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49817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DOC)(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一、单选题1素问厥论中的厥证是指:EA气机逆乱 B清窍阻塞 C突然昏倒 D不省人事 E以上均是2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DA五证 B五盛 C五症 D五实 E五候3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偏氵且 ”是指:AA偏身出汗 B偏瘫 C偏身无力 D偏枯 E以上均不是4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 BA风痹 B行痹 C着痹 D痛痹 E麻痹5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致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猝然厥逆、头痛、眩仆等,内经称此证为:DA煎厥 B大厥 C暴厥 D薄厥 E昏厥6冬伤于寒,春必病。DA寒 B凉 C热 D温 E发7“阴搏阳

2、别”,见素问阴阳别论,为脉象的一种,多见于:AA妊娠 B阴阳两虚 C阴阳离决 D亡阴亡阳 E阴阳失调8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有则生,无则死。” CA神 B气 C胃 D命 E根9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者昌,失者亡。”AA神 B气 C胃 D命 E根10内经说:“治病必察其下。”其中的“下”是指:EA下身 B下体 C下部 D下阴 二便1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病者,上行极而下;病者,下行极而上”。AA阳 阴 B阴 阳 C上 下 下 上 E表 里12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清气大来,燥气胜也,风木受邪,病生焉。”DA心 B肺 C脾 D肝 E肾13素问五行运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EA风 B热 C

3、火 D燥 E暑14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先受之。” BA上 B下 C表 D里 E脾15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先受之。” AA上 B下 C表 D里 E肺16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其中的“阴气”是指:AA脏气 B腑气 C阴血 D津液 E精血17灵枢五味篇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EA心 B肺 C肾 D脾 E胃18根据内经,“净府”是指:EA干净的脏腑 B清净脏腑 C通利小便 D疏泄膀胱 E膀胱19根据灵枢本输篇,“中精之腑”是指:BA胃 B胆 C大肠 D小肠 E膀胱20根据内经,“精明之府”是指:EA肾 B脑 C髓 D目 E头2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

4、,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是因为:AA人气始生,病气衰 B人气长,长则胜邪 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 E人气抗邪,卫外为固22内经所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E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平衡 D阴阳转化 E阴阳制约23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之间的:B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24下列除哪项外,都体现了阴阳互根的关系:CA阴在内,阳之守也 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重阴必阳,重阳必阴D阳在外,阴之使也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25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血府”是指:DA心

5、 B肝 C脾 D脉 E女子胞26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的含义是:DA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B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C脾能运化水液 D脾能运输水谷精微27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AA肝 B心 C脾 D肾 E冲脉28素问逆调论称“水脏”为:DA三焦 B脾 C膀胱 D肾 E肺29根据素问逆调论,卧不安是何不和:DA心 B神 C胆 D胃 E脉30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生之本是:AA心 B肺 C脾 D肝 E肾31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BA脾 B肾 C贲门 D幽门 E食道32素问灵兰秘典论之“中正之官”是指:AA胆 B胃 C心 D肝 E肾33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中

6、的“膻中”是指:EA胃 B胸 C脑 D肝 E心包络34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酸”则:D A脉凝泣而变色 B皮槁而毛拔 C筋急而爪枯 D肉胝月刍 而唇揭 E骨痛而发落35.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阴阳之间的:DA.相互转化 B.相生相克 C.相互对立 D.互根互用 E.消长平衡36.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A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B.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难经C.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D.黄帝内经、类经、难经、脉经E.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中藏经37.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法则,治宜:C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壮水制火 D.益火

7、消阴 E.以上都不是38.“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CA.阴阳的互根 B.阴阳的对立 C.阴阳的转化 D.阴阳的消长 E.阴阳的相互制约39.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EA.春夏重在保养阳气 B.秋冬重在保养阴气 C.保养阳气的重要性 D.保养阴气的重要性 E.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40.“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由于阴阳之间哪种关系失常:AA.互根互用 B.消长平衡 C.阴阳交感 D.对立制约 E.相互转化41.素问五脏别论称“实而不能满者”。是指:CA.脏腑 B.五脏 C.六腑 D.奇恒之腑 E.以上都不是4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BA.心主血脉 B.心主神志

