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临贴指导汇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56962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毅论》临贴指导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乐毅论》临贴指导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乐毅论》临贴指导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乐毅论》临贴指导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乐毅论》临贴指导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毅论》临贴指导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毅论》临贴指导汇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毅论简介乐毅论(上图为拓本局部)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四年(348年)。乐 毅论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事的文章。王羲之 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原迹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烟堂帖、 快雪堂帖等众多刻本传世。at-心处眾氏V逬A八1: *4 i - . J I & V- r V- a 二.V m Sr 帀/? i -vrjujl*: I v_.第利:*: . I* - 藝苟席电周潘Ak占-劭撕帝W築生-. 2夷千谶捽严作朋用汁;SN粪尹 -揭缭蛊嘗-蕙先林献笄陆井一 黯.-!、呎膚劭隸盒iiv詐界套小愛小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

2、,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隋智永在题 右军乐毅论)后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 不临学。”唐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北宋黄 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清人钱泳书学 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 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 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 怀绝俗,真大

3、雅不群之作也。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二、学习乐毅论应注意的几点乐毅论(下图为拓本局部)是小楷名帖,它与写其他大楷碑帖不一样,因此在 临写该帖(也包括临写其他小楷字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写小楷虽仅靠锋尖运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笔、回收”的运笔过程,也按 轻、重、疾、涩的方法运笔。在结构上,小楷讲究舒展,抱成一团则眉目不清。第二,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允许我们有时间注意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 势论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 最要精到。端坐作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贯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锋藏 画中

4、,力透纸背。特别是发笔、收笔、转换、过渡、中间走笔处,尤不可忽略。明末清初书 法家倪苏门书法论中说:“轻、重、徐、疾四法之中,惟以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 得笔住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切忌字小而忙行笔势,犯急躁草率、信手疾书之 病。第三,初学小楷,当先从基本点画人手,后构结体。点画结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笔 势的往来和自然的韵律。小楷虽以沉静端庄为主,但亦当静中寓动,既欲态度自在,有老僧 补衲之沉静;又要笔机活泼,兼天马行空之动势。总之,学习小楷,捷则有之,忙则不可。要达到这种境界,惟一的办法就是一个熟” 字。笔法圆熟,则腕不停笔,笔不离纸,虽翰落如飞,而点画精到、结体熨帖、态度雍容,

5、气韵自然生动。三、乐毅论的点画特点尽管点画在用笔方法上,小楷与大楷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小楷比大楷要细 微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大楷基础,就很难体味到小楷用笔的精到和微妙之处。点在笔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若一点失所,则如美人 之眇一目,势必会破坏字形的结构美。乐毅论帖中的点变化多端,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半蚁点。如上图中“放”字首点,露锋入纸,顺势迅落,向右下铺毫,铺毫时借力 于上,自然头尖、背圆、腹平。收笔时稍作一两次提顿,切忌动作太大。(2) 杏仁点。如上图中“宇”字左点,露锋入纸后左下铺毫,力偏重于左,收笔时向 左上方轻提轻顿一两下,然后反揭收之。(3) 竖点。如图中“

6、广”字上点,先向左上逆锋起笔,注意用笔尖,向右稍顿后向下 行笔,写成短竖状。(4) 长点。如图中“大”字点画,该点画写法如半蚁点,但比半蚁点更粗重,向右下 方伸长,稳住重心。(5) 捺点。如图中“戈”字右上点,该点画似一短捺,行笔虽不事雕琢,却使该字古 意顿生,令人回味无穷。(6) 挑点。如下图中“节”字左上点,露锋起笔,向右下作顿后直接向右上挑出,与 右边第二笔相呼应。(7) 左右点。如下图中未字下面左右两点,左点用挑点,右点用半蚁点,这样两 点左右呼应成趣,可使字势富有动感。(8) 上下点。如图中“于”字的两点,上一点在收笔时引带下一点,动感十足,使字 形更加潇洒流畅。2 横法横法又称为“

