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3(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49495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3(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3(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3(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3(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3(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3(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套卷13(含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解析)1. 单选题:在一静电场中,作一闭合曲面S,若有DdS=0(式中D为电位移矢量),则S面内必定()。A.自由电荷的代数和为零B.既无自由电荷。也无束缚电荷C.自由电荷和束缚电荷的代数和为零D.没有自由电荷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即可得到答案为A选项。2.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教师在“电功率”一课中。向学生讲解纯电阻的电功率的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功率的概念,请大家说一下它的定义。学生:功率就是单位时间所做的功或消耗的能量。教师:对.今天我们推导阻值为R的电阻的功率。教师:功率的公式为P=W/

2、t,通过焦耳定律,推出了纯电阻的电功率的表达式:P=I2R,P=U2/R .对这三个公式,教师分别讲解。指出哪个是定义式,哪个是计算式。学生1:老师.功率怎么和电阻成正比。又和电阻成反比呢?教师:上课要注意听讲,电流确定,功率就和电阻成正比;电压确定,功率就和电阻成反比。学生2:老师.那我们用的交流电,好像电流和电压都是变化的,怎么计算电功率啊?教师:我们只考虑电流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不考虑其他情况。你们把这几个公式用好就可以了。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使学生深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以及表达式。(15分)答案: 本题解析:(1)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

3、之前,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新课的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师的教学行为总体上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急于给出电功率的表达式。对于学生提出的交流电功率的问题,教师直接拒绝的做法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的教学片段改进思路:引导学生分析电功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计算固定电阻的功率时,让学生弄懂电压、电流、电阻哪个参量是不变的。结合焦耳定律和功率定义式推出电功率的两种表达式。对学生提出的交流电功率的问题,可以适当引入平均值与瞬时值的概念。而不是直接转向教材,这样就遏制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3. 问答题:物理教学演示技能

4、的功能有哪些答案: 本题解析:(1)为理性认识提供直观感知 教师通过实验、教具、各种教学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观察或动手操作,使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教师有目的地在演示中突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示等思维活动,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规范的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等的示范,可使学生了解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观察

5、和记录数据的方法以及分析数据做出实验曲线的方法等。学生可从中学到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4)激发学习兴趣演示教学中,巧妙的问题设置,新颖生动的表现形式,新奇的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经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强化教学环节运用演示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情境。4. 问答题:下面是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教学片段。教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改变内能的方法。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现在请大家想办法让手中的钢丝内能增加。(学生边想边试,一边实验,一边讨论)教师:大家把自己想的办法和周围同学交

6、流一下再回答。学生甲:可以折、敲打。学生乙:进行摩擦、火烤。学生丁:可以晒,用开水烫,用钢锯锯。(老师把学生想的办法简要写在黑板上,书写时故意把“摩擦折敲打”等写在一起,把“烤”“烫”等写在一起。)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很多办法,把这些方法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带着这个问题大家阅读一下课本内容。(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学生: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等属于做功,“烤”“烫”等属于热传递。教师:很好,这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15分)(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思路。(15分)答案: 本

7、题解析:(1)此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开始先提出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践,可以想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但是在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教师故意把分好的两类写在一起,这样会给学生强烈的提示作用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就流于形式,而且让学生看完课本再归纳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应该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写,并且让学生根据这个结果自行比较与归纳然后再让学生去看课本中相应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作比较,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也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改变内能的例子,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

8、真正掌握该方面的知识。5. 问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重力,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认识力的作用教果。材料二: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1)简述重力的概念。(4分)(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完成“重力,的教学设计(不少于300字)。(24分)答案: 本题解析:(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教学设计如下: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

9、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L,t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

10、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者情况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

11、之前物理学规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

13、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观察实验,

14、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二、具体教学过程(一)

15、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二)进行新课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说明: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