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27888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须要很强的课堂教学实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实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保藏。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教学实录:出示例题:6x-6.82=20师:请你视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师:你回答的特别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日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评析:“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独创,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学问进行比较,

2、让他们自己去获得新知。继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学问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教学实录: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起先要怎样解?生:应先算6.82。师:为什么要先算6.82?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当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依次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生:因为在

3、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视察的特别细致。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依次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短暂看做一个数。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师:再细致看看!同学们感到很怀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缄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忽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师:你

4、们同意吗?生齐答:同意。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肯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相互检查检验的过程。评析: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驾驭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其次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起先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老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索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索该填上的内容,新学问便顺当地驾驭

5、了。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今日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日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洁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擅长利用名言名句。在课的起先,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学问的头脑,就像一个一塌糊涂的仓库,主子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学问点时又说

6、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示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学问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终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其次,书目归纳学问点,清晰明白。我想全部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学问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全部学问点系统的呈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书目展示法,让全部学问点的区分和联系清晰的摆了出来,便利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最终,练习充溢好玩,层次分明。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学问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常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

7、生对学问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微小处的学问点。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刚好唤起回忆,将零散的学问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晰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念。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本节课例题的教学留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探讨、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学问尝试解方程。留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白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留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

8、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简单记忆。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验找寻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沟通、探讨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实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须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方法

9、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当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驾驭多种方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本节课教学设计留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简单记忆。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沟通的时间。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驾驭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10、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导学案的学习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习量,但对于不预习、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导学案学习出现的现象是“优者更优”,“弱者被动挨打”“积弱者更弱”。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主动性,怎样让家长协作老师,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好导学案。这样才能目的效果兼收。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在通读教参时我初步感受到:简易方程太简单了,学生一学确定能驾驭好。本单元引入等式性质进行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简洁的一句话,只要记住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就行了,这有什么难的。正如我所想的,聪慧的学生一学就会,并

11、且驾驭的很好,但学生是参差不齐的,一小部分学生通过月考可以看出来,他们驾驭的还是不好。怎么了?讲了一遍又一遍怎么还没驾驭住?不行,我还的从类型与多加练习下手,就不信任他们学不会。接下来我就把方程总结成六种类型,每组每天出一道题,课前三分钟做完。刚起先确定是做不完的,就利用上课的一点时间让学生做完。一天一天过去了,通过批改发觉孩子们进步了、驾驭了。我反省到:看来数学不能只站在某一个点上做“井底之蛙”的狭隘的教学,老师不仅仅从本单元、本年级、本学段和小学范畴内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更应当从学生发展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上把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多次通过视察就发觉未知数的值是多少,但却还要把烦琐的过程

12、写出来。例如:X+1.2=8,依据等式的性质,学生很简单发觉两边同减1.2,得出X=6.8。写出过程是:X+1.2=8,解:X+1.2-1.2=8-1.2X=6.8在写过程时学生习惯依据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来写,面对如上的繁杂过程接受的缓慢,无奈。本单元的教学使我对新教材和新课标又加深了相识,或许当完整的教学完本单元的学问时又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驾驭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

13、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旧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改变。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削减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详细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活动是

14、获得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当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3、老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假如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沟通,反馈沟通结果,学生得知,假如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旧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终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觉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旧成立。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生疏,在他们原有的

15、阅历中更喜爱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殊留意引导学生相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特别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奇妙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新奇心。告知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娴熟以后特殊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洁的方程,但我认为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内容虽少问题许多。其表现在: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X=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娴熟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实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状况是不行避开的。很明显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