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自然(周志伟)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357810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笔法自然(周志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笔法自然(周志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笔法自然(周志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笔法自然(周志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笔法自然(周志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笔法自然(周志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法自然(周志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笔法自然-初探书法用笔的自然审美内涵周志伟内容摘要:本文重在探讨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浅析书法用笔的自然审美内涵.书法起源于自然,同时又表现自然。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与本民族的自然观(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密不可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已交融为一体。中国书法之所以独具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也源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试析笔法的自然审美内涵.一、中华民族特有的阴阳宇宙意识在笔法中的体现。这种以阴阳和谐辩证为核心的宇宙自然意识,反映在书法艺术之中,对书法用笔技法和内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古代文人的人格生命意识在笔法中的体现。古人把书法看成一种表现着生命力的存在,一点一画都能体现出自然之“象,在对自然与生命的

2、感悟过程中,许多书法家的人格也趋近自然,他们的笔墨吐露出自然之意境。 后面略谈墨法之自然、章法之自然、书道自然(习书与创作时对自然的取法和体悟)。关键词:自然 笔法 阴阳 生命意识正文:汉字起源于自然之像,汉字的书写又表现自然之态.书法艺术讲究的是,从最初的“书肇自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到“内发心源,外师造化”.自然创造出汉字是实用的需要,自然作为汉字的书写的取法和表现对象,又是艺术的需要.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不仅仅指的是在远古时期对自然物象的简单描绘(即:再现自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更体现为中华民族特有的阴阳意识和主客观的生命意识(即:人格之自然)。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与自然观(阴阳

3、意识、生命意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已变得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书法也因此而独具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笔法与阴阳意识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就是天地万物。庄子让王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1】这里的“宇宙、“天地”就是大自然.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捻出一个“道” 字,作为自己道家思想中的精髓.他认为“道先于天地而有,是宇宙间一切的根本.“道”生成自然天地的基本规律,并且对立而统一.一切人事只有遵循阴阳相反相成的法则,才能达到至顺无碍的自然状态。这与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相一致的。庄周传承并

4、发展了老子的阴阳观.“阴阳”二字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被明确认为既是生成自然万物的根本原因,又是引起自然发生变化的根本矛盾力量.但是, 所谓之“阴阳”却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事物,而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代表着两种矛盾、对立、和谐、统一的关系属性或动态特征。如:刚柔、动静、收放、奇正、疏密等等。之后的历代思想家、文人和艺术家都继承了这种“阴阳”思想,并且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中华民族的这种阴阳和谐的辩证思想和宇宙意识逐渐蔚为大观。它既深入于社会政治、生活、文艺、道德各个层次,也反映在具有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之中。早唐时期的书法家虞世南认为:“字虽有质,痕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 【2】。“禀

5、阴阳而动静,表现在书法用笔上,是一种 “无往不复时空上的节奏韵律。我们在书写时,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运笔的节奏,即提按顿挫、迟速行留,空间范畴的一提一按、一顿一挫,时间范畴的一迟一速、一行一留,则可以写出具有美学意义上的、高质量的、自然的点画线条。书法用笔之节奏,大略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藏露藏锋和露锋是书法用笔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关于点画起笔、收笔之法,历代就有逆锋、顺锋两种说法.逆锋又称逆笔,分为实逆和虚逆两种.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论用笔十法中有云:“逆入倒出”,其在“十二种隐笔法中又有“逆笔”一词【3】。 “逆入倒出 “逆笔实际就是对藏锋的诠释。三国时期的蔡邕在九势谈到的“藏锋”指的是当时

