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36694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温江区东大街二小 徐芳教材分析: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六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为盲人捐赠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赠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能边读边想,抓住要点概括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词句深入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运用背景资料理解具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但本篇课文所谈到的器官捐赠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仍有相当的难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2、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2、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

3、含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了解有关器官捐赠的资料。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器官捐赠的认识与态度。 Ppt课件教学设想: 1、适当取舍,长课短教,突出重点。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较长,线索较为复杂。但是再长再复杂的文章都有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主旨。永生的眼睛中一家三代博爱、奉献的精神是文章的主旨,而这种精神在父亲的话中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我把父亲的话处理为重点内容,其余部分省略不讲或以读代讲。“有舍才有得”,这样处理避免了课文的每部分平均用力,也更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2、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提升体验,促进朗读。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

4、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在本课中,我首先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读中体验,以情带读。失去母亲,琳达无比痛苦,当父亲同意捐赠母亲角膜时,琳达惊讶、愤怒,这是人之常情,不需要过多的讲解。但不讲解不等于不学习,此处学生体验得越深,就越能引起琳达为什么对角膜捐赠的态度变化之大的探究欲望。所以,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进行角色体验,反过来又用自己体验到的情感指导自己的朗读。其次,我在课中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借助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膜捐赠的意义。盲人的世界是怎样的?捐赠角膜对盲人有何意义?学生通过闭眼体验盲人的痛苦,通过联想

5、和想象体验重见光明的幸福,进而深刻认识到角膜捐赠的意义,也充分感受到了父亲博爱、奉献的精神。这时,再指导朗读父亲的话,学生的感情就水到渠成了。3、发散思维,训练语言,扎扎实实上好语文课。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我先让学生体验盲人在黑暗中的痛苦和重见光明的幸福。充分的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在此基础上,交流感受,训练语言,“情动而辞发”,这时的语言训练不再是强迫的,单调的。学生定能说出一段段感人的文字。而这段文字再次体现了“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的人文性又体现了工具性。为了更好地感悟父亲的博爱,我把句子中“他人”作了拓展,结合收集了解到的器官捐

6、赠知识,让学生把父亲的话说得更具体。此处,我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点,即父亲说:如果我们死后能捐赠_,帮助_,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通过这处语言训练,学生体验到父亲不仅把爱给了盲人,还给了许许多多需要他帮助的人,从而体会父亲的博爱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整体回顾,引入新课1、回忆回忆,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板书:母亲、父亲、女儿)2、对于器官捐赠,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琳达在角膜捐赠的事上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起初,她是什么态度?后来,她又是什么态度?(板书:无法理解 主动签署)回忆课文概述主要内容梳理线索传统的导入方式,从整体入手,简明扼要,直奔主题,省时高效。梳理课

7、文,引发探究点1、默读1-3自然段,你从课文什么地方读出了琳达的无法理解?用“”勾画下来。体会琳达的感情,小声练读交流:抓重点词:不能理解、冲进房间、冲着哭喊指导朗读2、琳达又哭又喊,她无法理解父亲的做法。可是后来,女儿去世时,她却主动捐赠了角膜。这前后的态度(天壤之别)我们不禁要问:“”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勾画练读交流,谈感受个别读齐读前后对比质疑失去母亲的痛苦不需过多的讲解,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角色体验,以情带读。通过琳达前后态度的反差引起认知冲突,在强烈对比中找出探究的问题。抓住重点,深入探究默读47自然段,边读边想:对于角膜捐赠,琳达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交流:1、相机创设体验活动。

8、闭上眼睛,你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人为你捐献了角膜,那又会是什么感觉?盲童的父母,家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黑暗中,他们_重见光明,他们_甚至能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也许,他们还能_。一副角膜就能让盲童的生活变得如此的不同,就能给盲童的父母、家庭带来如此多的幸福,难怪父亲说:“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给予盲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角膜。给予了他角膜,就给予了他_(预设:光明、希望、幸福、未来)。这比给予他任何东西还显得珍贵呀!指导朗读“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当父亲想到这些时,他是多么愉快,他觉得那是多么美妙。指导朗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够”“想想看,另一对父母”你觉得这是一位怎

9、样的父亲?2、父亲想到的不仅是捐赠角膜,帮助盲童。他还说:“很久以前,”你能把父亲的话说得更具体吗?如果我们死后能捐赠_,帮助_,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指导朗读“我们”指谁?仅仅指父亲和母亲吗?父亲希望的是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3、齐读这番话,感悟“振聋发聩”的意思。默读勾画圈点批注闭眼体验盲人的世界体验重见光明的幸福根据自己的体验练习说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根据体验和感受填空练习朗读个别读齐读谈感受根据自己收集了解到的器官捐赠知识,完成语言训练。谈感受回答问题谈感受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先让学生体验盲人在黑暗中的痛苦和重见光明的幸福。在此基础上,“情动

10、而辞发”,发散思维,训练语言。这是目的一。目的二,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更充分地认识到捐赠角膜的意义。从而使父亲的形象更高大,更丰满。当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角膜对于盲人的重要,体会到父亲的美好心愿时,感情水到渠成,朗读入情入境。联系自己收集到的器官捐赠的背景资料,在完成句子训练的同时,深刻了解了父亲把爱给了每一个需要他帮助的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随着对父亲的话的理解的深入,父亲博爱、奉献的光辉形象也逐渐跃然纸上。凸显结果,提升主题1、父亲用他那颗博爱、奉献的心影响着琳达,也深深地影响着小温迪。分角色引读9-11自然段。2、从温迪的话中,你能看到父亲的影子吗?3、所以,琳达说,引读“在这一刻,

11、”4、文中多次提到“骄傲”,找一找相关句子,说说为什么而骄傲?父亲遗留下的是什么? 5、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了角膜银行寄来的信。我想,当琳达读这封信时,心中一定充满骄傲。“活的纪念”什么意思?“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分角色读结合句子谈温迪和外公的相同之处:为他人着想博爱 共同的心愿,捐赠眼睛奉献找句子,谈骄傲的内涵抽生个别读信感悟“永生”的含义从温迪身上寻找父亲的影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博爱、奉献的精神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几个“骄傲”的联系对比中,感受博爱、奉献的精神在三代人之间的传承。以重点词“活的纪念”为着力点,品味“永生”的含义。联系几次骄傲,品味永生的第二层含义。总结全文,抒发感情最后,让我们把这首小诗献给所有像琳达一家一样的具有博爱、奉献精神的人们。感情朗读小诗小诗的引入,紧扣主题,既使捐献者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抒发和表达。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 琳达:无法理解主动签署 博爱、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