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46902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味Art Characteristics of pottery patterns of the song Dynasty :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Aesthetic Meanings 魏 跃 进 Wei yuejin宋代陶模是由原偶像崇拜逐渐演化、变体而成的民间玩具,也是宋人用来启蒙儿童 看物识事进行教化的“百科全书”。陶模作为宋文化的载体,艺术表现独特,方寸之中 蕴含宗教、社会、文化、风俗、艺术等内容,体现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中国民间 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研究宋代文化艺术的珍贵可视资料。本文试图就 其艺术特

2、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味进行初步的论述。一、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纵观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史,宋代陶模兼容并包,融合了多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其它 美术门类的造型元素,代表着这一时期的艺术态势与审美取向。因此,宋代陶模艺术 与宋代其它民间艺术门类同等重要,在中国美术史上应当有一定的位置。其艺术特征归 纳为:1、智慧、泥土与火的结晶古人民间艺术品的设计与制做,总是从普及性和实用性出发,运用率真、鲜明、奇 特的表现方法,表达真实、善良、淳美的情愫。宋人就地取材,用黄河流域特有的红胶 泥为原材料,先用可塑性强的材料如木、玉、牙、石等材质,雕刻出所需的母型范,再 用和好的泥覆盖母范压印成型。脱模修整阴干后,放入 6

3、00800之间的窑中焙烘即 成,成品陶模呈桔黄色或朱红色。多数陶模上布满制作者的掌纹、指纹,部分陶模背面 有熟练的修刀痕迹。陶模虽是普及性玩具,却选材讲究。所用胶泥质地细腻,无粗陋之 感,色泽纯正,器形规整,无烧制中常见的变形、窑裂、粘连、生烧等缺陷,体现着当 时高超的烧造水平。宋代陶模是由生产工具逐步演化而成的玩具,所以陶模的形状与尺寸有一定的要 求。大多数陶模按人手的生理机能设计,有一定的手动健脑作用。陶模的造型是从实用 目的出发的,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物质形态。基本形状多为椭圆形,也有方 形和特殊形,属于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雕、刻、塑三种基本手法兼而有之,体积在2 10 厘米之间

4、,属小型雕刻作品。造型根据表现题材内容的不同,有高浮雕和浅浮雕之 别。另外,陶模的纹饰设计与制模工艺极为科学合理,无论是高浮雕,还是特殊复杂纹 饰的制模,都符合模具制造的规律,有极强的工艺性和实用性,实际操作时,无出模复 制困难的问题。其中凸型陶模属于制范的模,简称为阳模。凹型陶模可作为制模的范, 简称为阴模。陶模设计合理,极易上手把玩,加之又有极强的趣味性、知识性、教化性 和审美性,所以适应性和可选择性强,容易普及与推广。2、方寸之间化平淡为神奇,造型奇绝 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繁荣了世俗美术。绘画方面,风俗人 物画颇为流行。雕塑方面,也有同样的风尚。雕刻艺术,由于书籍雕版

5、工艺的发达,也 提高了其它相关艺术作品的雕刻水平。北宋宫廷中“玉院”,所雕刻的作品更是惟妙惟 肖,巧夺天工。陶模作为当时具有广泛性、普及性的民间艺术品种,必定受上述客观因 素的影响,其造型手法集多种艺术之大成,主要造型手法有以下几种:1、陶模的基本形状多呈椭圆形,模中图案纹样的造型根据模具的基本形状而设计。 图案纹样构图饱满,设计奇妙。对称、均衡、适合、夸张、变形、组合等手法,根据表 现对象的差异兼而有之。2、艺人善于运用“剪影形”、“写实形”、“抽象形”、“夸张形”、“组合形”等多种 造型手法。写实塑真者,造型结构准确,真实而生动,颇具宋代院画之风采;夸张变形 者,造型极度夸张,注重神似,气

