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57589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作业1、 试从理论、实践两方面,谈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意义。答: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与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心理学的知识特别重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知觉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使学生上课是专心听讲;根据思维的规律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概念和教材的内容;根据记忆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可以根据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2、 试说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如何?请根据学习的动机理论谈一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

2、习动机以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答:二者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且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效果是统一的。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班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标准,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

3、正向不一致。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课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一种内在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引着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一、激发兴趣,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1

4、、以情激趣2、以“趣”激趣3、以美激趣)二、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2)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3)课内、课外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3、试述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观点,并将计算机与人脑在信息加工上的异同进行比较。答: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信息加工理论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共同点: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作为智能系统一定具有输入信息、输入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迁移的功

5、能。不同点:(1)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能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2)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工则要大量的依赖于过去的经验。(3)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指令出发,人脑则更多的是从整体出发。4、你怎样看待情绪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不良情绪的危害以及怎样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答: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是情绪的基本形式。人的情绪,会随着年龄、环境、事件、心态的变化而更改。童年时期因为天真,因为纯洁,而无忧无虑,总是快快乐乐的;少年时期因为贪玩,因为不懂生活艰辛,所以才不识愁滋味;青年时期开始背负民族的兴亡,国

6、家的建设,个人生活的选择,情感的追求,事业的竞争,各种人生的得失随之而来,烦恼与快乐,悲伤与欢喜,希望与绝望,成功与失败,在矛盾中争扎,在困惑里生存;中年时期挑起家庭的重担,抚育儿女,善养老人,或是陷入金钱的旋窝,或是陷入婚姻的危机,或是陷入家庭的困境,或是陷入事业的低峰,悲欢离合,各种滋味,都会品尝一遍;老年时期走进人的最后阶段,面对日渐一日的衰老,身体功能的减退,内心充满了忧伤,要是儿孙孝顺,尽全力让他们高兴,才能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不良情绪可引发许多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胃炎等,还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不良情绪的调节和控制(1)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类型了解自己的情绪周期掌握自

7、我交谈的方法(2)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有意识地确立目标。准备工作能使你获得信心。假设你已达到目标。要有一个心理安全带。自我养成。置身于有成就和乐观的人群中。不要试图摆脱消极的念头。保持身体的协调。良好的外表能使你感到自信。(3)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期望值要适度在逆境中学会自我调适学会宣泄消极情绪尝试用乐观情绪冲淡消极情绪 (4)保持心理平衡不对自己过分苛求。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偶尔要屈服。暂时避让。找人倾诉烦恼。为别人做些事。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对人要表示善意。娱乐。(5)学习积极的自我暗示 用积极的思想、语言不断提示自己,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心情,使精神振奋。比如我生病时

8、,可对自己暗示“我相信医生,相信我有抵抗力,疾病是暂时的,我会很快好起来”等。正确的态度、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会使药物发挥较好的疗效,也将调动体内的潜力,很快恢复健康,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要自我鼓励、自我安慰,使心理状态得到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而决不要自暴自弃,给自己施加不良影响。5、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角度,你认为我们现行的教育应进行哪些改革?答:现有的教育体系一直把智力教育和知识教育混为一谈,把智育当成了知育,包括高考在内的众多考试里,我们都过分注重于知识因素而忽略了智力因素。其直接后果是:我们的后代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部分人受限于条条框框中,思维模式化,难求创新

9、。求异思维、想象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等严重缺乏。在新形势下,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

10、。6、在掌握几种主要的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一下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答:1遗传因素a艾森克的理论,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是遗传造成的。b气质,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C双生子研究证明遗传对人格的影响。2环境因素由于不同的人生活和不同的环境中,因而有不同的经历,接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条件反射系统或习惯系统,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3主观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或观点,对以后生活的影响不同,处在同样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经历了同样的事件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人格。7、试分析评价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答:所谓的

11、遗传是指经过受孕到个体生命之初,父母的身心特征传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历程。环境是指个体生命开始之后,其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一切因素。基于此,在我们认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首先,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正是遗传素质,使人类的个体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可能发展为一个高度心理发展水平的人。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例如,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就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能

12、有一些最低级的感觉,如关于饥饿、渴的内脏感觉等。其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的差异。例如一个是父母近亲结婚而生下来的婴儿,另一个是白种人和黑种人结婚生下来的婴儿,给他们于同样的生长环境,那二十多年之后他们会怎么样呢?结果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 最后,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总之,遗传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 (2)个体出生以后,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在身心两方面的的影响之大小有所不同:在身体方面遗

13、传的影响大于环境,而在心理的发展方面则恰恰相反。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到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是环境。 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人类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就不会变为现实。心理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观察而进行学习,环境通过对人的榜样的塑造,从而塑造出与这个榜样有一定一致性的人来。所以“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3)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心理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地由遗传决定,也不只是由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14、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一方面,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遗传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蓝图,同时也依赖与外部环境并会受其影响。环境不仅提供了“建筑材料”,如食物和水,而且是有机体的特殊环境经历也会与遗传指令交互作用而影响发展的精确过程。 另一方面,遗传素质与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例如,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父母的翻版-如外貌或脾气。因为父母通常既给孩子提供了遗传基因又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环境。所以,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制约着个体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其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先天

15、遗传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8、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分析说明他在哪些方面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影响?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c、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为着学习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办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2)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拓一些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