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25280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武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成都武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成都武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成都武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成都武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武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武侯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武侯区:区域教育的典范以“一年成邑,两年成都”而得名的四川省成都市,在中国大西南有着特殊的战略位置,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成都作为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世人瞩目 武侯区的快速崛起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增添浓彩。仅以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发展为例, 它不仅成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的先锋,也为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典型示范。武侯区位于成都市西南,因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得名。1990 年经国务 院批准成立高科技文化区,辖 1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00万。区内有四川大学,还有一 批享誉全国的基础教育名校。近十年来,武侯区在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城 乡一体化为核

2、心,积极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武侯模式”,全面提速区域教育的城市 化、现代化水平,成为中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和均衡发展的典范。被命名为“全国城乡 教育一体化实验区”和“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成为全国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的 一面旗帜。“高位均衡、普惠人民”武侯区教育演绎凤凰涅磐来自武侯区委区政府的声音:“教育均衡就是关注民生,教育改革就是改善民生。只 有党委政府主动指方向、给条件、放政策、搞服务,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得动,跑得快” 解读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的内涵,均在城乡,利在千秋,衡量内涵,造福于民。它就 是一杆秤,承载着百姓的期盼、孩子们的希望。今年,全国两会刚刚结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3、成都市武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走在全 国前列。我们专程赶往成都市武侯区,探究“高位教育均衡”给全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 化。所到之处,感受确实不同,“高位教育均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十 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极为吻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得武侯区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不 再有明显差异;“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已使全区薄弱学校消失,原来破烂不堪的学校成为 历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比城里学校建的还要好起点还高;“缩小教育差距” 武侯区首创的“校际联合、名校联姻、集团发展、跨区合作”,使农村教育与城里教育实 现了资源共享;扶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本地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而 且后

4、者还享受免费所有这些,都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吃螃蟹就要冒风险,不改革,教育公平就难以实现。”日前,武侯区教育局局 长雷福民到北京师范大学招聘教师,为全区教育再发展补充新鲜血液,积累后备人才。借 此机会,我们与他进行了交流。谈到教育均衡发展,雷福民说:“力促城乡高位教育均衡发展,说到底是一种管 理机制、教育手段、教育资源、师资队伍以及校际和区域间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我们武 侯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比国家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提早五六年。近十年来,我们 从教育实际出发,彻底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重新构建符合现代教育所需的新 机制、新举措、新方法、新模式,从而全面推进全

5、区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谈到“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的起因,雷局长讲,1993 年武侯区率先在四川省完成“普 九”工作,初步实现全区教育的基本均衡。2003 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域成都、城 乡统筹”的战略构想,武侯区率先在全国实施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 展的“武侯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使“高 位教育均衡”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而在此之前,武侯区的教育却是另一番景象:“城市带农村”、繁华都市里有“偏远 乡村”;城乡教育发展的“二元”结构矛盾尤为突出。随着成都城市建设不断延伸,一大 批居民陆续迁居城

6、郊。居民结构的变化导致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子女入学成为武 侯区教育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是一句 空话。据统计,武侯区各类学校46所,其中农村村小12所,高中学校2 所,在校学生人数 5 万余人。如何解决这些孩子享受公平教育,也就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用武侯区教 育局领导的话讲:“它就像吃螃蟹具有很大风险性,牵动着千家万户。如果做不好,教育 公平就难以实现。”基于实际,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侯区从 2003年开始找点子、抓措施、促发 展,引领全区展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区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区委

7、区政府专门制订政策下发文件:“要把教育作为全区基础设 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切实保障。在经费筹措、学校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全区上下形成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推进全区教育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年都要深入学校召开专题会、现场 会,为全区教育发展排忧解难,优先解决教育发展的问题。据统计,区领导平均每年去学 校 10 次以上。以川大附中扩建工程为例,区主要领导先后五次现场办公,为学校发展助推。 今年春节刚过,区委刘守成书记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全区学校走一趟,共同谋划教育发 展大计。“收小学校,办大教育,惠及的是民生,得到的是发展。”强点突破薄弱学校的 发展瓶颈,是

8、武侯区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位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武侯区为加速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出台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 体制实施方案,大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原属乡镇管理的18 所乡村中小学全 部收归区教育局直管。这项措施的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全区办学条件年年改善年年不变 的现状,使区内各校成为当地最具吸引力的一道亮丽风景。武侯区的这一创新之举,率先在四川省第一个告别了农村教育,实现了城乡学校在人、 财、物等方面的高度整合和统一调配,让城郊学校享受到同等待遇。据了解,长期以来,武侯区始终坚持“财政预算向教育事业倾斜、教育投入向城郊学 校倾斜”的原则,不断完善教

