景象,春夏季时像“翡翠”一般。情感上:都流露出作者 对梯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言、手法上:第一处画线句子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绣”、“伸”丙个动词分别将“秧苗”和“梯田”拟人化,写出了梯田的精致,赋予梯田以动感,写出了 梯田接地连天的景象,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农耕图。第二 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了一系列形容词,如“波 光闪烁”“耀眼悦目”“辉煌灿烂”“气势非凡”将梯田写得生 动具体,景象迥异,富于美感,增强了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