6、盛行的篆隶用笔法。欲左先右,欲下先上,这种用笔特征在汉隶中极为常见。至于篆书的笔势,讲求内在贯气,唐代孙过庭书谱有云“篆贵婉而通” 【4】,这就更需要逆锋之法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笔画.但是,当我们在欣赏历代的真、行、草之墨迹时,会发现发笔、收笔或接笔处大都显露锋芒。如此说来,是否篆、隶专用藏锋,而真、行、草必须用露锋呢?笔者浅见,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很多人把藏锋与露锋看成对立两面。试想,假使篆、隶每一点画都回藏笔锋,外向贯气之势、摇曳多姿之态从何而生?真、行、草笔笔都抛筋露骨,敦厚文雅之体、内在含蓄之妙又如何能体现出来?因此,奢谈“藏锋高于出锋者,不无偏执尔。无论那种书体,用笔之妙在乎藏露互用、互

7、参、互补。在某一种书体或具体书写过程中可以主要用藏锋或露锋,但不可偏废之。二、虚实虚实是书法用笔节奏的重要方面。虚实运用得当,能使点画线条获得墨色变化丰富和奇妙的韵律感。记白云先生书诀有云:“内贵盈,外贵虚。【5】“盈”即“实.自然之万事万物,总的来讲,不外乎阴阳二字,有阴必有阳,阴阳互生。因此,用笔有虚必有实,实中孕虚、虚中露实,虚虚实实,奇妙生焉。点画用笔的虚实对立统一之关系,如孙过庭云:“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显”者,阳也、实也;“晦”者,阴也、虚也。惟有虚实相用,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若虚实相离,专用虚笔或仅用实笔,则书法点画也就会单调枯

8、燥而难见节奏感,必然会生气荡然.在书写时,随着情感与心绪的起伏变化,笔锋时聚时散,水墨时浓时枯,顺其自然,达到一种笔短意长之势态。因此,用笔的虚实节奏,全在书写者的随机运用。 三、奇正奇正相参、奇正相生,是阴阳意识在笔法运用中的进一步深化.何谓用笔之“奇正”?明代书论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云:“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伏,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7】这段话将奇正之关系说得非常清楚。所以,运笔时唯有奇正相参,中侧互用,

9、则形势错落,节奏迭出。否则,笔笔重复排列,状如算子,穷极而乏味。四、刚柔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它们既对立又有机统一。不少的古代文学家、艺术家认为,在艺术风格之美中,阴阳、刚柔皆不可偏废.但是,可以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阴阳、刚柔偏胜是可以的,一般也常常如此,但是偏废就不行,否则无美可言。因此,历代书论家也一贯强调点画用笔要刚柔相济,以成其笔墨之美.古人尤其重视用笔之柔中带刚。我们从张怀瓘评欧阳询、虞世南的书法中可见一斑:“虞则内涵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8】古人把用笔比喻成“绵里裹铁“折股钗”“屋漏痕”,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刚柔相济的思想

10、直接影响着书家对点画肥瘦的看法和把握。点画之肥瘦、骨肉之多寡,皆由用笔而成。要求控笔的力度恰当,并且正、侧锋兼施,中锋行之,达到“肥瘦相和,骨力相称”之美。这个方面,唐代颜真卿的书法用笔是个优秀的典范.五、动静古典文集记载中的“节奏”一词,本来是指在音乐演奏中的“作”和“止”,译成白话文,就是动与静.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节奏往往表现为动静相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似动实静,似静实动。古代艺术家们非常重视动静的辩证统一。有一首古诗集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一句静中有动,下一句则动中有静,意境妙趣。这种根源于阴阳宇宙意识的动静辩证观,在书法中有充分的表现。有一次,笔者在北京观摩全国中青年

11、书展,有幸亲眼目睹了书展的评委王友谊先生在现场演示书写创作。当时,先生创作的是一幅八尺横幅的行草作品,在下笔的那一刻,行笔的节奏便扣人心弦。开始的节奏比较舒缓,笔锋的使转很分明,写到第三行时,行笔突然变得起伏剧烈,时快时慢,时顿时转,时停时行,时动时静.动时,急若奔雷闪电;静时,闲若老僧入定.令人目不暇接,心跳和情绪随之大起大落。孙过庭谓之“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9】,此语我得之也。 动静的最佳和谐状态,古人称之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阕”. 龙跳者,笔势迅健,矫捷而遒劲;虎卧者,笔势凝重,安稳而生威。一看似动,一看似静,实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勿怪乎有人称书法为“纸上的笔墨灵魂在舞蹈。六、巧

