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594310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155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理论与实务串讲讲义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等专业本科阶段必考的一门专业课。尽管它是本科阶段的一门课程,从它的内容设置、考试难度情况看,它仍是一门基础性质的课程。从内容设置来看,无论是原来的教材,还是2010年新改版的教材,其介绍的都是金融学的各种基本原理、基础性知识点及其应用;从考试难度看,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题都不难,跨章节的考题也很少,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章的框架和主要知识点。二、教材的选用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所选用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该书由贾玉革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1版)。这本教材是2

2、010年第一次改版、2011年考试第一次使用。、从此次改版的变化来看,无论是章节体系,还是各章具体内容,变化都是非常巨大的。由于教材变化非常大,与2010年的考试相比,2011年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试。此次改版的主要变化如下:l 从章节体系看,新增六章:“汇率与汇率制度”(4)、“金融市场概述”(5)、“货币市场”(6)、“资本市场”(7)、“金融衍生工具市场”(8)、“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11)l 删除六章:“信托与租赁”(6)、“保险”(7)、“金融市场运行”(8)、“证券市场投融资业务与风险管理”(9)、“对外金融关系”(10)、“通货膨胀”(12)l 明确调整2章:原来的第11章

3、“货币供求与均衡”扩充为两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12)、“货币的均衡与失衡”(13),原来的第2章“信用和融资方式”调整为“信用”(2),内容有所删减。l 从内容来看,尽管有新增的章节,也有删除的章节,但这些增减章节中的内容有重新组合的部分(如原来教材中“保险”中的一部分原理介绍挪到了新教材的“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一章中),还有很多新增的部分,相比之下,与原教材重合的内容不少,但是,每一章中新增的内容更多,需要引起考生注意。l 需要说明的是,在那些章节名称没有发生变化的章节中,其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化和调整,删去了“国际货币”等内容,将原

4、教材“货币的币值”的内容调整到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一节,并增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等内容。第三章“利息与利率”,增加了“利率的作用”一节,其他“节”也有很多增加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次的教材修订变化非常大,与原教材内容框架相比,理论体系更加鲜明,内容也更加丰富。对于所有考生来说,2011年的金融考试都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三、章节体系本课程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金融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包括前4章内容(1-4):货币、信用、利息和利率、汇率与汇率制度第二部分着重介绍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包括4章(5-8):金融市场概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第三部分主要介绍

5、金融机构体系相关知识,包括3章(9-11):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第四部分主介绍宏观货币政策,包括3章(12-14):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货币的均衡与失衡、货币政策。考情分析一、历年真题的分布情况由于2010年金融理论与实务教材的章节框架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章的内容重新进行可整合,因此,按照各章统计历年考题、分值的做法并无太大意义。但是,从近几年来的金融理论与实务真题看,仍可以找到一条重要的规律:在历年真题中,各章的分值分布较为平均,偶有特殊年份某一章分值稍低,在第二年的考试中,也会稍微提高该章的分值。总体来看,各章的分值物明显差别和变化。这种分值分布与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

6、性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门课程主要考察考生对于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而无论是新编教材还是老教材,其框架和内容都侧重于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因此很难在各章中明确分辨出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因此形成了各章分值较为平均的状况。这就提示考生,在学习中,要注重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全面复习。二、题型分析从历年考题看,金融理论与实务的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20题,20分)、多项选择题(10题,20分)、计算题(2题,10分)、简答题(6题,36分)和论述题(1题,14分)。(没有名词解释)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名词解释在历年试卷中没有出现过,但今年的新大纲中的考试题型部分还包括名词解释题,在新

7、大纲的参考样卷中,名词解释题也占15分(每题3分,共5题)。而且名词解释这种考试方法也比较适合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1.单项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是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分值低、题量大,考生要拼成功率,将该得的分拿到手。2.多项选择题是客观题中拿分最难的部分,考生需要准确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和框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单选、多选都属于客观题,回答客观题时考生应注意:(1)计划答题时间。针对客观题,重要的是合理分布做题的时间。(2)按题目要求答题。一定要审清题,将不全面、不完整的备选项放弃。(3)运用排除法。(4)运用猜测法。3.计算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分值也较低,考生应注意答题格式

