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光学_前三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567235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光学_前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应用光学_前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应用光学_前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应用光学_前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应用光学_前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光学_前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光学_前三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c .可见光:400760nm, v = , c=3*10A8 m/s力光学基本定律: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位于入射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为相对于介质的定值,虬 =n,n 2被称为第二种介质相对于第一种介质的折 sin Ii,21,22射率。折射率与光速:由已知,波前面为OQ,经t时间后波前面到达OQ,则有:sin I1 = QQ ;sin 12 = OO 两式相消有:sinIQQ1- = nsin IOO122由已知:QQ = vt;OO = v t,代入有:兰四=匕=n12sin 12 v 122又,绝对折射率可知:

2、nvv= - = 1, nc v12代入上式有:sinInsin I212 n1即:n sin I = n sin I1122以上即用绝对折射率表示的折射定律。光程的概念及相关定律:几何路程与折射率的乘积称为光程:其意义为: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光程”等于在相同时间内,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几何路程,即: 几何路程和所在介质的折射率的乘积相等。马吕斯定律和费尔马原理:1.假定一束光线为某一曲面的法线汇,这些光线经过任意次的折射、反射后,该光束的全部光线任与另一曲面垂直,构成一个新的法线汇,而且位于这两个曲面之间的所有光线的光程相 等。(马吕斯)2.实际光线沿着光程为极值(或稳定值)的路线传播。(费尔马)

3、光路可逆与全反射:全反射:一条光线从分界面反射回到原来的介质中,另一条光线经分界面折射进入另一种介 质,随着光线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强度逐渐增强,而直折射光线的强度则逐渐减弱。如右图所示:根据折射定律有n sin I = n sin I ( n n) 112212当入射角I1增大时,相应的折射角I2也增大,同时反射光线 的强度随之增大,而折射光线的强度则逐渐减小,当入射角增大 到I0时,折射角I2=90度,这时折射光线掠过二介质的分界面, 并且强度趋近为0,当入射角I1I0时,折射光线不再存在,入射 光线全部反射,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全反射”,折射角I2=90度对 应的入射角I0称之为“临界

4、角”或“全反射角”,且有:n sin I = n sin 90。= n,得到0s i n =约10220 n1注意:仅当光线由折射率高的介质射向折射率低的介质时,才有可能发生全反射。几何光学误差讨论:由于光具有波粒二相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能单纯的用几何光学的知识去描述光的传播 现象,需要引入物理光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此处涉及弥散斑介绍以及计算) 光学系统的类别和成像的概念:光学仪器的构成:主要由右图所示的反射镜、透镜和棱镜所构 成。共轴球面系统:仅由球面构成的光学零件所构成的光轴在一 条对称轴上的系统。物所在的空间称为“物空间”,像所在的空间称为“像空间”。概念理解:实像点,虚像点,实物点

5、,虚物点,共轭关系。等光程条件: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条件:单个物点A理想成像即其所有光线经光学系统后任汇聚于一点A 等光程的反射面类型:椭圆反射镜:等光程条件有:ai+=常数当光程为正时,物点像点都是实的,对应的反射面为凹面,光程为负数,物像点为虚,反射面为凸面,对应右图上下。双曲面反射镜:对应右图物点像点必为一虚一实。假定物点A为实,像点A为虚,则有:ai +Ld= aI - 1a =常数反之则为:ai + ia= - +1A = -(AI - Ia)=常数抛物面反射镜:对其焦点和无限远轴上点满足等光程条件,由右图:Ai+Iik= aI-Tk =常数将w波面平移,使aI - Ik = 0或者a

6、i = Tk则此反射面为以a为焦点,w为准线的抛物面。等光程折射面类型:由右图,物点a与无限远像点共轭的等光程折射面, 可以得到一个标准形式的圆锥曲线方程,即:简化有:-ex 2 + j 2 2rx = 0其中:e为圆锥曲线偏心率,l为定点曲率半径,且: 微小线段的余弦条件:如右图所示,微小线段AB通过光学系统成像于AB,高阶微量,以BH和BH作为波前,得到一下关系:nABcosO n A Bcos0 = c (与0的无关量)忽略应用于共轴系统则有(图1-46): 阿贝条件:n ABsinU = n A sin U 若使AB与光轴重合,则可以得到:若使AB与光轴重合,则可以得到如右图:赫谢尔条

7、件:.U sin 2 u sin2Ucos 常数;2=常数cos2第二章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 光路计算公式:球面折射计算,如右图所示:推导公式计算折射光线的折射角I和坐标L:L-r rL- r .AAPC 中:=n sin I =sin Usin I sin Ur可求得折射角sinI = sin I;nL-rrr sin I又,AA 尸C 中, = n L = r +sin I sin Usin U以上可逐步计算得折射光线的参数,亦可通过转面公式,直接计算透镜第二面即出射光线的坐标,如右图:U2 = U; ;L2 = L1- d1符号规则:1.线段:从左到右,从下到上为正,反之为负。般以球面

