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6页)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405647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6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关键和迫切。一、 当前小学生“提问”的现状:(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亦存在部分教师仍奉行“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在40分钟内均处于被动的

2、认知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在课外有几乎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 (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3)不会问。就提问的内容而论,可分为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或者有些同学总是问一些没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拿到题目一看,不会做,就张嘴问:“这个题,怎么做?”而不是找出解题中遇到的困难来发问。 (4)不想问。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若是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甚至是鼓励

3、,也是容易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的;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二、分析小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1受各种传统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学生不能充分提问,目前许多教师仍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的思维粗暴地强加于学生,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缺少在学习中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减少。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把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依

4、照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这样虽然比纯粹的“注入式”有改进,但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教师对“教学任务”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差:把教学任务看作主要是知识教学而非是能力教育。认为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也较少去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学条件,如我们现在的大班额,遇到一些特开放的问题,我们也确实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能让学生充分提问。2、受学生传统观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懒于提问。学生由于在传统教育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满足于课本的现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

5、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大多数学生都已形成定性思维,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作为学生只管一个“答”字。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自我发展。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发言就紧张、惊慌、胆怯。或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档次不高、遭别人笑话。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另外,有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视野较窄、不善于思考,所以无问题产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3 、受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只需作答,不用提问。目前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结论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评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仅采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而在考试过程中,试卷上多是现成的问题,只要求能够正确解答过程,几乎从来没在要求学生提出

6、问题,长期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地习惯于作答,质疑、提问的精神自然受到抑制。三、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1教师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让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应摒弃“师尊生卑”的旧观念,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资源的开拓者”等角色,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允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

7、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灵活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到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教学任务”这一问题应有正确的理解,要认识到能力教育才是教学任务的重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任务。2.教师需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愿意提问教师应向学生表达以下观点,使学生认识到:、“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都是以“

8、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人格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其他同学也有主动提问的权利。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有价值、有创意、教师首先要给予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再视其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让学生互相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由“不敢问”到“愿意问”。3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问思

9、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一石激起千层浪”疑问情境,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体会、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情形促使

10、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主动提问。 1.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即有了问题。 2.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的知识难以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 3.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去探索和解决新问题,但通常已有的知识又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知空白,也就有了课后延伸的问题。4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而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深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法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想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来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

11、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教师应启发学生可通过以下途经去发现问题:(1)在预习中发现问题。(2)可对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心理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3)在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中、在事实与事实的比较中、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在课本与课外资料的比较中发现问题。(4)在想象与推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相关能力,最终形成学生的提问技能 贫乏的头脑不能解决问题,也难以发现问题,即使提出来了问题,也是肤浅无价值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基础知识获取过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有

12、层次的、系统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以此来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善问”。5、坚持客观激励评价,促使学生乐于提问 为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我们应当利用积极的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的要大力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哪怕是错误的问题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再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

13、点,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题,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教师需要三思而后答,这就更好,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的提问,使教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教师还要深,教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下,待以后解答。教学中还可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小组或个人提的问题多且质量高。为了激发鼓励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可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体验和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改革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法,重视形成性评价,直至把提出问题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地理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促进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由“不想问” 、“懒于问” 到“勤问”、“善问” “乐问”,从中体验到“提问”的快乐与重要!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