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历史导学案商鞅变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51295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一历史导学案商鞅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选修一历史导学案商鞅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选修一历史导学案商鞅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修一历史导学案商鞅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历史导学案商鞅变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导学案 班级:_ 姓名:_完成率:书写:正确率:学习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学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必然性、商鞅变法的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专题课本分三个目录编排的。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分别从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三个角度阐

2、述的。背景: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客观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主观从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方面分析。内容:从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法制和习俗归纳。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出发,从进步和历史局限两方面分析。二、学法指导:经济、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改革的发展密切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注意和已经学过了必修一、二、三的知识相联系,构建知识结构。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课本内容较详实,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轭要的归纳、概括,做到历史知识的要点化、结构化。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B级)阅读下列

3、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甘)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春秋五霸)不同法而霸。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年)(

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商鞅变法的必要性。(6分)(2)根据材料二,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商鞅之法,良法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的出发点。(10分)四、感悟高考,加强迁移。(2014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

5、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5分)(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5分)六、学后反思第二单元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导学案 参考答案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B级)(1)必要性:夏、商、周礼制不同而成就王业;春秋五霸法度各异成为霸主。(4分)社会大变革。(2分。符合题意即可)(2)方面:惩奸保民;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禁懒惰;立诚信。(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出发点:材料一推行改革;材料二救国救民(救亡图存)。(4分)四、感悟高考,加强迁移。(1)思想:法家思想。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1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人的潜力就会无限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