12、拙从魏晋开始,书家中便有关于巧拙之争辩。唐太宗李世民贵巧而贱拙,明代董其昌更是尚巧的代表,在他们的书法墨迹中也充分的体现着此一主张。他们认为,巧可使书道古雅俊秀、意境深远;而拙则使得书意轻浮直率、薄俗无意趣。但是,尚拙的人也比较多,如北宋苏轼,黄庭坚等,明代的傅山更是大喊“宁拙勿巧”.和用笔的奇正一样,巧拙也是阴阳意识在笔法运用中的深层反映。老子有言道:“大巧若拙”。其实书写无奇巧,正极奇生,最终归于大巧若拙。我们经常所说的初追平正,再求险绝,复归平正。真正的“巧”,必与奇拙相表里;高明的“拙”,必蕴含着大巧。因此,运笔要巧拙互用,和而参之,则点画线条表现出来的效果,既灵变又古朴,既巧妍又厚重

13、.笔法与生命意识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文字中现今仅存的象形文字.它最初的产生来源于先民对自然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象描绘。如“日、水、火、木”等等,到现在还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特征。汉字作为书法,又有形象的艺术类比。一点既如“高山坠石”,又如“美人之一目。一画既如“千里阵云”,又如“孤舟之横江渚。南北朝萧衍云:书既若“危峰阻日”,又若“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 ;【0】这既体现古人对自然的体悟表达,又说明对人格自然内在生命力的感悟和艺术通想。古代书论家常用“意”与“象”来论书之笔法。如:“窥意象而运斤”。【11】这里,很难孤立地理解“意”与“象”,而且,魏晋南北朝人常常用“象”来代替“意”的内涵。他

14、们认为,书法的笔法,必须是那些能够表现出“意中之“象”的,才算是真正的笔法.他们从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中领悟到,书法必须表现出“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经脉相连,否则,便不是书.【12】可见.古人把书法看成了一种表现着生命力的存在,小至一点一画,大至通篇的章法结构,能体现出种种自然之“象”的,都有欣赏的价值.在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过程中,“许多书法家的人格更趋近自然,因此他们的笔墨也开启出另一番局面”。 【13】“见担夫争道而得书法”。唐代草圣张旭所谓“得书法”,实际是指“得笔法之意”。从担夫争道的情状来看,主要是一种“争”与“让”的关系。它既与笔法有关,也显然与书法的结体、章法相关。 “闻江水暴

15、涨而顿悟笔意.这是宋代雷太简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在他“自恨(书法)未及其自然”之际,一日“昼卧郡阁,闻平羌江暴涨声,想其波涛迅驰掀盖之状,遂悟得“藏直三昧笔法。雷太简是从听觉转入视觉想象,把听到的“江涛声”想像为“波涛迅驰掀盖之状,然后感悟到笔法自然之真谛。“长年荡桨”,这讲的是宋代黄庭坚见船工荡桨而悟笔法。黄山谷从船桨随波起伏的自然摆动中,悟到笔随势转的运笔妙处.成就了其书法“无一笔不自空中荡漾又沉着痛快”的独特风格。 现代许多书家喜欢揣摩儿童写的字,因为儿童的字,纯真无造作.中央美院的王镛先生深入研习民间书法,追寻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笔墨之美。这些书法家在作书时,透露着一种生命意识,融入了自己的

16、人生观、哲学观和艺术观。如果仅仅就书写的技法而论,单纯地去揣摩儿童字或描画自然景物,则是与书道背道而驰了.“只有把书法与生命合而为一的人,才会把自己生命对自然的渴求转化成笔底风光”。【14】我们从“张旭作草时,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段精彩的描写中,可以窥见一隅。墨法自然书法很讲求用墨之法.现代书法家林散之在谈墨法时,强调:“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5】唐代草书大家怀素能于无墨中求得墨,在枯墨中写出润的效果来,笔墨之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