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47048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莱州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 文 试 题第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角:角落 头角 勾心斗角 群雄角逐B臭:臭氧乳臭 臭名昭著 遗臭万年C横:横行 横祸 横生枝节 横眉怒目D累:拖累累计 连篇累牍 危如累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舛误 报不平 中流砥柱B赡养嘻戏 莫须有 推心置腹C抉择风靡 照相机 估名钓誉D端倪孱弱 钓鱼竿 刎颈之交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见春花而喜年少,见秋霜而叹白头,见旷野而遥想塞外,见小溪而梦回江南,中国的诗人多是因“物”而缘情

2、的。B古人对于竹子,有的喜欢,如郑板桥诗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的不喜欢,如杜甫诗中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C秋日的田野真是五彩缤纷: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火红,桂花的雪白,竹林的深绿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丰满的和谐。D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上级既然下达了这项任务,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只能勉励为之。B“价值”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演绎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C林纾是一位“有创作精神”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连原作中的幽默风味也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比原

3、作更胜一筹。D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无比愤慨与理性反思。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建设“和谐社会”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B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D“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优美而凄婉的传奇爱情故事,流传年代久远,流传地域很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共9

4、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

5、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

6、,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

7、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化进步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选自2010年7月1

8、4光明日报)6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B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新的要求。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B以“我”为主,在借

9、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C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下列对原文中整理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10、。(12分,每小题3分)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竟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者:“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

11、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

12、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注: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旧庐:破旧的房子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岁:年末C子既己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幸:幸亏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吝惜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烈乃分釜庚之储 人盗其骏马食

13、之,乃赐之酒B有人行而遇之乃语之而去C吾将以告王烈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D烈以布一端遗之未有若子之仁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三府并辟,皆不就。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或恐差错,遂守之。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

14、德榜样。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四、(24分)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3分)(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3分)(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4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杂诗二首(其二)曹丕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注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飘风:暴起的风。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15名句填写(任选三小题)(6分)(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