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举例(精品)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331106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答题举例(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问答题举例(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问答题举例(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问答题举例(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问答题举例(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答题举例(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答题举例(精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答题举例1、 什么是细菌的芽孢?有何特性?研究芽孢的意义是什么?答题思路:(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后期 ,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2)芽孢的特性:芽孢壁厚而致密;含水量极低,DPA(吡啶二羧酸盐)含量高;折光性强,不易着色;抗逆性强,休眠能力强。(3)研究芽孢的意义: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形态学指标;指导菌种保藏;制定灭菌参数。2、能进行光能营养的微生物类群有哪些?从主要碳源、产能方式、主要光合色素、氢供体和产氧性方面简述它们的主要特性。答题思路:(1)进行光能营养的微生物类群有:真核的藻类;原核的蓝细菌、光合细菌、嗜盐菌。(2)主要特性:1)

2、藻类:主要碳源是CO2,以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产能,主要光合色素是叶绿素,水作为氢供体,光合作用产氧。2)蓝细菌:主要碳源是CO2,以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产能,主要光合色素是叶绿素,水作为氢供体,光合作用产氧。3)光合细菌红螺菌(紫色非硫细菌):主要碳源是CO2及某些简单有机物,以循环光合磷酸化产能,主要光合色素是菌绿素,以H2S、H2等无机物和某些有机物作为氢供体,光合作用不产氧。红硫菌(紫硫细菌,着色菌)、绿硫菌、绿弯菌等其他光合细菌:主要碳源是CO2,以循环光合磷酸化产能,主要光合色素是菌绿素,以H2S、H2等无机物作为氢供体,光合作用不产氧。4)嗜盐菌:主要碳源是有机物,以紫膜光合磷酸化产能,

3、主要光合色素是细菌视紫红质,以有机物作为氢供体,光合作用不产氧。3、 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图示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并简述各时期的主要特征。答题思路: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把少量噬菌体加入到含敏感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噬菌体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噬菌斑数(个/ml) 感染后时间(min)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图各时期的主要特征:(1)潜伏期:噬菌体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尚未完成装配,没有成熟的噬菌体粒子释放,噬菌斑数维持在较低水平。(2)裂解期:释放的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加,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由于

4、宿主细胞的裂解不完全同步,故裂解期并非瞬时,可维持一段时间。(3)平稳期: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噬菌体粒子已全部释放,噬菌体效价稳定维持在最高水平。4、 营养缺陷型筛选中,淘汰野生型(浓缩营养缺陷型)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简述基本原理。答题思路:(1)常用方法有:1)抗生素法(青霉素法、制霉菌素法等)。2)菌丝过滤法。(2)基本原理1)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诱变处理的细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基本培养基(MM)上培养后,由于野生型菌株在生长时细胞壁合成被抑制,导致死亡;营养缺陷型菌株因为在MM上无法生长,处于休止状态,被保留下来。2)制霉菌素法:适用于真菌。诱变的酵母菌或霉菌孢子接种到含制霉菌素的

5、MM上培养后,由于野生型菌株在生长时细胞膜被损伤破坏,导致死亡。营养缺陷型菌株因为在MM上无法生长,处于休止状态,被保留下来。3)菌丝过滤法:适用于放线菌和丝状真菌。诱变的孢子接种到MM上培养后,野生型孢子能萌发形成菌丝体,而营养缺陷型孢子处于休止状态,无法形成菌丝体。通过过滤去除菌丝体,缺陷型孢子被保留下来。5、在利用谷氨酸棒杆菌腺嘌呤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IMP(肌苷酸)生产时,试述代谢调控在其中的应用。答题思路:(1)谷氨酸棒杆菌利用5-磷酸核糖合成IMP的途径:腺苷酸(AMP)(反馈抑制) (反馈抑制) 腺苷酸琥珀酸(SAMP) 5-磷酸核糖焦磷酸转胺酶 SAMP合成酶核糖-5-磷酸 核糖

6、-5-磷酸焦磷酸 核糖胺-5-磷酸 IMP IMP脱氢酶 黄苷酸(XMP)(反馈抑制) (反馈抑制) 鸟苷酸(GMP)(2)IMP是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一个中间代谢产物。由于正常细胞中的IMP用于AMP和GMP的合成,因此IMP无法积累。(3)选育谷氨酸棒杆菌腺嘌呤营养缺陷型菌株作为IMP生产菌种时,由于该菌株缺乏SAMP合成酶,无法合成SAMP,也就不能合成AMP,从而才可能积累IMP;但为了维持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生长,在培养基中必须补充少量AMP,但不能过多,否则反而会引起反馈抑制。(4)由于腺嘌呤营养缺陷型菌株仍会合成GMP,而且GMP不但会反馈抑制IMP脱氢酶,最终也会反馈抑制5-磷酸核

7、糖焦磷酸转胺酶,从而影响IMP的积累,因此IMP必须不断移出。6、某人在对大肠杆菌进行液体培养,实验中出现了如下现象:A、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由清变混浊;B、继续培养后不久,培养液又由混浊逐渐变澄清。请问,(1)上述两个现象是否正常?(2)若正常则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若异常,请分析该异常现象可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你可采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的判断?答题思路:(1)培养液由清变混浊是正常,培养液又由混浊逐渐变澄清不正常。(2)大肠杆菌为单细胞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大肠杆菌生长、细胞数目增加使培养液由清变混;混浊的培养液又逐渐变澄清,可能的原因是污染了大肠杆菌噬菌体。验证方法是:用保存的大肠杆菌菌种

