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538443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用海位置调整前环境影响报告书简 本)目录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4、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95、清洁生产 106、主要环保措施 117、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28、总体结论 131、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1)工程概况原有的茂名25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长约15.3km,为34管线, 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东南海域, 设计使用寿命为 20年。自1 994年初铺 设,并于当年1 1月投入使用至今, 已安全运行将近 19年。由于现有的海底管线存 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一旦发生管线破损

2、, 不但严重影响原油的输入, 对茂名 石化的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 还有可能会造成附近海域的环境污染。 为了保证海 底输油管线的安全, 避免因管线破损造成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 需要对海底管线 进行安全隐患治理。茂名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安全隐患治理项目 的管线总长度为16.5km,使用48的海底管线,与现有工程管线平行布设,二者 管线中心线间距为50m。本项目管线的登陆点坐标为21 27 24.46 N , 111 19 11.43 E;终端坐标为 21 20 19.53 N, 111 25 01.09 E。在34 管线切开位置的靠岸端和靠海端分别安装一个法兰,与48管线相连接的靠海

3、管段则加盲法兰封堵以便有效地与 34管线完全分离以避免影响 48管线和单点 的使用。在适当的时间, 安排对 34管线进行全面检测, 如果经检测不能再使用, 则同样用盲法兰封堵弃管; 如果还能继续使用, 则可以安装一个 34短接将原管 路接通,与48管线相连并用。 目前仍计划使用原有的单点系泊泊位, 如34管 线经检测可持续使用,则新建新的 42单点系泊泊位。本项目采用铺管船法与陆上拖拉法相结合的方法铺设全程海底管道。 因本项 目的海底管线的长度长达16.5km,且管径较大,故考虑采用铺管船法。在入海点 和登陆点附件的近岸段, 铺管船无法进入该区域, 使用拖拉法。 海底管道沟槽开 挖和回填采用后

4、挖沟埋设法。总施工时间约为 50天。(2)工程分析根据施工特点, 结合工程附近海域的环境特征, 按照重点保护生态环境以及 施工海域外环境保护目标的原则, 工程施工期间主要海洋环境污染因素有: 施工 队伍产生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 施工机械冲洗、维修时产生的含油废水。工程营运期间主要海洋环境污染因素有: 靠泊船舶机舱底油污水、 压舱水等含油废水;工作人员和船员产生的一般生活污水; 船舶生活垃圾及一般维修垃圾;根据海底管道施工和运营特点, 本项目的非污染影响因素主要为: 海底管道 建设对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的影响; 海底管道铺设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海 洋生

5、态的影响;海底管道铺设对通航环境的影响。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现状海水水质调查时间为 2012年 3月(12个站位)及 2009年 10-11月(20个)。 2012年 3月调查由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完成, 2009年 11月调查单位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2年3月调查结果显示,海区海水中 pH、DO COD硫化物、活性磷酸 盐、油类、总汞、铜、铅、锌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 1 ,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无机氮出现轻微超标,主要为一类至二类水质, 涨潮海水无机氮指数范围在0.791.67,平均值为1.28,其中表层和底层的超标 率均为67

6、%;落潮海水无机氮指数范围在0.751.61,平均值为1.25,其中表层 和底层的超标率分别为 75和 67。海水无机氮的主要形态为硝酸盐,说明陆 源输入是无机氮的主要来源。2009年调查结果显示,海区海水中pH、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汞 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 1,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从超标情况看,海水的主要污染要素为铜、铅、锌和石油类。海水石油类出现轻 微超标,主要为一类至二类水质。锌、铅和铜超标率较高。(2)沉积物现状海洋沉积物调查时间为 2012年,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茂名东南 附近海域内共布设 6 个表层采样站。对采样获得的海底表层沉积物进行粒

7、度特征 统分析,发现茂名东南附近海域沉积物类型以砂(S)和粉砂(T)为主。调查海 域有机质、硫化物、总汞、铜、铅、镉、锌、和石油类均满足沉积物第一类标准 要求,说明该海域沉积物质量十分良好, 完全满足海洋功能区的要求。 由于近岸 以砂质为主, 不利污染物蓄积, 因此污染物含量普遍较低, 而外海粉砂质区域则 污染物相对含量较高, 特别是 P11 站,尽管是离岸最远的站点, 但多数污染物含 量较其它站点高。(3)海洋生态环境(包括渔业资源)现状海洋生态调查时间为2012年12月共布设12个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调查 站、8个浮游生物调查站、 8个底栖生物调查站、 2个潮间带调查断面; 2009年 共

8、12个生态生物资源调查站位。其中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 动物分别为 8个,10个底栖动物调查, 3个潮间带生物调查断面。海洋生物质量状况2012年调查在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中选取了 3大类 9种生物进行生物体 内残毒(残毒因子包括Cu Zn、Pb、Cd、Hg和TPHS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潮 间带生物(以C字母开头的站号)体内污染物质的含量一般高于底栖生物。在岩石上附着生活的牡蛎, 对重金属铜和锌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其它种类, 而且由于 牡蛎半暴露在空气中生活, 体内污染物相对较难排出体外。 从不同类群生物体内 污染物质的平均含量来看, 贝类体内铅的含量明显不高, 而铜、锌和石油烃

