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含解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337387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三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州市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三)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影评,完成14题。驱散校园欺凌,依法呵护“少年的你”沈慎正在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欺凌话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未成年保护法大修、增设校园欺凌防控措施的背景下,电影画面把校园欺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直观展现,直击人心。在揪心痛心之余,也让公众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相比较影视作品中的剧情,现实发生的案件往往更为残酷和触目惊心。这其中,给舆论带来强烈震惊的莫过于2015年留美学生暴力群殴折磨同伴长达5个小时,最终两名主犯被美国检方判处终身监禁。而最近大连发生的

2、一起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的案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暴力和犯罪行为的讨论。每一起暴力案件见诸舆论,总是令人痛心。校园欺凌和暴力绝非个案。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欺凌。据最高检今年5月份发布的数据,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 407人,起诉5 750人。数据不会骗人,可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很多案件达不到刑事层面,有的还进入不到司法程序。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其严重性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围绕校园欺凌的治理,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联合印

3、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有效预防、依法处置、形成合力三个方面,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近年来,各地也开展了多回合、多形式的专项整治。应该说,校园欺凌多发的态势总体得到了遏制,但离治本的目标还有差距。原因何在?一方面校园欺凌的法律规范空白,导致惩处机制缺乏震慑力;另一方面预防、干预、救济机制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正因如此,此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被寄予了治本的厚望。从增加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的防控与处置措施,到明确学校应当对教职员工、学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培训和教育,再到要求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处罚法律的修订完善不仅让处理校园欺凌

4、案件有法可依,避免了以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的做法,也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等各方的责任,为治理这一问题提供有力的抓手。(重要性分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完善有望解决校园欺凌的根本问题。)彻底铲除校园欺凌的土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中,有的家长要么过于严苛,要么过于放任;有的学校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价值观引导;有的老师把欺凌行为视作孩子间“过分的玩笑”,重视不够;还有不少影视作品和网络平台充斥着暴力因素,这些都是校园欺凌和暴力滋生的土壤。因此,既要通过教育引导把“践踏、侮辱他人的红线不可逾越,否则必付出代价”的观念种子种在孩子心底,也要家长、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调试好

5、种子成长的环境、剔除可能存在的风险,让更多的阳光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灵。电影中,小北呵护了备受欺凌的陈念。生活中,每个少年的你都需要被呵护,这份呵护来自于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教育理念不断转变、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成年人保护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校园欺凌和暴力这一难题得以彻底解决。 (选自2019年10月27日 人民网)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唯一)(2分)驱散校园欺凌,依法呵护“少年的你”。2简述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3分)解决校园欺凌的正确途径:既要加强教育引导,也要家长、学校、政府、社会共同营造好的环境。3第段中“正因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3分)一方面校园欺凌的法律规

6、范空白,导致惩处机制缺乏震慑力;另一方面预防、干预、救济机制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3分)A开篇由影片少年的你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聚焦“校园欺凌”话题。B第段紧迫性分析。校园欺凌和暴力的严重性不容忽视。C第段现实性分析,论述校园欺凌难以根治的原因:法律规范空白,缺乏震慑力;救济、干预、预防机制不到位,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D第段照应题目,提出了“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成年人保护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校园欺凌和暴力这一难题得以彻底解决”的希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59题。心头永远拔不出的刺肖复兴在我的印

7、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这件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有所改变。偶然一次,父亲对我说,在部队行军的途中,要求轻装,必须得丢掉一些东西,他却还带着一些旧书,舍不得扔掉。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读书,结果不小心说秃噜了嘴,无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当时我在想,部队行军,这么说,他当过军人,什么军人?共产党的,还是国民党的?那时候,我也就刚读小学四五年级,心里一下子警惕了起来。如果是共产党的军人,那就是八路军,或者是解放军了,是那时的骄傲,他应该早就扯旗放炮地告诉我们了,绝对不会耗到现在才说。所以,我猜想,父亲一定是国民党的军人了。事实