6、势恢弘,颇有汉唐雕塑之遗风;主观抽象者,造型构 思诡奇高古,蕴藏着神秘感。同时灵动的刻线,厚重的体面,多种点的变化,与宋代的 玉雕、牙雕有许多相似之处,增加了陶模形象的表现力度。陶模的制做,取材上扬长避短,多种造型元素的运用,使陶泥的质地与色泽恰到好 处,更好地起到衬托主题的作用,平而不凡,增加了陶模纹饰的厚重感。陶模的造型空 间虽然仅有方寸之大,却感觉构图饱满,气韵贯通。纹饰造型稳重规范,生动活泼,静 动有致,极具成型雕塑之大气。因而,宋代陶模整体造型呈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俗 中有雅的艺术特征。二、宋代陶模的文化内涵宋代陶模是人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集中体现为实用功能和社会意识与文

7、化艺术的相互交织和融汇。它集中反映出宋人的社会意识、人生观念、民俗民风和审美 取向,题材内容涵盖甚广,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陶模源于古人对“磨喝乐”神的偶像崇 拜。“磨喝乐”又称“摩睺罗”,是梵文音译,原是佛教神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民俗文化相 融合的产物,到唐宋时逐渐演化成乞巧节所供奉的偶像。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 述:“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 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磨喝乐一是用于“七夕”“乞巧”,使 男孩聪明、女子手巧;二是祈生男孩,有多子多福,保佑吉祥安乐之意。受宋代文化艺 术多元化、多样性的影响,伴随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磨喝乐

8、的内涵逐渐丰富。题材内 容多关注市俗文化生活,造型纹饰上开始出现多种变体。其功能也逐渐由单纯的生殖崇 拜向生活化、娱乐化、商品化上转变。部分原本用于生产的工具一一模范,经过改进逐 渐演化成为审美性、娱乐性、教化性很强的民间玩具。1、富有人情意味的神鬼信仰宋代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种 变化,同样影响到民间的信仰观念。宋代民间信仰,尤其是民间的鬼神观念,延续了唐 代市俗化的倾向。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细致具体,宋代陶模中的神鬼造型有了较多的 世俗人情味,不仅如此,由于宋文化的空间繁荣,加之文人阶层的活跃,使陶模中的神 鬼造型不可避免的多了些文士品格。宋代理

9、学,渗入整个上层社会的思想意识中,加上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社会 意识更倾向于理性化的现实。佛教的传播,其教义自然要迎合世俗现实生活的需要,传 播途径和形式也需要便于民众接受,于是就有了“俗讲”等便通、易普及的传播途径。 宋代陶模中的佛教造像多是富有人情味的观音、菩萨和罗汉,其形象也从魏、唐时期的 理想性走向世俗化和人性化。如鬼子母、菩萨像、罗汉像等,这类造像较为写 实,造像的情态更接近宋代现实生活中的人,表情平和、自然,体态服饰与情节等有明 显的市俗倾向。雕塑手法上与山西太原晋祠造像、四川大足石刻造像有许多相似之处。 题材内容多以“净土宗”和劝善故事为主,宣扬的是“享乐”精神。2、多彩的市

10、俗风情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重要转折期,无论是奢华的宫廷生活, 还是神秘的寺院,都带有很浓的平民化色彩。宋代的世俗化风尚,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意 识和文化观念,它使文学艺术逐渐接近理性化的现实生活,同时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 来了生机。总之,市俗文化依托宋文化而丰富多彩,多种民俗文化蓬勃发展,许多民事 活动,民间习俗成为重要的文化传统流传至今。宋代陶模是由民俗活动不断演化而成的。金盈之在醉翁谈录中描述:“京师是 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小大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 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七夕前三五日,车马 盈市,罗绮满街又小

