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53522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各年段朗读的要求在现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对于各年段要求的程度有所不同,低年级的要求是“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然而部分低年级的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本年段的要求,导致朗读教学走进误区。误区一:教学时不注重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表现在:1以指导读准生字词代替对课文正确朗读的指导。部分教师上课时花大力气指导学生读准“我会认”里的生字词,以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读文了,而在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方面用时太少。导致学生虽然认识生字,但课文却读得磕磕巴巴。2以课前预习和小组内读文替代教师的指导。新课程改革试行至今,

2、许多教师已能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有的老师以课前预习和小组内交流检查读文替代教师的指导,就导致部分学生只能把课文读顺,却远没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3降低要求,以为“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就是让学生把字音读准了,读得不磕巴就行。因而当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唱读、停顿不恰当等问题时,教师没有及时地纠正指导。4以为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只需要将课文读熟了就能达到,或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自然就能形成,不需要教给方法。因而当学生读课文读得不够好时,教师往往是指责孩子课前读得次数太少了,只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朗读方法的指导。误区二:拔高要求,过早提出有

3、感情朗读的要求。很多老师从孩子接触课本中的第一篇文章就开始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尤其是有人看课时更是把指导有感情朗读作为课堂的亮点,大花力气。但实际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老师指导的辛苦,孩子们读的辛苦,可就是达不到有感情的标准,充其量也不过是模仿老师读得像一些而已。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拔高要求,过早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细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序列性。小语第一册教材中,对于每一篇课文的朗读要求只是“正确、流利朗读”,第二册的要求是“朗读课文”,到了第三册只对三篇课文第202331课才提出“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对其余课文的要求仍然是“朗读课文”。到了第四册教材

4、中才大量出现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同时根据课标的要求,即使是三、四册中的“有感情朗读”也只是“学习”而已。可见,低年段的朗读要求是有一个序列性的,从正确流利读出一定语气有一定的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这一序列,把每一阶段的要求落到实处,踏踏实实的训练好每一步,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其实出现以上误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部分教师对于“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要求的内涵把握不准。到底怎样才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呢?笔者认为,“读正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能恰当的停顿。“读流利”的要求是:不顿读;不指读;不重复;不唱读;语速合适。其二,对于课标中学生能力

5、的要求程度把握不准,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然要“学习”,就说明学生的这一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它离不开教师对于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指导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眼睛走在嘴前边”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子,在读课文时往往是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这是形成顿读、指读唱读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读法还不利于了解语意,形成语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教给孩子“眼睛走在嘴前边”的方法。告诉孩子,当你的嘴巴在读这个字时,你的眼睛要比嘴巴跑得快一点。开始训练时眼睛比嘴巴快一个词,最终就会发展到一眼看一个短语了。“能恰当地停顿,语速合适”这是“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难点。克服这一难点,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选准停顿点和把握停顿的时间。主要是看标点符号停顿的方法和读长句子的停顿方法。这些方法老师们都知道,但是要使学生能恰当停顿,却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整个一年级的教学时间,对于个别生甚至需要延续到二年级。这就要求每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重视“正确、流利朗读”的要求,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