7、勒”。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具体而言,就是在发笔时要逆入,收 笔时要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颐,逆势涩进。禁经中有画如长锥界石”之说,喻行笔不 可太光滑浮薄。凡写长画,当于不平中求平,使其画势上平而下呈拱状,就像一只覆舟之样。若上 平下亦平,则板刻之弊立见。横画贵于变化。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凡平画忌如算子, 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肺胃“不见横画”即指无平行齐头、板刻凝滞之笔。F面我们来看看乐毅论中横的写法。(1) 长横。该画的写法是先轻锋逆入,将笔略提,然后迅速朝右下作一斜直落点, 点后锋尖在上,笔肚在下,已成偏侧之势。然后用腕法迅速调锋提笔右行,至收笔时用腕法 轻提、轻顿、疾收。如

8、下图中“事”字上横。(2) 短横。如图中“仁”字右上横,其书写方法是先逆锋起笔,再向右下切落,顿笔 后向右轻提行笔,最后稍驻提起向左收笔。该横取势稍斜。(3) 左尖横。如图中“生”字上两横,其书写方法是露锋人纸,顺势落笔后即借力于上, 将笔杆向右前方倾倒而右行,至收笔时稍用力向右上顿挫一下,然后迅速反折收之。(4) 右尖横。如图中“观”字左上横,其起笔如短横,行笔后迅速向右提笔挑出,形 成右边尖状,一般取势向右上方。在乐毅论中,横画的写法是丰富多彩的。如图中“其”字,第一横与最后一长横 收笔迥异,前者收笔轻提,后者则重按;中间的两横上者以点代横,且二者位置参差错落, 使笔法变化更加丰富。石涛画

9、语录变化章第三说到:“至入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乐毅论很好地体现了“无法而法”的特点,大到全篇,小到某一笔画,都能在总体风格的 基础上自觉地追求变化。一幅杰作总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值得学习的元素,作为临习者,在把 握了全篇的整体风格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别人尚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是临习时需要 注意的,也是我们应该提倡的。3. 竖法凡写竖画,当于曲势中求挺拔,则见笔力。古人称竖画为“努”法,有用力之意。元 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说:努之为法,用弯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这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力度的曲线之美,或向、或背,或背中有向、或向中有背,或势直而局部曲,最不可板滞,故柳宗元八法颂中说:努

10、过直则力败。”(1) 垂露竖。如图中“隆”字左竖。其书写方法是,先轻锋向上逆入,将锋向左上提起, 然后迅速向右作一斜横落点,再调锋提笔逆势下行,至收笔时向左上略提、轻顿,然后反折 向上藏锋收笔。(2) 悬针竖。如图中“申”字竖画。其起笔如同垂露竖,行笔至中部时则边行边提,至 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写悬针顶部稍细,腰部宜肥,收笔当尖锐饱满。(3) 曲头竖。如图中“长”字上竖。其发笔时先向左下尖锋入纸,入纸后突然转向右下, 作一 “s ”形调锋动作,然后将锋提起,着力下行,收笔同悬针竖,以便与下部或其他竖画区 别。(4) 悬胆竖,亦称为上尖竖。其写法是露锋起笔,由轻渐重,稍按后提笔空收, 有向、

11、背、直三种形态。如右图中“而”字左竖。(5) 短撇竖。如图中“兵”字右竖。其起笔同垂露竖,略顿后向左下行笔出锋,笔势 斜而稍带弧度。在乐毅论中,竖画多为悬针,但也穿插一些垂露,这是一种很自觉的用笔变 化。全篇看去,我们能感觉到作品笔法与结构的无限丰富性。4. 撇法撇有长撇和短撇等多种。长撇,古人又称之为掠”法。古人云:“掠如篦之掠发,此 乃斜悬针而末锋飞起,宜出锋处送笔力到而匀,不可半途击出,则无力而瘦弱。”故作掠之 法,颈部要细,腰部微弯曲,宜肥劲有力。颜真卿八法颂说:“掠仿佛以宜肥。”出锋时 当以腕送,饱满尖锐,万不可作虚尖斜拂之状。而短撇,古人称之为啄”法。“啄”者,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