8、顶点为起点开始计算,面型从左至右。2.角度:一律计算锐角,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一般以光轴为起始轴,其次为光线。推导和计算时,一律按照符号规则,举例如下图:近轴光路成像及计算:将角度的展开为级数,sin。=。 jO3 + a。3.,忽略0 3以上的项,则有:sin = u, sin U = u, sin I - i, sin I = i,所以,上节公式可以简化为:.l 一 ri =ur , n i = inu = u + i-ivri il = r +u转面公式:u(公式1)(公式2)(公式3)由已知,电为前一面定点到后一面顶点的距离。且,=u, l =ld1211当u变化时,二比值不发生变

9、化,故,轴上同一物 u当然,这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为内的理想成像而已。点发出的近轴光线,经过球面折射后任汇聚于同一点。近轴光学的基本公式和它的实际意义:如右图所示,h为光线与球面交点到光轴的距离。展开公式1和公式3可得:.luu = i +rl uu = i +r对于近轴光线来说,h = lu = l u,带入上式有:nu = ni + nh;r h,、n n u nu = (n n)r将上式整理可得到近轴光学的基本公式,也是最重要的公式:nn _nn11lr(11 (1 1)或n -=n -11r J顷r J转面公式为:u = u; h = h d u21221 1物象大小关系式:求轴外物点B的

10、像点,引入新概念:垂轴放大率8 ,代入基础公式1有:l-rl + ry和y分别为物点和像点到光轴的距离,由右图可知:,lrl rlr nln= nn=l l l-rnl代入有:nl以上,计算公式都是基于球面表面,且入射光线相对于焦点的位置都是已知,在实际应用中不具有普适 性,但是推导过程和推导所得的公式在之后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建议大家都去按照顺序推导一遍。主平面和焦点:主平面:放大率8 =1的一对共轭面。物平面称为物方主平面,像平面称为像方主平面,于光轴的两个交点分别称为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如图2-16所示,物点位于无限远时,其像点位于F,其被称为“像方焦点”,通过像方焦点且垂直于光轴的平

11、面被称为像方焦平面,其与垂直于光轴的无限远的物平面共轭。以上两者有如下特性:1. 平行于光轴入射的任意一条光线,其共轭光线一定通过F点;2. 和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平行光束,通过光学系统后,必相交于像方焦平面上同一点。同上,可定义“物方焦点”和“物方焦平面”,且有以下特性:1. 通过物方焦点入射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之后,平行于光轴出射;2. 由物方焦平面上轴外任意一点发出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之后,对应一束和光轴成一定夹角的平行光线。焦距:主平面和焦点之间的距离,分为物方焦距和像方焦距,分别用f和f表示。单个折射球面的主平面、焦点和焦距:按照主平面的性质,其垂轴放大率0=1,且为一对共轭面,因此,其

12、应当满足一下条件:& = nl = 1 n nl= nln in nn-nll rnnnn n整理得:ni nl = lln - 12 = 0,可知l = l = 0 rr n所以:球面的两个主点H、与球面顶点重合,其物方和像方主平面即为过球面定点的切平面。按照定义,当物点无限远时,光线即汇聚于像方焦点,所以,如下图所示,有:l = 8,即对应l = f ,所以有: n n nn = f 8 rn r得到:f =亍n n- nr同理可得: f =n 一 n对于球面反射来说,如图2-12所示,反射可看成n= n的折射, 所以f= f = r/ 2,故,反射球面的焦点位于球心和顶点的中间。图2项对

13、于整个光学系统来说,也存在这样一对共轭面满足以上条件。图 3 - 23共轴球面系统的主平面和焦点的计算:由上图可知,对于平行于光轴的光线,L=8, u=0,不能使用以前的公式,所以利用图2-23关系有:sin= 相应的近轴光路公式为:i=利用上述公式可求出I或i,最终逐面求出折射光线,求得出射光线的坐标u 和/ ,进而确定像方焦点11k k的位置,F离开最后一面顶点的距离Ok的距离lk称为像方顶焦距。出射光线和入射平行光的交点即可确h定像方主平面,由几何关系可得:f=T,然后确定其他参数。u理想光学系统的物象关系:1.牛顿公式:如右图所示,X,X分别表示物方、像方焦点到物点、像点的距离,从左到右为正。由如下关系,证明略:亦=f - f2.高斯公式:如右图所示,1、l分别表示物方(像方)主点到物点(像点)的距离,从左到右为正。有如下关系:c f - 1 P =- fl以上两种公式,分别确定光学系统的焦点和主平面位置或确定光学系统的物方、像方焦距后,物点和像点可互相计算。光学系统放大率:1. 垂轴放大率:p =2-=4,表示的是共轭像高和物高之比。 y n 12.轴向放大率:当物平面沿着光轴移动微小的距离dx时,像平面相应的移动距离dx,比例击-人即为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