8、经活化后涂布营养琼脂平板,再用无菌毛细滴管将变澄清的培养液滴加平板上,培养后观察平板上是否出现噬菌斑。(若回答培养液由混变清的原因是因为培养基营养耗尽,大肠杆菌大量死亡,也可给分,但也需要验证。)7、与异养微生物相比,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有哪些特点?试从产能效率方面分析,为什么硝化作用旺盛的土壤中,硝化细菌的菌体数量却很少。答题思路:(1)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特点:1)无机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发生联系,不需要经过EMP、TCA等复杂的代谢途径。2)呼吸链的组分更为多样化,氢或电子可从任一组分进入呼吸链。3)产能效率(P/O)比异养微生物低。4)还原力是通过消耗ATP的呼吸链逆向电子传

9、递而产生。(2)一方面,硝化细菌的产能效率低下,如硝化杆菌每氧化1molNO2-仅产生1molATP;另一方面,硝化细菌同化CO2需要的大量还原力还需要通过消耗ATP的呼吸链逆向电子传递而产生。因此,硝化细菌的生长速率非常缓慢,即使硝化作用旺盛,硝化细菌的菌体数量仍很少。8、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氮素循环各个环节的物质转化中起什么作用?其中哪一个明显不利于农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可采用什么方法消除其不利影响?答题思路:(1)作用: 1)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含氮有机物NH3。(此外,亚硝酸氨化细菌可进行亚硝酸氨化作用,NO2-NH3。不作要求)。2)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包括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在

10、有氧条件下,NH3NO3-。3)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NO3-N2。4)生物固氮:固氮微生物,N2NH3。5)同化作用:微生物在生长中,把NH4+、NO3-同化合成自身含氮有机物。(2)是反硝化作用。因为反硝化作用把农作物能速效利用的氮源转化为N2释放到空气中,造成土壤氮素的损失,因此不利于农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3)采用适当松土的方法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抑制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现有六支斜面培养物,它们分别为啤酒酵母、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球孢链霉菌、青霉和曲霉,但未贴标签。请用较简单的方法将它们一一加以区分。答题思路:(1)先用肉眼观察6个斜面培养物的菌苔特征,区分成2

11、组:球孢链霉菌、青霉和曲霉为丝状菌,啤酒酵母、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为非丝状微生物。(2)丝状菌的区分:观察菌苔的质地。丝状质地较致密的可初步判断为球孢链霉菌,较疏松的可初步判断为青霉和曲霉;分别挑取菌苔边缘的少量菌丝进行镜检,营养菌丝较细且不分隔、有孢子丝,则确认为球孢链霉菌;营养菌丝较粗且分隔、有扫帚状分生孢子头的,是青霉;营养菌丝较粗且分隔、分生孢子头顶端有明显的顶囊,是曲霉。(3)非丝状菌的区分:观察菌苔的质地。菌苔较厚、乳白色的可初步判断为啤酒酵母,菌苔较薄的是细菌;分别挑取少量菌体做单染色后进行镜检,高倍镜下即可看到明显较大细胞的是啤酒酵母;油镜下才能清晰看清细胞形态的是细菌,其中细胞

12、呈短杆状分散排列的是大肠杆菌,细胞杆状呈链状排列的是枯草杆菌。10、固氮反应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画出自生固氮菌的固氮生化途径简略线路图并写出固氮反应总反应式。答题思路:生物固氮反应的必要条件有:ATP的供应、还原力及其传递载体(Fd,铁氧还蛋白;或Fld,黄素氧还蛋白)、固氮酶(包括组份和组份 )、还原底物(N2)、镁离子、严格的厌氧微环境。 。固氮生化途径:H H H 氧障 H N2电子来源 NAD(P)H2 Fd (Fld) 固氮酶 ATPMg2+ADP+Pi 2NH3 脱氢脱氢 递氢 递氢 受氢受氢 固氮酶,Mg2+总反应式:1N2 + 8H + 1824ATP 2NH3 + 1H2 +

13、1824(ADP+Pi) 。11、有两株基因型分别为A+B- 和A-B+ 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后出现了野生型性状的菌株。为了证明原养型的出现是接合作用、转化作用还是转导作用的结果,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菌株分别放入中间有滤板的U形玻璃管的两端(细菌无法透过、游离DNA片断和噬菌体能滤过),两边反复加压使液体交换,经过一段时间后,从U形管的两端分别取出细菌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中培养。在两菌株的培养液中先分别加入一定量的DNA酶,以降解可能存在于胞外的游离DNA分子,再将两菌株混合一段时间后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中培养。结果:在基本培养基中,实验不生长,实验能生长。你的结果判断如何?说明理由。答题思路:结

14、果判断:是接合作用。理由:(1)接合作用需要两个菌株的菌体直接接触,实验中的两个菌株因无法直接接触进行接合,故不出现原养型,在基本培养基中不生长。由于胞外的DNA酶不能作用于接合转移的DNA,故实验不影响两个菌株发生接合出现原养型,在基本培养基中能生长。(2)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断而发生基因重组,转导是通过转导噬菌体为媒介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DNA而发生基因重组,因此实验的结果排除了是转化或转导作用,实验的结果则可进一步排除是转化作用。12、何谓出发菌株?诱变处理时最好使用什么生长时期的出发菌株?出发菌株应制成均匀分散的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的原因是什么?答题思路:(1)出发菌株:是指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2)细菌、酵母菌:使用指数生长期营养细胞,但芽孢杆菌最好处理芽孢。放线菌、霉菌:使用稍加萌发后的单孢子悬液为好,而不是菌丝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