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_4228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41326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_4228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_4228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_4228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_4228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_4228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_42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_4228(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肇庆市2015 届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语文试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蛟龙 / 搅拌伛偻 / 枢纽粘住 / 粘贴B 憋气 / 瞥见缟素 / 枯槁服帖 / 字帖C 妇孺 / 儒生嗔怒 / 缜密泥沙 / 泥古不化D 菁华 / 矜持盐碱 / 箴言度量 / 审时度势【答案解析】 D(A ji o/ji o; y /sh ; zhn;Bbi /pi ; go;ti /ti ; C.r ;chn/zh n; n/n ; D.j ng/j n;ji n/zh n;d/du)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德高望重的吴良镛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6000 名研究生作了35

2、分钟的专题报告, 92 岁高龄的老先生全程站立,令人肃然起敬。期颐之年还坚持上讲台,想必是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才予以谆谆教诲。遗憾的是,先生收获的既有热烈的掌声,也有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的同学如梦一样的鼾声。不是先生的报告曲高和寡, 难引共鸣,倒是我们的部分学子文明素养是真的匮乏。A 德高望重 B肃然起敬 C期颐 D曲高和寡【答案解析】 C期颐:一百岁。应为“耄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幸福城市,就是人的权利得到尊重,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和谐且互相制衡,城市的资源得到有效安置,民主法治完善。B 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

3、肩而过。C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是广州市第一家 5A 级旅游景区,可以堪称南粤首屈一指的休闲旅游胜地!D 作为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会和民主参与的制度化平台, 全国两会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答案解析】 D(A 搭配不当,“安置”改为“配置” ;B 成分残缺,滥用“由于”使本句没有了主语; 也可以在 “误区” 前面加“的”字;C赘余,“堪”与“可以”重复)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灾难性的历史从来就有两个含义,即死去的历史和活着的历史。,  。   ,   。  

4、0; ,    。只有在灾难的句号化为一片良药时,我们才有权力说灾难性的历史已经结束了。活着的历史则贻害犹存而是冷静的反省与清明的思辨活着的历史属于现实死去的历史徒具残骸而不能复生但终结的方式,不是遮掩,不是忘却,不是佯装不知死去的历史才是一种终结A         B C          D 【答案解析】 A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僧圆泽传苏轼洛师惠林寺,

5、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 源欲自荆州溯峡, 泽欲取长安斜谷路。 源不可,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 ”泽默然久之,曰: “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泽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 “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6、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 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答曰: “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舟次南浦

7、次:停靠,停留B 源遂不果行果:成为事实C. 却回烟棹上瞿塘却:但是D. 拜谏议大夫,不就就:就任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禄山陷东都,憕居守死之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自洛适吴,赴约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寺有僧圆泽 / 富而知音 / 源与之游 / 甚密 / 促膝交语 / 竟日人莫能测B 寺有僧圆泽 / 富而知音 / 源与之游 / 甚密 / 促膝交语竟日 / 人莫能测C 寺有僧圆泽富 / 而知音 / 源与之 / 游甚密 / 促膝交语竟日 / 人莫能测D. 寺有僧 / 圆泽富而知音 / 源与之游 / 甚密促膝 / 交语 / 竟日人莫能测8 下列对原文

8、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李憕官居光禄卿,驻守洛阳惠林寺,安禄山攻陷洛阳,李憕守卫惠林寺,兵败而死,他的儿子李源耿耿于怀,发誓不做官。B 李源践行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的誓言,很符合佛家修行的理念,是他和圆泽和尚十分投缘的信仰基础。C 圆泽向李源介绍说自己注定是要做这个姓王的妇女的儿子, 如果自己不来,这个妇女怀孕三年也不能哺乳。D 圆泽迁就李源时感叹“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他已经知道自己此行必然死在路上。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 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 分)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 (3 分)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

9、以符咒助我速生。 (4 分)(2)圆泽和李源可以说是莫逆之交,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举出 3 处。(3 分)【答案解析】 5.C( 却:返回,掉转 )6 D(以:介词,因为,表原因。用“乃”可以理解为“就”,但不通。者:助词,帮助定语后置。用“也”可作语气词,但不能帮助定语后置。 其:代词,作定语,表示“与圆泽生前的”。用“之”也可以表示“那个”,但不如“其”好。)7.B8 C(“乳”错误地理解为“哺乳、喂奶” ,应该是“分娩、生产”)9 (1)我已经和世间俗事隔绝了, 怎么可以再从京城过呢!(采分点:“以”、“岂”、句意)现在既然遇见了,就没有什么可逃避的了,请你用符咒帮助我快去投生吧。(

10、采分点:“既”、“无可逃者”、“生”、句意)(2)二人关系十分密切,整天促膝相谈。圆泽体谅李源的苦衷,迁就李源。圆泽死后李源万分悲痛后悔, 决意不再入川, 再回寺潜心修行,等待十三年后的约定。李源信守诺言,十三年后从洛阳来到杭州赴生前之约。李源终生不违誓言,皇上封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就任。(答对任意三点即得满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 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1)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的

11、妙处。 (3 分)(2)联系全词,请从情和景二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这一句。(4 分)【答案解析】(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 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 ,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 1 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 1 分)。(2)乐景衬哀情。(手法 1 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 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之凄清( 1 分)。同时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2 分)7补

12、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1)孔子曰:“不知命,;不知礼 , 无以立也。不知言,。”(论语)(2)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4)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答案解析】(1)无以为君子也无以知人也(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3)镜中衰鬓已先斑千载谁堪伯仲间(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 小题。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 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 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 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 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