8、的规范性,注意计算结束后“有问有答”,考生在这一题型上不应丢分。4.名词解释题如果出现的话,应该是对基本知识的考察,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把握答题要点。准确领会概念的含义。5.简答题的特点是:难度并不大,也较少偏题怪题,但量大(一般为6道)。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得分点。6.论述题,一道题,但分值较高,需要考生根据教材给定的知识点做一定的发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答题方法:紧扣教材、把握要点、适度发挥。紧扣教材:自考金融注重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主观题“判分”应以教材知识点为依据,因此答题必须以教材给定的知识点和理论框架为最终和最高依据,对于名词、简答、论述中设计的知识点,教材中一般都有论述,答题时先把

9、教材中的论述回答上,这是根本。把握要点:要点即得分点,主观题的答题需要紧紧把握题目要求解答的几个主要方面(概念、框架等),并以鲜明的层次(如1、2、3、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试卷上适度发挥:这是主观题答题全面的要求。论述题需要发挥,名词、简答也需要适度发挥。适度发挥仍要以教材为依据、全面把握得分点。在答完“框架”后,需要对框架要点进行一定的“解释”,论述题“解释”要充分,简答、名词要适度。解释可以采用教材上的原话(如果有的话),也可以自己发挥(比如举例、反面论述等)。三、本课程的复习方法在最后的临考复习阶段,学员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1.依据金融理论与实务考试大纲的要求,在前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对

10、重点知识点要仔细阅读,注意理论框架的把握,联系跨章节的知识点运用,对明显重要的考点要重点理解和记忆。2.系统训练。解决应试教育的方法离不开习题的训练。到目前这个阶段,学员应多做综合性的模拟题,考查自己对整体教材内容融会贯通的掌握程度。回顾并复习以往的错题,弥补不足和弱点。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一、复习建议本章在理论体系和历年考试中,都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由于改版后的教材内容变化较大,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以及简答题。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一、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出现与商品交换紧密相连,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

11、发展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两种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一是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二是降低交易成本说。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得到表现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表现出来)、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可由许多商品表现出来)、一般等价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和货币形式的发展历程。当某一种商品从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货币就产生了。降低交易成本说:一些学者还从降低交易成本的思路对货币的产生进行了论述。由于货币这种交换媒介

12、可以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大大简化了交易过程,方便了交换的实现,交换成本也随之下降。二、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一)商品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二)信用货币:名词解释: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相对应。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而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范畴。信用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弥补了金属货币数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增长而相应增长的弊端,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成为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1纸币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单选)2银行券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

13、纸质票证(生活中的通俗称谓是“现钞”),也是一种纸制货币。3存款货币在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转账结算服务的程中,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挥着与银行券同样的购买功能,我们将其称作“存款货币”。4电子货币所谓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这种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如借记卡、信用卡等。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交易媒介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发挥媒介作用。包含着货币三个相辅相成的功能。(一)计价单位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就是指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二)交易媒介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易媒介时发挥交易媒介的职能。在商品流通中,起媒

14、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注意,与上面的“交易媒介职能”区分。在这里,“交易媒介功能”仅指货币在商品流通的某个环节中,被当作买进卖出的手段,即“单纯”作为交易媒介;而上面的“交易媒介职能”则意指货币在商品流通所有环节中发挥的各种功能,除单纯的买进卖出手段外,还被作为“计价单位”、“支付手段”。)(三)支付手段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交易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此时货币发挥的是支付手段的功能。基本特征: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是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基本特征。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租金收取等活动中,货

15、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二、财富贮藏职能含义:货币的财富贮藏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人们直接贮藏金银,积累财富。后来,随着信用货币逐渐替代金属货币,人们更多地以持有现金、银行存款的形式贮藏财富,但贮藏金银的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优缺点:与投资实物、购买股票债券等财富贮藏形式相比,贮藏货币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安全性,最大缺点就是收益较低。【例题】(单选题)在偿还赊销款项时,货币执行( )(2006.4单选)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货币贮藏职能【答案】C【解析】在偿还赊销款项时,商品的销售和款项的支付这两项运动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一先一后,此时,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第三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一)货币制度的含义所谓货币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国家制定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要素含义延伸规定货币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