8、证明了我的猜想没有错。那时我家有一个棕色的小牛皮箱,有一天,我打开这个小牛皮箱,翻到了箱子底,发现了一本厚厚的相册和一张硬皮纸的委任状。委任状上写着北京市政府任命父亲为北京市财务局科员。委任状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现在那本相册上。当我打开相册,看见里面每一页都印着一排排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军官的蓝色照片。这样的国民党军服,只有在电影里才见过。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小小的心被万箭射穿。读中学之后,我才渐渐弄清楚了。父亲曾经的身份,是一个国民党少校军官,这对于我简直像一枚炸弹,炸得我胆战心惊。而这样的一个身份,犹如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在父亲的档案里和父亲的心上。后来我发现父亲写的那些交代材料一摞一摞的,

9、不知有多少。父亲对我也不隐瞒,就放在那里,任我随意看。那里有他的历史,有他的人生。读初三的时候,我15岁,退了少先队之后,要申请加入共青团,首先一条,就是要和家庭划清界限。那时我只顾自己的心情,觉得很委屈,埋怨自己为什么会摊上了这样一个父亲,却难以理解父亲的心情其实是更为复杂,更为疲惫不堪的。那时候,我不懂得上一辈人的历史,也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只知道阶级的立场,只知道要时时刻刻睁大眼睛,随时准备和父亲划清界限。父亲的棱角就是这样渐渐被磨平的。我长大了以后,要去北大荒插队之前,曾经和父亲当年一样,没有和他商量,就那样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父亲当时什么话也没有说,他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眼瞅着我从小牛

10、皮箱里拿走户口本,跑到派出所注销。我离开家到东北的那天,父亲只是走出了家门,便止住脚步,连大院都没有走出来。他也没有对我说任何送别嘱咐的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我愤然离家。尽管成长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父子各自的性格以及一生的轨迹,总会有相同部分,命定一般地重合,就像父子的长相,总会有相像的某一点或几点。后来看北岛的城门开,书中最后一篇文章是父亲,文前有北岛题诗:“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文中写道:“直到我成为父亲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眼泪禁不住打湿了眼睛。(选自读者)5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11、4分)时间“我”的情感或态度发现父亲是军人时(1) 心里一下子警惕起来 (2) 发现父亲是国民党的军人 万箭穿心,胆战心惊看过父亲的交代材料后(3) 坚持阶级立场,警惕父亲,随时准备划清界限_读完北岛的父亲后(4) 为自己的做法感到自责、懊悔 6.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子。(3分)而这样的一个身份,犹如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在父亲的档案里和父亲的心上。(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曾经是国民党少校军官身份”比作“沉重的石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身份给父亲带来的压力之大。(意近即可)7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3分)父亲能干有为却深为时代所累;他一生谨小慎微,坚强隐

12、忍;沉默而真诚地爱护儿子。(意近即可,若有其他理解合理也可,一点1分)8试揣摩文章标题“心头永远拔不出的刺”的含义。(3分)既指文章中父亲因为自己曾经是国民党的军人而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痛苦,又指“我”对父亲曾经是国民党军人这一身份耿耿于怀,无法放下,误解父亲而自责、懊悔。(意近即可,一方面1.5分,共3分)9下面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选文第段中说到父亲无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此处的“秘密”指的是父亲曾经是军人,而且是国民党军官。B选文第段写道“父亲只是走出了家门,便止住脚步,连大院都没有走出来。他也没有对我说任何送别嘱咐的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我愤然离家”,这段对父

13、亲行为的描写语言平实,却能在平实中表现出父亲面对儿子离家时的无奈与心痛。C选文第段作者引用北岛的“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这句话,意在说明父亲一直想引导“我”成为他那样的人,“我”也努力追随父亲的脚步有了和父亲同样的经历,成为了父亲那样的人。D选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出了“我”对父亲的认识和情感上的变化,行文有波澜,给读者鲜明的印象。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011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14、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释】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这天是爱妻的忌日,苏轼夜里终于梦到了妻子,感伤之余,写下这首词。10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A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B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C词中采用先抑后扬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D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

15、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1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词,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作用。(3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因怀念亡妻未老先衰的形象。(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书谱(节选)孙过庭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