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734568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注重“三农”问题,始终高度关注农村建设,这是由国内的国情、农业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党的宗旨决定的。国内是一种发展中国家,也是一种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内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单薄的环节和区域。农业丰则基本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含义,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在相称限度上将“三农”问题作为最深远、更广泛和更长期的问题来考虑和看待,这不仅会在相称大的规模上影响着将来、影响着长远,并且也在相称大限度上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目前活动的质量。 在人类刚刚跨入新世纪之初,在“十一五”开局的起始之年,党和政府统

2、揽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恰逢其时地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宏伟工程,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战略筹划;这是对经济规律在结识上的一次升华和奔腾,不仅确立了现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并且明确了现代农民的实践舞台,标志着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战略新提高;这是改革历程上富有转折意义的宣言,标明了农业支持工业的历史阶段的基本结束和工业反哺农业条件的初步成熟,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新农村建设,既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方向,又是一项急切的现实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涵的全面性、影响的全局性和任务的艰巨繁杂性。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种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实践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又要有强烈的急切感;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采用负责任的态度加以认真地深层次地分析研究,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分环节实行,分阶段推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已经在全国全面启动并在积极稳步的推动之中。山西同全国同样,今年上半年以来,山西全省及各市县相继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发动,周密筹划,组织实行。为此,山西调查总队在组织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大调研活动中,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农村,进一步运城、临汾、长治、晋城等市的农村、社区、公司进行调研,在此基本上,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山西省新农村的基本设施

4、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医疗卫生等问题进行进一步摸索,其目的是为山西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参照,使山西新农村建设的步履迈的更大、更快、更稳健。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一种核心的发展阶段,已经站上了一种新的历史起点。这种新的历史起点,表目前它对改革开放以来所获得的经济社会历史成就的一种肯定和继承,同步强调它是将来发展的基本;这种新的历史起点,体目前面向将来,经济社会进入了一种新的黄金发展时期,我们已经站在黄金发展的门槛上;这种新的历史起点,应看到过去发展中积累的某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成果分享不均等,中国社会发展正在进入一种矛盾凸

5、显期,面临一种大的调节。 中国目前重要有两大矛盾,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二是城乡矛盾不协调。从总体上看,国内目前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这是中央对新时期加强工业与农业、都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一种重大战略判断。国际经验表白,当一种国家人均GD进入100-3000美元的时期,一般就正在进入“矛盾凸显期”,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体现为:贫富分化、分派不公、城乡差距、就业困难,老式的社会管理方式不断遭遇新的挑战。据记录,国内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12.57,到为13.3,目前实际收入的差距接近倍。城乡教育差距即获得高等

6、教育的社会整体差距,目前达到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高达8倍,这种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反差已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步伐。国内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多种矛盾的凸显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面积和人口均占%以上的农村仍然贫穷落后,不能尽快富裕起来,那么小康建设与和谐社会就会落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村发展限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更直接影响到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党和政府从农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十一五”筹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明确规定加大农村建设的政府

7、投入,这是近年来以都市建设为主的投资方向向农村的转变,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延续,表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党和政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路。这个思路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完全符合农村的实际,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规定,对农民是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身并不是一种新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后来就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说法,但当时所描述的新农村却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等物质方面的目的。目前我们所讲的新农村建设,与年代初期

8、的新农村概念相比,内涵和外延具有巨大变化甚至有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公司、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20个字高度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指引性、针对性、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增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符合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定,也为将来农村改革和发展指明了迈进方向。 建设社会

9、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宏伟工程,波及到农村的方方面面,牵涉到千家万户。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规定,是一种有机联系的总体目的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内容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的“三农”工作任务的集成和拓展,是支农惠农政策的延伸和强化。按照中央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20个字方针的规定,农村既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节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增进社会全面进步;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建

10、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将其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结识和共同行动;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都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动农村的发展;必须切实保持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得到实惠,受到农民的拥护;必须认清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不是短期的任务,是必须坚持的事业而不是权宜之计,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这就规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规定和丰富内涵,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切实把发展生产增长农民收入作为核心,把提高农

11、民的综合素质作为核心,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突破口,把夯实农业基本作为切入点。总之,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政策导向,选好突破途径,走出一条符合现阶段城乡和谐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轫于农村,率先在农村突破并获得了极大成功,通过20近年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各地农村的自然面貌、生产面貌、经济面貌乃至农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与改革之初相比,山西农村目前的基本条件和内部潜力均大不同于前。 (一)农村基本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交通状况与出行条件明

12、显改善。“十五”时期的5年间,全省共完毕通乡油路50公里,加上村内巷道硬化,共建村村通水泥(油)路7600公里,并对300公里县乡公路增设了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大力推动农村客运网络化,先后建成乡镇汽车站105个、农村候车亭179个、招呼站牌11534个。到,全省已实现乡乡通公路,100的乡镇、80%的建制村基本通了水泥(油)路,特别是“双通”工程的实行,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仅解决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行路难、乘车难、运货难的问题,并且为将来新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本。 二是邮电与通讯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山西省各级有关部门高度注重农村邮电、通讯业的发展,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

13、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的出发,出台优惠政策,制定有关措施,全省农村邮电、通讯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到,全省设在农村的邮电所(局)达到1029个,全省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单程)达到0.58万公里,广播电视覆盖全省城乡,农村电话年末达到267.27万户,农村移动电话百户平均27.5部。邮电和通讯业的发展,使信息流通速度大大加快,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规定。 (二)农业生产条件和机械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是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规模大、速度快。“十五”期间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入建设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期间合计完毕多种投资近7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00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度已达到4%,年治理度

14、达到4%,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1.18 亿吨。与此同步,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期间共建设治沟骨干工程222座、淤地坝3345座、坡面水系等小型水保工程38万处。全省9个水保重点县达到水利部监督规范化建设原则,4个县开展了封育保护并建设封育面积1.9万平方公里,太原市、晋都市和偏关、隰县等15个市县(区)以及67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8.5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千公顷,比增长07%;机电排灌面积达到94.46千公顷,比增长0.8%。 二是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大、成效明显。“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的投资力

15、度,用于农业投资的比例逐年增高,全省增援农业生产及农业事业费支出达4.1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9倍。五年间,省财政对农业投入亿元,着力实行特色农业、龙头公司、扶贫增收、基本设施改善、饮水解困、减负增收、科技兴农等工程,逐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的基本地位。期间初步建成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及优质杂粮经济区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龙头公司,产业化经营大户达197万户,辐射带动150多万农户;完毕移民搬迁万人,120万人实现脱贫;农村548万人口挣脱了饮水困难;推广农业先进技术2项,覆盖全省85的乡镇和农村;在全省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16、,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农民人均年受惠10元。此外,十五”期间,各地十分注重农业生产中现代化要素的投入量,增长多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基本,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出水平。化肥施用量达到362.3万吨,比增长3.,期间全省五年合计施用化肥总量达15.7万吨,比“九五”期间五年的合计数1733.3万吨增长.3%;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3515吨,比增长59.6%,农药的使用量29吨,比增长85。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快、步伐稳。究竟,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28.70万千瓦,平均每年递增6.1%。全省大中型拖拉机3592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460部,比增长71.7%,配套比由的1:1.8上升到1:2.0。小型拖拉机51260台。在运送机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