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7语文素养序列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67226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7语文素养序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下7语文素养序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下7语文素养序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下7语文素养序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下7语文素养序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下7语文素养序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7语文素养序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阅读)素养训练序列设计年段 高 负责编制: 沧浪区 教 材第 10 册所属年级五单元第 7 单元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1、体会古诗用词精练,生动形象,表达感染力强的特点。2、结合课文学习,分类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诗和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能对“月亮”进行独特的想象。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逗号、分号、句号的不同用法以及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不同作用。4、进一步深化对句子的认识,认识设问句、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等句式及其作用。5、知道反衬这一写作手法,体会并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对应的课标年段目标1、阅读古诗,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

2、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诵读经典古诗,注意通过古诗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2、继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能进行独特、丰富的想象。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4、体会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生动的描述的方法。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五下的第七单元,经过一年的训练培养,学生已经适应高年段的学习方法,因此,根据语文素养第三学段培养目标,进行相关训练,如进一步深化对句子的认识,认识设问句、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等句式及其作用;知道反衬这一写作手法,体会并学习在文章中运用,习作中能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新奇有趣又合乎情理等等。课标要求,高年段的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

3、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本单元的素养培养目标结合文本,较多地考虑了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行走在自由的天空里。学生天真纯朴,极富想象力,加上课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老师的引导,相信学生一定能有所启发,并在习作中尽显其能。课 题 23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内容简析两首古诗都是表现西湖景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诗人的赞赏之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晴好天气下西湖莲荷的壮美,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语言特色1、结构清楚明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结构是雨前、雨中、雨后;黑云、白雨、急风、晴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2、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共28字,却写出了动态景物云、雨、风、水,静态景物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诗人的用词非常精当传神,例如:翻墨、跳珠、乱、卷地、忽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莲叶”“荷花”两景,却突出了静态美,色彩美,壮阔美。 3、比喻、对仗等手法的巧妙运用。4、标题写出了诗的大概内容或揭示由头。素养培养目标基本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发展目标1、 随文感受并学习运用比喻、对仗等写作手法。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与精当的描写。2、 积累描写西湖的

5、诗以及不同季节的古诗。3、进一步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古诗;想象画面进入诗的意境;了解诗人身世际遇体会感情;不同的诗比较着读区分情感。教学建议 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古诗;想象画面进入诗的意境;了解诗人身世际遇体会感情;不同的诗比较着读区分情感等。)2、试着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

6、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白雨跳珠”贴切生动地展现了夏雨急来,雨点飞溅的形态,一个“乱”字赋予雨点以生命,将其杂乱无章、连续不断地瞎蹦胡跳和毫无忌惮的态势写了出来。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态,逼真

7、可感。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4、诗人以“翻墨”喻云,以“跳珠”喻雨,比喻形象生动,极富立体感。修辞手法在诗中常见,以比喻为例,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5、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特殊的有互文、列锦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

8、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二、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业设计一、古诗内外。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把“黑云”比

9、作 ,把“白雨”比作 作者这样比喻好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 , 对仗工整,写足了西湖美景,是作者别出心裁的结晶。2、西湖景色美不胜收,描写西湖的诗也不少,在旅游途中,在书本中,你见过吗?能写出其中一两首吗?3、在古诗文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二、小知识: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对仗一定是对偶,而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对仗相对

10、更加严格。填填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课 题 24望月教材分析内容简析这是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语言特色1、描写美景,创设情境。文章以“望月”为题,开篇就描写月下美景,令人心驰神往。2、描写形象,童趣盎然。文中致力表现了小外甥的可爱形象,他“被月亮叫醒”,眨眼睛的“调皮”,望月亮的“出神”,背月诗的“挑战”,无不表现了他的天真活泼,富于幻想。3、

11、扣题引诗,扩大容量。文中引用不少古诗,贴合文意又扩大容量,也让读者有更多感悟。4、文中人物对话形式活泼,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素养培养目标基本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感受望月的乐趣以及小外甥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发展目标1、 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能对“月亮”进行独特的想象。2、 知道文中四处省略号的作用,复习标点的用法。3、 学习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继续学习写批注。教学建议课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

12、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教学望月时,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月夜江景之美,回忆写月的古诗词,感受小外甥独特的比喻,激发想象力。一、在品读批注中欣赏作者眼中月之优美。 在教学课文的第1、2自然段时,主要着眼于品读词句的指导与训练,通过自读批注、交流感悟、品读积累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如从“安详”、“清辉”等词可以体会到月光的安详宁静的美;从“晶莹闪烁”、“跳动”等词感受到月光如繁星、似萤火的跃动,和谐动态的美;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写出了月光的朦胧美;从“镀上”“银色的花边”体会到色彩的美。学生在品读赏析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眼中

13、月之优美,既培养了语感,又提高了对文字的概括和感悟能力。而柔美的音乐和画面渲染,更是让诗意的想象和优美的诵读融汇在一起,使课堂上月光倾洒,诗情荡漾,充满韵味。 二、在诵读理解中感受诗人眼中月之多情。可先指读诗句,再交流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激活学生内心体验,这样就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再以课外积累写月的诗句来拓展,理解文中省略号的用法。帮助学生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真正体悟到诗人 “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到诗人眼中的月之多情以及“清幽旷远”的意境。三、在迁移想象中体会小外甥眼中月之鲜活。 孩子们欣赏了作者眼中月的优美,理解了诗人眼中月的多情,再来读14-2

14、0自然段概括出小外甥眼中的月就水到渠成了。这一部分重点学习小外甥想象的独特奇妙。其间相机解决问题,如强调“不假思索”一词的意思;让学生思考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特别是小外甥绘声绘色描述把月亮比成“天的眼睛”的那段话,就像是一首诗。不改一个字,只用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把这个独特的想象,优美的比喻,巧妙的以诗歌的形式出示,孩子们就读出了诗的情趣。最后在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课文所留有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眼中的月亮像什么?让孩子们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轮独特的月亮,相信在诗意流淌,想象飞翔的课堂上,孩子们极富个性化色彩的发言,一定是富有诗意和灵动的,创新的泉水也一定会淙淙流淌。 作业设计一、填空。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景物感受是不同的。在作者眼中,月亮是 ;在诗人眼中。月亮是 ;在小外甥眼中,月亮是 。那么,在你眼中,月亮是 。请你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写下你对月亮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