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33893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亭送别教案26(苏教版必修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分离时的奥妙心理。 5、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办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办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课前播放李叔同先生作词的?送别,营造气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恨自?诗经开始就有描写。六朝时江淹的?别赋那么对离别之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开篇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中的,点出了离别的本质所在。在江淹看来,离别是会让人的灵

2、魂也为之飞扬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心爱的人要分离了,他们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翻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介绍有关知识 1、中国古代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元杂剧、明清传奇注意辨别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三次开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

3、 2、关于元曲 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 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 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根本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开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在音

4、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下列各曲均属【正宫】。 根本结构:四折、一个楔子 角色分工:旦女、末男、净、杂卜儿、孤、洁 剧本组成:宫调、曲牌、唱词、宾白、科介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局部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局部。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

5、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参加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关于作者 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字实甫。代表作品仅存作品:?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并未列入元曲四大家,原因有二:一是作品数量少,二是作品格调与当时杂剧的特点不同。正如?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时,黛玉评“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3、关于?西厢记 ?长亭送别选自

6、元代驰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演变历程: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 ?西厢记虽故事与前根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顶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剧情简介见课本注释。 三、研读课文 过渡语:一对本拟长相厮守的恋人在崔母的逼迫下不得不分离,此时莺莺的心理该是多么的复杂呀。 一划分层次以地点的转移为依据 第一层:开头至“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第二层:至“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送别宴上 第三层:至

7、末尾长亭话别 二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即将分别了,莺莺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可请学生简要分析 明确:1、(滚绣球)一曲,字字珠玑,句句玉声,“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一个“怨字,一个“恨字,写出了莺莺内心的悲苦无奈,也道出了莺莺蕴藏于心的抗争情绪。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依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通感“倩疏林挂住斜晖;叠词“快快;本色语“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2、(叨叨令)一曲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真切地体现莺莺不忍别离的内心世界。 莺莺为何不打扮? 明确:表现人物心理的悲

8、伤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反复“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儿化语“车儿、马儿,“花儿、靥儿、“枕儿、袖儿、“衫儿、袖儿 叠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 对偶“安顿着准备着 酒宴之上,莺莺本想抓住这短暂的时日畅叙别情,无奈当着严厉无情的老夫人,只能无奈地感慨、悲伤。(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上小楼)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分离情更增十倍。假设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9、拆鸳鸯在两下里。 直至老夫人离去,莺莺才抓紧机会倾诉衷肠。先是殷殷嘱托,一句一句都饱含着莺莺那真切的关怀,尤其是(五煞)。绵绵情意,尽在其中。(二煞)一曲,更是莺莺心底的剖露,“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从莺莺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展现了莺莺忽视功名富贵,但愿长相厮守的真挚情感。 分别后,莺莺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 三张生为何喜欢莺莺莺莺的形象 明确: 1玄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可见她的女权意识的萌芽,与唯爱情为重的

10、思想。 2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叙述了本剧的写作目的弘扬爱情。 四在本折戏中,作者是怎样刻画这种心理的? 、情景交融 (1)赏析(端正好)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端正好 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 大致对偶“碧云天,黄花地; 排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设问“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拟人 “晓来谁染霜林醉 多处化用诗词“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脱化而来。 情与景的交融既有以乐景写哀情:“碧云天,黄花地;又有以哀景写哀情:“西风紧,北雁南

11、飞。对事物的描写中抓住事物色彩明丽碧、黄、红的特点,反衬心情。 端正好一曲选取了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五个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意象组成了凄美的意境,烘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染、“醉二字用得好,前者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发明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讲析时可联系相关诗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晏殊的?蝶恋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再读,体会。 (2)赏析(一煞) 请一位学

12、生有感情地朗诵端正好。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暮霭、 “夕阳、“古道四种意象构成一幅深秋郊外傍晚的画面,表现莺莺的惆怅和眷恋。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拓展:古诗词中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别离,倍添伤感与惆怅。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13、。(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修辞手法 、直抒胸臆 如(叨叨令)一曲 四、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五、作业: 课外探究:任选一题 、以“试与莺莺共悲愁为题,走进她得感情世界。 、以“等闲拈来皆超然为题,研究用典的艺术。 附板书设计: 长 亭 送 别 元王实甫 情景交融 怨恨 痛苦 依恋 无奈修辞手法 关怀 担忧 直抒胸臆 补充资料: ?西厢题

14、材的演变“西厢三幻 一、?莺莺传源头与影响 元稹的?莺莺传并不是唐人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作品。?莺莺传问世之后,曾经广为流传。北宋时赵德麟在他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中说:“今世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指崔张故事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概。?莺莺传以细腻委婉的笔触表达了一个“痴心女子负心郎哀婉故事,虽然作者的主观意图是维护封建礼教并为自身的行为开脱,但?莺莺传的巨大影响,应该说,主要是来自莺莺形象的成功塑造。来自于作者对莺莺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真实描写。因此,?莺莺传的主要价值与意义在于,它所描述的莺莺的悲剧命运与遭遇,在当时是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的。 ?莺莺传的主要矛盾是在莺莺与张生之间展开的。张生与莺莺的关系,是一种追求与被追求,遗弃与被遗弃的关系。张生本是一个“非礼不可入的正人君子,以“是年二十三,未尚近女色。而当他遇见莺莺之后,却不由为之神魂颠倒,终至缀“春词、“攀树、“跳墙,竭力追求。张生初见莺莺时,一见钟情,爱之甚笃,也可以为之蔑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不久之后,他便意识到了自己应担负的功名利禄的责任,想起了历代女人误身误国的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