8、 C.心脉相连 D.心为阳脏 E.心肾相交43.“属心而络于胞中”的经脉是:BA.冲脉 B.胞脉 C.任脉 D.督脉 E.带脉44.下列哪项不是“天癸”臻熟的条件:CA.肾气充盛 B.脾气健旺 C.年已18岁 D.精血充实 E.肾阴充盛45素问风论“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中的“疠风”是指:A A麻风 B疠气 C中风 D风证46灵枢本神认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E A血 B脉 C气 D精 E神47灵枢天年提出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而好步为:C A10岁 B20岁 C30岁 D40岁 E50岁48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独伤人”。B A能 B不能 C必 D或49灵

9、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并指出精之窠为:A A眼 B瞳子 C黑眼 D白眼50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为:DA二七 B三七三八四七四八51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A阳气 B、肾气 C、血气 D、天癸 E、精神52男女具有生殖能力的条件,最确切的是哪个:D A形体强 B胃气强 C脾气强 D肾气强 E肝气强53阴阳热亢盛,损伤阴精出现的昏厥病证,素问生气通天论称之为:B A薄厥 B煎厥 C热厥 D血厥 E大厥5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其“本”中指:DA脾胃 B肝肾 C病因 D阴阳 E主症55素问六气藏象论之“藏象”的概念是指

10、:EA内脏的形象 B内脏的生理现象 C内脏的病理变化D内脏的阴阳属性 E内脏及其外象56五味之中,过用哪味,会导致“脾气乃绝”:EA甘 B苦 C辛 D咸 E酸57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主水”,是指肾的什么功能:CA肾主生长发育 B肾主骨 C肾主藏精 D肾主髓 E肾主管水液代谢58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邪引起的病证特点是:EA动 B红肿 C干 D浮肿 E濡泻59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邪引起的病证特点是:DA动 B红肿 C干 D浮肿 E濡泻60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邪引起的病证特点是:BA动 B红肿 C干 D浮肿 E濡泻61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重”宜:BA扬之 B减之 C彰之 D竭

11、之 E决之62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下述哪项可引起“肝气以津,脾气乃绝”:AA味过于酸 B味过于咸 C味过于苦 D味过于甘 E味过于辛6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浊阴”:DA出上窍 B发腠理 C实四支 D归六腑 E走胸腹64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最难治的是:EA治皮毛 B治肌肤 C治筋脉 D治六府 E治五脏65至阴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指:CA胆 B肾 C脾 D肝 E肺66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过食酸味会引起:AA肝气以津 B心气喘满 C肾气不衡 D脾气不濡 E胃气乃厚66“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BA上古天真论 B四气调神大论 C生气通天论 D阴阳应象大论 E六节藏象论67.阴阳应象大论的“

12、神明之府”是指:C A.心脏 B.五脏 C.阴阳 D.天地 E.神志思维68.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其实者:A A.散而泻之 B.按而收之 C.引而竭之 D.因而越之 E.泻之于内69.据素问痹论所述,“痹聚于心”的表现是:B A.喘息 B.忧思 C.气竭 D.中气喘争 E.肌绝70.据素问痹论所述的发病规律,在何季节感受风寒湿邪易患皮痹?D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71.一患者感受风寒,又复冒雨,病延月余,症见四肢关节游走疼痛,屈伸不利,舌淡苔薄、脉浮而缓,投以防风汤,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此病当属:A A.行痹 B.病痹 C.着痹 D.热痹 E.肌痹72.胞痹的主要症状是D A.多饮数小便 B. 烦满喘而呕 C.发咳呕汁 D.少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