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地方标准db33t752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61622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地方标准db33t752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db地方标准db33t752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db地方标准db33t752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db地方标准db33t752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db地方标准db33t752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地方标准db33t752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地方标准db33t752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 65.020.20B05备案号: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 7522009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lant micropropagation2009-08-10 发布2009-09-10 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前言 . II1 范围 . 12 术语和定义 . 13 组培工厂的设计要求、所需的仪器设备及化学试剂 . 14 组培苗生产流程 . 25 培养容器和接种器械的清洗 . 26 培养基的配制 . 37 消毒灭菌操作 . 48 培养材料和外植体灭菌 .4 9 接种操作 . 510 培养室操作 . 611 组培苗

2、移栽和组培穴盘苗生产 . 712 质量标准 . 8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常用植物组培术语和定义 . 9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植物组培苗生产流程图 . 12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组培工厂设计、所需面积及设计要求 . 13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组培工厂所需的仪器设备 . 14附录E (资料性附录) 组培工厂所需的玻璃器皿及器材 . 16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常用基本培养基成分表 . 18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植物组培常用化学试剂、药品一览表 . 20附录H (资料性附录) MS培养基母液配配制表 . 23附录I (资料性附录) 常用植物生长物质的母液配制. 2413 包装、标志、运输

3、. 8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剑平、徐刚、K.B.Kumar、汪一婷、吕永平、牟豪杰。植物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植物种苗的组培快繁的术语和定义、组培工厂的设计要求、所需的仪器设备及化学试 剂、组培苗生产流程、培养容器和接种器械的清洗、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培养材料和外植体灭菌、 接种操作、培养室操作、组培苗移栽和穴盘苗生产、质量标准及包装、标志、运输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植物种苗的组培快繁技术规程管理的全过程。2术语

4、和定义2.12.22.32.4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常用植物组培术语和定义参见附录A。组培苗plantlet利用植物器官等作为外植体,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种苗。琼脂苗 in agar plantlet利用植物器官等作为外植体,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种苗。无琼脂苗 ex agar plantlet从培养容器中取出并洗去琼脂后的组培生根苗。组培穴盘苗 plug plant移栽在穴盘中培育的组培生根苗。3组培工厂的设计要求、所需的仪器设备及化学试剂3.1设计要求3.1.1组培工厂应建在排水设施良好,常年主风向的上风区。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如粉尘大的工厂、 微生物工厂和繁忙交通干道),周

5、边环境应干燥、安静、通风透光、空气清新。3.1.2组培工厂新建建筑地基应高出地面 30 cm 以上,楼顶不应有渗漏;若建两层或三层,宜安装简 单载物电梯;准备室、洗涤室、培养基配制室、灭菌室宜安排在楼下,接种室、培养室应防潮、隔热保 温,宜安排在二楼、三楼。3.1.3组培工厂各分区要布局合理,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参见附录 B 植物组培苗生产流程图),把 各部分安排成一条连续、有序和通畅的生产流水线。3.1.4利用办公室、仓库等旧房进行改造的组培工厂,应合理安排,做到杜绝污染,方便工作,节省 能源,使用安全。3.1.5组培工厂设计包括组培车间:洗涤室、培养瓶晾干室、药品室(称量室)、培养基配制室

6、、灭 菌室、培养基储存室、更衣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苗室和贮物室;办公生活区:办公室、工作人员室 和其它生活空间等;大棚温室:母本圃、组培苗驯化区、组培苗移栽圃和辅助用房等。3.1.6不同规模组培工厂设计、所需面积及设计要求参见附录 C。3.2仪器设备及化学试剂3.2.1植物组培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灭菌设备、培养设备和培养容器、实验设备、办公用品和消防灭 火设备等。不同规模组培工厂所需的仪器设备参见附录 D。3.2.2组培所需的玻璃器皿及器材包括盛装器皿(烧杯、试剂瓶等)、计量器皿(量筒、容量瓶等) 以及其他常用消耗品等。不同规模组培工厂所需的玻璃器皿及器材参见附录 E。3.2.3常用化学试剂包