11、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由此可见,宋代“七夕” 的民俗活动中是极推崇磨喝乐的。随着民俗活动与商品市场的需求,各地出现了专业制 做磨喝乐的坊区,如洛阳的老城,甘肃省的海原,西安市的西大街等处(考古发现)。 宋代文化的多元化,艺术的多样性,使诸如磨喝乐等原本单纯用于信仰崇拜的民事民俗 器物,在崇拜观念、物质形态、审美情趣上发生变异。逐渐由单纯的偶像崇拜,演化成 为既有信仰崇拜内涵,又有市俗文化情结和娱乐功能的玩具。宋代陶模中的执荷童子、 卧童等,从题材内容,造型形式都能充分反映宋代民俗民事活动中最原始的、真实 的、直观的多种事象和信息。宋代陶模中有的造型直接来源于民事活动中的情节与形象,而

12、这种形象化的玩具又 从形式上丰富和充实了活动本身,使陶模具有了文化的内涵。古文献记载,相扑运动初 期称“角抵”,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就有对此项运动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开始称“相 扑”。唐代相扑运动在宫廷显贵间流行。两宋时期,相扑运动从宫廷内外到京都上下更 为盛行,相扑表演由宫廷权贵的宴会前,逐渐普及到平民娱乐场所和庙会上,相扑的种 类多样,为一般市民所喜爱,成为宋代节日游艺活动中的盛事。宋代陶模中的相扑造型 仍留有汉唐雕塑的遗风,相扑手的动作、服饰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宋代相扑运动的内容细 节,为研究宋代民事活动和体育史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直观资料。总之,陶模方寸之间,展现出宋代民俗文化的万种风情。从菩萨

13、、观音、傩面、四 喜娃、刘海戏金蟾、货郎、秘戏等图视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源于民俗民事活动中的情节 与形象,还是群体本位的人生观念与“知足长乐”的处世哲学,都直接反映出宋人对生 命、生殖的崇拜,对“人丁兴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情感 大于理智的人生态度。三、雅俗共赏的审美意味宋代是院体画受到空间重视的时代,随着宫廷画家地位的提高,院体画的创作进入 了一个繁荣时期。文人艺术的兴起和民间美术的成熟,使宋代美术达到了中国美术史上 的鼎盛时期。一方面,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样是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和宗教美术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美术的成熟和繁荣也同样影响民间美术,使民

14、间美 术无论在题材、内容、造型手法上都有向院体美术、文人美术借鉴学习而雅化的倾向。宋代城市市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升了新生市民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宋代陶模作 为宋代市俗美术的代表,审美取向多倾向美人仕女、市俗人物,百戏故事、吉祥如意的 图案纹饰等。美人仕女、活泼的童子如晋祠彩塑中的供养人和院画中的童子;市俗人物 如四川大足石刻人物造像,造型写实、惟妙惟肖;象征吉祥的龙纹、狮纹规谨精细颇具 宫廷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太湖石鸳鸯图,露、透、瘦、皱的太湖石与水中的鸳鸯 相映成趣,意境极为雅逸,颇似宋徽宗的野鸭图。这类作品的造型,虽然失去了部 分民间美术的质朴和山野之气,却适合城市市民阶层的文化品位。因而

15、,颇得市民阶层 喜爱。宋代陶模代表着宋代玩具造型艺术、烧造工艺的整体水平。从侧面基本反映出宋代 雕刻工艺的总体发展状态,其普遍性和代表性显而易见。同时陶模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 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充实、完善并发展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把唐代的思想观念和造 型手法,发展到了比较系统、稳定、完美的地步。陶模作为玩具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思 想内涵。更为难得可贵的是陶模善于将原本高深的思想观念、人文知识和道德伦理以直 观通俗、审美的图视形态进行教化。因而,宋代陶模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 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宋代陶模的发现与研究弥补了古籍文献的缺失与不足,为古籍文 献资料提供了直观的图视支持。为宋代的社会、信仰、民俗、艺术、教育研究,提供了 极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参考文献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8。/ 王逊: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9。/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1992。/ 姜汉椿:东京梦华录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