9、的含 量相对高于软体类和鱼类。 软体类和鱼类样品的各项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值 均小于 1,而单项标准指数值大于 1 的生物均为贝类,其中僧帽牡蛎的超标项目 有 4项,其它 3种贝类的超标项目为 2项。从不同类群生物的各项平均标准指数 可以看出, 贝类的超标项目为铜、 铅、镉、锌和石油烃, 样品超标率分别为 25%、 25%、 75%、 75%和 50%(由于分析样品数偏少,超标率仅供参考);软体类和 鱼类的 6 项评价因子均未超标。生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博贺港东南海域贝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较差,铜、 铅、镉、锌和石油烃均超标,而鱼类和软体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良好。在 4 种贝类 之中,潮间带的僧帽牡

10、蛎受污染较严重, 这与其活动能力弱且对重金属 (特别是 铜和锌)的富集能力较强有一定关系。2012年 12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调查海域涨潮时各站平均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542.35) mg/m3,平均值为1.27mg/m3;落潮时各站平均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552.54) mg/m3,平均值为1.24mg/m3;涨、落潮差异不大,表层和底层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大,各站叶绿素a含量差异较明显明显,均为从北到南含量增加。海区大部分叶绿素a含量低 于2.5mg/m3,为典型的贫营养。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 2门 19属 52种,硅藻种类最多,有 16属 31 种, 占总种数的59.6%;个体数量平均

11、为5.48 X04个/m3,占浮游植物总平均的83.3%; 全海区浮游植物数量范围为(0.6425.30) X04个/m3,平均为6.57 X04个/m3,为 低水平。赤潮生物个体数量范围为(0.4820.8) 104个/m3,平均为5.29为04个/m3, 占浮游植物总平均的80.6%;有毒的赤潮生物数量平均为 0.11为04个/m3,占浮 游植物总平均的 1.7%,占赤潮生物总数量的 2.1%。硅藻为优势类群, 硅藻的个 体数量及其分布决定了浮游植物总个体数量及其分布; 赤潮生物的种类丰富, 数 量优势度较高。 海区浮游植物的最大优势种是旋链角毛藻, 第二优势种是诺氏海 链藻,第三优势种是

12、洛氏角毛藻。 调查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示海区浮游 植物水环境变化有规律, 海区多样性高, 指示为清洁。 调查区各站浮游植物丰度 较低且差异不明显。调查区各站优势度均较低,在 0.55以下。调查海域共鉴定出终生浮游动物 53种和 9类阶段性浮游幼体。 桡足类种类 最多,有 24 种,占总种数的(含阶段性浮游幼体) 38.7%;其次是水母类,有 12种,占 19.4%;毛颚类和被囊类分别为 5种和 4种,其他类群均为 1 种。调查 海域浮游动物的丰度在32.51343.53 ind/m3之间,平均159.54 ind/m3。生物量 在139.29327.27 mg/m3之间,平均209.70

13、 mg/m3。优势种为五角水母、中华哲 水蚤、夜光虫、平大眼剑水蚤和瘦尾胸刺水蚤, 优势度分别为 0.250、 0.208、 0.142、 0.025和0.024。多样性指数在 2.663.70之间,平均值为 3.08;均匀度在 0.51 0.81 之间,平均值为 0.64。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处于较 高的水平,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 6 大门类 66 种(含少数未鉴定到种的种类) , 节肢动物(甲壳类)有 23种,软体动物有 14种,脊索动物(鱼类)、棘皮动物、 环节动物(多毛类)和腔肠动物分别有 13种、 10种、 5种和1 种。密度变化范 围为(0

14、640) ind/m2,平均栖息密度为109ind/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149.68) g/m2,平均生物量为37.79g/m2。优势种为白龙骨乐飞螺和须赤虾,优势度分别 为 0.033 和 0.057。种类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 1.663.51,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 围为 0.750.98,丰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 1.073.01。从平均值看,调查海区底栖 生物群落的种类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度处于中等水平。2012 年博贺港东南海域春季调查两个沙滩断面的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有 5大门类31种。其中C1断面的潮间带生物主要由贝类和甲壳类构成,而C2断面主要由小个体多毛类构成,因此 C1 断面潮

15、间带生物的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 物量均高于C2断面。2009年 9月调查海洋生物状况调查海域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是 5.01卩g/L 21.77从生物角度来看,水体已达到中营养状况。叶绿素a值处于一般水平,不同站位差别小。初级生产力 水平的变化范围为113.12153.35 mgC/m2d,不同站位差别不明显,平均值为 128.10 mgC/m2d。浮游植物调查经初步鉴定有硅藻、甲藻、蓝藻、金藻和黄藻 共 5 大门类 18 科 76种(含变型及个别未定种的属 )。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有 10科 59种,占总种类数的 77.63%;其次是甲藻门,有 5科 12种,占总种类数 的 15.79%;蓝

16、藻类有 1 科2 种,占 2.63%;金藻类有 1 科 2种,占 2.63%;黄藻 类有1科1种,占1.32%。主要是硅藻类的角毛藻属 Chaetoceros的种类最多, 出现了 9种;其次为根管藻属Rhizosolenia,出现了 8种;甲藻类的角藻属Ceratium 的种类也较多,有6种。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 2.793.82之间,平均为 3.23;种类均匀度方面,其分布范围在 0.570.76之间,平均为0.64,且其分布 趋势与多样性指数相似。浮游动物经初步鉴定有 11 个生物类群,共 53 种。桡足类平均密度为 617.67ind/m3,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78%,浮游幼虫类平均密度为134.58 ind/m3,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