7、括组培苗生产所用基本培养基所需的无机盐类和有机物类。常用基本培养基成 分参见附录 F。组培中常用的无机盐类、有机物类、植物生长物质、消毒剂、洗涤剂等参见附录 G。4组培苗生产流程4.1生产流程图植物组培苗生产流程参见附录B。4.2新品种引进、母本圃种植将引进的新品种植株种植在温室内,加强肥水管理,确保植株健壮,防治病虫害,减少植株表面附 带的微生物和害虫。4.3材料选择从具有品种典型性状的健康植株上选择芽、茎或叶等植物材料作为外植体。4.4外植体灭菌参见8.3 外植体灭菌的方法将取得的外植体进行表面灭菌。4.5初代培养在无菌滤纸上将表面灭菌处理后的外植体切割成所需大小,一般约为0.5 cm0.

8、5 cm0.5 cm大小, 接入初代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外植体初代培养20 d40 d后,一般可诱导出幼芽。4.6增殖培养将初代培养诱导形成的幼芽或丛生芽,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增殖培养周期根据培养材料 及组培苗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培养周期为30 d60 d;增殖培养代数控制在16代24代以内,繁殖系数 控制在2.54.0。4.7壮苗培养将增殖的丛生芽接种到壮苗培养基中, 培养20 d30 d后幼苗株高可生长达2 cm5 cm。4.8生根培养从壮苗培养的幼苗中切取生长健壮、叶色正常、叶片舒展、适于生根的无根苗,接种在生根培养基 中进行培养,培养20 d30 d后幼苗基部长出数根新根。4.9组

9、培苗炼苗移栽组培苗炼苗3 d7 d后移入含蛭石、泥炭、珍珠岩等基质或混合基质的穴盘中。4.10穴盘苗生产管理穴盘苗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光、温、水、肥等管理,培育2个月3个月,穴盘苗可长至10 cm15 cm高。4.11出苗、包装、运输按本标准第13章 包装、标志、运输的方法将琼脂苗、无琼脂苗和组培穴盘苗经包装后出售。5培养容器和接种器械的清洗5.1培养容器的清洗5.1.1浸泡:新的培养容器(培养瓶、培养皿和试管等)直接放入洗洁精或洗衣粉溶液中浸泡;用过 的培养容器须先倒掉瓶中的培养基后再浸泡;污染的培养容器应先按 7.1 的要求进行高压灭菌,然后倒 掉瓶内污染物再浸泡;浸泡时间不应少于 6 小时,

10、一般为过夜。5.1.2洗刷:用瓶刷洗刷瓶内残留的培养基和瓶外的灰尘。5.1.3冲洗:将培养容器用自来水冲洗 3 遍5 遍。5.1.4晾干:把冲洗干净的培养容器倒放在培养容器专用框中晾干。5.1.5清洁标准:晾干的培养容器内外壁无明显的斑点、污迹。5.2接种器械的洗刷5.2.1清理:清除接种器械(镊子、解剖刀柄、不锈钢碟等)上残留的培养基和培养材料。5.2.2清洗:在洗洁精溶液中浸泡数分钟,用钢丝球洗刷后用清水冲洗 3 遍5 遍。5.2.3灭菌:用棉布或纸等包好接种器械,按 7.1 进行高压灭菌。5.2.4玻璃器皿应小心轻放,避免打碎划破手。移取烫手的器械时应戴隔热手套(如棉手套或石棉防 火手套)。若发生意外参见相关实验室安全规程处理。6培养基的配制6.1培养基选择根据培养材料生长发育特性选择合适的基本培养基种类和激素配比(常见基本培养基成分参见附录F)。6.2化学试剂的选择和保存6.2.1应符合附录 G 所要求的试剂级别。6.2.2应标签完整,并在有效期内使用。6.2.3每瓶试剂在使用前目测应无异物异色。6.2.4应严格按规定的温度存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