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渡荆门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564857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渡荆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归园田居\\渡荆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归园田居\\渡荆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渡荆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渡荆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诗四首赏析1.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主题:表达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

2、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的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1表现自己不辞劳苦种作的诗句是 。2 “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3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写出相关诗句。(1)不善种田: (2)不辞劳苦: 4诗的“但使愿无违”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其他作品,谈谈“意愿”

3、的含义。 5.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6.全诗通过躬耕夜归这个小小的生活片段,表现了什么深刻的思想?2.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主题: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

4、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尾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对“送别”的不同理解: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汝询唐诗解疑“送别”二字为衍文。1.这首诗写景的句子有 。这是按 的顺序写的。全诗融情于景,抒发诗人 的情感。2.点明全诗主旨的句子有 , 。3.首联交代了 和 。4.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首联侧重 ,颔联颈联着意 ,尾联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最后的 。其中最能体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5.此诗想象奇特,颈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第一幅是 ,第二幅是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7.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8. “山随平野尽”中的“随”, “江入大荒流”中“入”好在哪里?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