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7465632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经》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经》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经》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经》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三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山中学教案诗经三首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几千年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二、学习鉴赏卫风氓1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力所

2、能及疏通诗句。2范读3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第一人称我、顺着恋爱-婚变一一决绝的情节线索来叙事。恋爱(12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婚变(35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决绝(6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4诵读指导。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3、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读一篇,要读出篇内节奏、情调。12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35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6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

4、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章节) 12章 36章 6章(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载言载笑 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5朗读、背诵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欣赏艺术手法对比氓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

5、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比、兴氓

6、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土信誓旦旦变为土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可让学生删掉兴的诗句,与原诗比较,感受、鉴赏其艺术效果三总结、拓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

7、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四布置作业(1)氓中的一些词语,现在仍有生命力。请按示例举出例子。示例:垣yu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载载z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咎ji-灾祸。(咎由自取)贿hu-财物。(行贿受贿)耽dn-沉溺。(耽于幻想)陨yn-落。(陨石、陨落)汤汤s

8、h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罔wng-没有。(置若罔闻)靡m-无,没有。(靡日不思)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躬-自身。(事必躬亲)(2)选读诗经其他诗篇。附:板书设计情节 章节 基调 手法恋爱 12章 热情、幸福氓 婚变 35章 怨恨、沉痛 比、兴决绝 6章 清醒、刚烈 对比第三课时一、导入引导学生阅课本方框里的文字。下面我们学习鉴赏秦风无衣、邶风静女。二、学习、鉴赏邶风静女1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诗句。2范读3学生诵读,整体感知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

9、在写心理。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4鉴赏点拨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5朗读背诵三、学习、鉴赏秦风无衣1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诗句

10、。2范读3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秦风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4诵读指导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

11、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5欣赏重章复唱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土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6朗读、背诵四、总结、拓展诗经许多诗篇都是重章复唱,每章句式大致相同,只更动

12、少数几个韵脚的字,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同学们课外可以选读伐檀、硕鼠、采薇、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采薇与无衣,把关睢、蒹葭与静女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五、布置作业1一些词语,现在仍有生命力。请按示例举出例子。示例:同仇-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同仇敌忾)甲兵。兵-兵器。(短兵相接,秣马厉兵)俟s-等待。(俟机进攻)隅y-角落。(墙隅、城隅、向隅、一隅之地)踟蹰chch-犹豫徘徊。(踟蹰不前)贻y-赠送(贻赠,馈贻)洵xn-诚然,实在。(洵属可贵)匪f-不是;非。(获益匪浅,匪夷所思)2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要求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语言要精练,有节奏,大体押韵,还要符合原诗的风格。把静女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