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重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28780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妇科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学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帝内经记载了第1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经金匱要略方论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开创外治法的先河。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见癥瘕、子宫之名。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是昝殷的产宝。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分科。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内容全面且系统。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贵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张子和著儒门事亲钩取死胎成功的案例,开创了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河。朱震亨格致余论第1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妙药。万全广

2、嗣纪要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5种不宜,即“五不女”做了论述。阴户,又名“四边”,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阴户、玉门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子门,又名子户,指子宫颈口部位。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关于女子胞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中医学的子宫形态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3、。肾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胞络者,系于肾”。肾脉又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功能上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肾精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肾主生殖。肝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肝经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功能上的联系: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脾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脾经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功能上的联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护人体后天生命的根本。脾所生所统之血,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受孕之初,按月行径而无损于胎儿的称为“激经”、“盛胎”、“垢

4、胎”。月经的产生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3.任通冲盛带下:广义带下是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带下是专指妇女阴中流出一种黏腻液体而言。健康女子,润泽于阴户、阴道内的无色无臭、黏而不稠的液体,称为生理性带下。妊娠期间整个机体出现“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生理特点。预产期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1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如按农历计算,月数算法同上,日数加14.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新产后6周内称产褥期,整个集体的生理特点是“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病因 淫邪

5、因素。寒:寒为阴邪,收引凝涩,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热:热为阳邪,耗气伤津,每易动血,迫血妄行。湿: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阻塞气机。情志因素:怒,气逆冲上。思,思则气结。恐,气下、气乱。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闪挫,调摄失宜。体质因素病机 妇科疾病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1.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2.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3.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1.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肾气虚:子宫脱垂、胎动不安、崩漏、月经先后无定期、不孕;肾阴虚:肾阴是肾气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闭经、不孕、崩漏;肾阳虚:命门之火。痛经,经闭 2.肝藏血,调节血量;主

6、疏泄,司血海;调气机,体阴用阳,助消化。有易郁、易热、易虚、易亢的特点。肝气郁结:痛经,经闭;肝郁化热:月经过多,崩漏;肝经湿热:阴痛,阴肿,瘙痒;肝气犯胃:妊娠呕吐;肝阳偏亢:妊娠眩晕,妊娠痫证 3.脾主运化,与胃同为后天之本;司中气,其气主升,对血液有收摄、控制和保护作用。脾气不足:崩漏,月经过多;脾虚血少:月经过少,胎动不安;脾阳不振:带下病,妊娠呕吐。望形神P34望月经: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气虚;经量过少,多属血虚、肾虚或寒凝血滞;经量时多时少,多属气郁、肾虚。经色紫红或鲜红,多属血热;经色淡红,多属气虚、血虚;经色紫黯,多属淤滞。经质稠黏,多属瘀、热;经质稀薄,多属虚、寒;夹紫黯血块

7、者,多属血瘀。月经史: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行日数,末次月经日期,末次前月经日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经期前后的症状,现在或经断前后的情况。月经常脉:月经将至,或正值月经来潮期间,脉多滑利。妊娠常脉:妊娠23个月后,六脉多平和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临产脉:又称离经脉,六脉浮大而滑。产后常脉:虚缓和平产后病脉:若脉浮滑而数,多属阴血未复,虚阳上泛,或外感实邪。脉沉细涩弱者,多属血脱虚损诸证。补肾益气:大补元煎、固阴煎。滋肾益阴: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温肾助阳:肾气丸、右归丸、温胞饮。治气:补气,举元煎,常用药物为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升提,补中益气汤,常用药物为升

8、麻、柴胡、荆芥穗。行气,乌药汤,代表药物为香附、乌药、木香、枳壳、陈皮、砂仁、川楝子、橘核、荔枝核。降气,加味温胆汤、苏子降气汤,代表药物沉香、枳实、厚朴、半夏、紫苏子。治血:补血养血,代表方四物汤、养精种玉汤、小营煎。活血化瘀,代表方学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大黄蛰虫丸。固冲止血,代表方育阴汤、固冲汤、清热固经汤、逐瘀止崩汤。清热凉血,代表方清经散、两地汤。清营祛瘀,代表方清营汤。温经行滞,代表方良方温经汤、当归丸。温经养血,代表方大营煎、加味当归补血汤。散寒祛湿,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清热除湿,代表方止带汤、银花蕺菜饮。解毒杀虫,代表方内服萆薢渗湿汤加白头翁、苦参、防风,外洗用塌痒汤

9、妇科常用外治法:熏洗法、冲洗法、纳药法、贴敷法月经先期脾气虚: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阴虚血热: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阳盛血热证: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月经后期肾虚型: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血寒型:虚寒证: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实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月经过多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月经过少月

10、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静者。亦称“经水涩少”、“经量过少”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酌加紫河车、丹参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经期延长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日以上,甚至2周方净者。又称“经事延长”若正常行经超过半月仍淋漓不净者,则致经漏。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常由气虚、虚热和血瘀所致。治疗以固冲调经为大法气虚型:举元煎。虚热型:清血养阴汤。血瘀型:棕浦散崩漏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固冲止血。大补元煎脾虚型:健脾益气,

11、固冲止血。固冲汤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止血。逐瘀止崩汤闭经虚证者补而通之,实证者泻而通之。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加丹参、牛膝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牛膝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加鸡内金、鸡血藤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去瘀通经。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痰湿阻滞型:豁痰除湿,活血通经。丹溪治湿痰方痛经痛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12、治法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应辨证求因以治本。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经行吐衄经行吐衄: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又称“倒经”、“逆经”。阴虚肺燥型:顺肺汤。肝经郁火型:丹栀逍遥散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

13、诸证”。又称“绝经前后诸证”。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症候复杂。肾阴虚型:六味地黄丸酌加生龟甲、生牡蛎、石决明。肾阳虚型:右归丸带下病脾阳虚型: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肾阳虚型:温肾助阳,涩精止带。内补丸阴虚挟湿型: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酌加芡实、金樱子湿热下注型:清热利湿止带。止带方湿毒蕴结型: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酌加土茯苓、薏苡仁胎漏气虚型:固下益气汤。血热型: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发病机制:气血失调,损伤冲任,胎元不固。肾虚型: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14、加党参、白术气虚型: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加续断、桑寄生、阿胶血虚型: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加续断、桑寄生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外伤型: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癥瘕伤胎型:桂枝茯苓丸加菟丝子、续断、杜仲滑胎凡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P142肾气亏损型:补肾固冲丸。气血两虚型:泰山磐石散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西医妇产科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输卵管妊娠破裂多发生于输卵管峡部妊娠,输卵管妊娠流产多发生于壶腹部妊娠。辨证主要是辨“少腹血瘀”之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破损期有三个关键问

15、题:杀胚,止血(减少破损处出血),抗感染。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宫外孕2号方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号方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号方妊娠眩晕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或伴面浮肢肿,甚则昏眩欲厥,称为“妊娠眩晕”。亦称“子眩”、“子晕”。病因病机:肝肾阴虚、气郁痰滞、气血虚弱肝肾阴虚型:杞菊地黄丸加龟甲、牡蛎、石决明。气郁痰滞型:半夏白术天麻汤。气血虚弱型:八珍汤。妊娠痫证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顷可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亦称“子痫”。病因病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火上扰肝风内动型:羚角钩藤汤。痰火上扰型:半夏白术天麻汤送服安宫牛黄丸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发病机制:失血过多;瘀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