12、,喻其用笔当迅捷、爽利、明快。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点首撇尾, 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F面我们分析一下几种撇的写法:(1) 斜撇。先逆锋入纸,右下略顿,再缓缓向左下按笔,速度渐快,手腕迅速发力 向左下方撇出,笔锋快速离开纸面。此撇略带弧度,富有弹性,如图中者”字的撇画。(2) 弧撇。起笔如斜撇,在行笔过程中由重至轻向左下撇出,至出锋时微带曲势, 用腕力将锋送出,意欲婉而畅。如图中“度”字左撇。(3) 回锋撇。如图中“盛”字左撇。其书写方法是:先轻锋逆人,作点后将锋调中, 疾势下掠,收笔时末锋微微挑出,有回顾之势。(4) 竖撇。先写竖,行笔至二分之一左右,迅速向左下方撇出。这种撇一般在字中

13、起着平衡重心的作用,在书写过程中切忌出现明显的停顿轨迹。行笔过程由慢渐快,应一气 呵成,自然流畅。如图中“夫”字的竖撇。(5) 短撇。如图中“于”字右上撇。其书写方法是:先轻锋向右上逆人,将笔略提,然 后迅速向右下切入作一斜直落点,而后稍一衄挫,调中后迅速朝左下撇出,势微弯曲,出锋 时要尖锐饱满有力,用腕力送。(6) 直撇。如图中不”字撇画。其书写方法与斜撇同,只是其形较直,笔画挺而爽, 要顺势出锋。(7) 粗尾撇。如图中“成”字左撇。该撇不同于回锋撇,也不同于其他撇,它在书写过 程中至收笔时用力略重,笔画略粗,带隶书遗风,从而可以看出从隶书变楷体的某种过渡时 期的痕迹。此外,乐毅论中的用笔变

14、化丰富,如图中伤”字的五撇,其长短、粗细、倾 斜度等各有不同,在临习时应仔细分析体会。5. 捺法作捺之法,一波三折,势宜开张。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说:险横三过,而开揭 其势力。”行笔宜抑扬顿挫,不徐不疾,从容不迫。收笔时,须超笔战行右出,意即写捺脚 时笔毫满捺已带侧势,须用腕法带动笔锋,逐步衄挫,边走边提,将锋提到离纸之时,正是 出锋空中作收势之时。唐太宗笔法论中说:“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所谓“得意” 即收笔时能将笔锋收归画中。下面我们来看看乐毅论中捺的写法。斜捺。尖锋入纸,即着力向右下逐渐加重笔力,稍顿后向右出锋。如图中天” 字的捺画。(2) 平捺。乐毅论中的平捺最具特色。该帖中的平捺

15、总的来说较平稳,带隶书 遗风,可以看到钟繇荐季直表的影子。如图中速”字的平捺支撑全字,宋代翰林密论 二十四用笔法称之为平磔法,口诀云:不迟不疾,战笔侧去,势卷不可便出,须驻笔而后 放,写时切忌太斜,斜则支撑不住,更忌轻滑出笔,行将收笔,手指用按劲,务使骨力饱满, 力透纸背,即磔磔然如生蛇渡水”是也。(3) 反捺。如图中“欲”字最后一笔。其书写方法是:尖锋入纸,再向右下渐行渐按, 至收笔时略提轻蹲,然后反折回锋收笔。该捺画宜写得粗重,向右下方伸长。总之,该帖的捺画变化丰富,舒展自然。即使是相同的字,其书写方法也大不一样, 如右图中两个“之”字的捺画。前一个“之”字捺画用涩笔,伴有颤抖,而后一个“之”字捺画则顺 势挑出,取斜势,有飘然远举之姿。6. 钩法钩法,古人称之为“趯”,即具有跳跃之意。陈思八法详说中说:“趯须蹲锋得势 而出,出则暗收。”所谓蹲锋”即出钩之前稍向下作一快速的按笔动作,如人跳高时跃起前的半蹲动作一样。所谓“得势而出”即指蹲锋后在恰到好处时迅速出钩,不可迟疑,若伫思稍息 则神散力懈矣。出钩时力要送到笔尖,钩要饱满,不可虚尖怯露。下面我们来来分析一下几 种钩的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