9、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5年 2010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超过31亿,其中, 2010年达到了近10亿元,是2003年的 6.17 倍,教育总投入的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010年与2003年相比,生 均教育费用从2670元提高到7962元,增幅达到198%,生均公用经费从1134元增加到1982 元,增幅达到 74.8%,从而实现了全区“高位教育均衡”的发展目标。为彻底消除薄弱学校,武侯区还先后投入12.3亿元,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和基础设施建 设,改造、新建、扩建学校30所,新增学位20290个,使城乡学校硬件条件彻底改善。此 外,在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10、设备的提升上,区里又投入资金1.68 亿元,加大信息技术硬件 建设, 2007年至2010年,全区信息技术总投入从每年500余万提高到2000余万元。近3年,每年新增电脑1000余台,全区配置多媒体电教系统441套,装备多媒体教室986间,专用网络教室106套,电脑总数达7686台,生机比提高到9 : 1。到 2007 年,全区100%学校完成综合布线,所有公办学校建成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 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建设达到100%。在全市率先实现互联网100%“班班通”,并在成都 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标准化配置的满覆盖。成为成都市扶薄工作唯一免 检区。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还通过开设网

11、络研修班,实施城郊片区网络联动教研等举措, 提高了城乡学校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全区通过实施无纸化办公、建立资源共享中心、建立 门户网站、实施网络研修、搭建远程互动教学平台五项工作,实现了城乡信息高速化发展。走进武侯区,这里的教育发展如初春之盎然,如朝日之喷薄,如百卉之萌动。看到这 些喜人的变化,区领导深有感触地说:“收小学校,办大教育,惠及的是民生,得到的是 发展。如今,这些惠民工程使百万家庭得到了实惠,使数以万计的孩子享受到公平教育。”“孩子们玩出边了,令DELL全球副总裁惊讶! ”走进马家河小学,温馨和谐的育 人之风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它与周边农村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高大的教学楼,在 绿

12、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壮观。陪同专访的同志说,“像这样高标准的学校全区所有涉农学 校几乎一样,它们完全可以与城区的学校媲美。”要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农村学校。沉思中,我们在想是什么原因使那 些原本很落后的农村学校实现蜕变。老师们的切身体会:“是城乡教育一体化使学校脱胎 换骨,是高位教育均衡使孩子们享受到公平与幸福,阳光与快乐!”“我们学校原来是簇桥乡的凉井村小学,只有 6 个教学班,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现在, 发展为 1285人,在周边社区享有很高的声誉。”马家河小学校长李维介绍说。漫步校园,细雨蒙蒙。从教学楼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环顾校园,太阳能发电 站、气象观测站,孩子们每天记录

13、的数据,从这里传送成都发往全国。面对这样一所高标 准的现代化学校,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所农村小学。走进教学楼,楼道两侧悬挂着农村孩子在“科技教育”的启迪下,获得的各种奖项。 科技馆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磁悬浮、纳米技术等数十件科技实物排列整齐。一所村级小 学能见到这些“奇珍异宝”,真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的一大杰作。就连许多学生家 长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在这样的学校享受先进的教育。也难怪孩子们屡次获得大奖:成都市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市28 届 青少年电子作品制作比赛团体一等奖,市科技制作比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创新大赛金银奖, 全国“DELL互联创未来大赛” 一等奖,全国青少

14、年太阳能研究基地等均落户该校。2010 年,DELL公司全球副总裁杰夫克拉克一行来到该校,看到小学生制作的各种机器人,连连称道:“成都孩子的创造力让人惊讶!”“高位均衡、与时俱进”武侯教育催生春色满园来自武侯区各界的声音:“从政府到主管部门,从校长到一线教师,从农村百姓到城 市居民,谈论起武侯教育人们都说好。究其原因它好就好在:解决了长期困扰教育条件难 改善的问题;缩短了城乡间教育不均衡的差距,实现了学校间、城市与乡村间、资源配置 与队伍建设的深度均衡。使教育公平在这里实现了最大化。解读武侯“高位教育均衡”验 证了这样一条真理:“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马家河小学的变迁,

15、仅仅是武侯区“高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像马家河这样 的学校还有很多,所到之处唯一不同的是:一校一景、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构成了武 侯教育繁花似锦的美景。而促使这些特色品牌形成的力量就是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推进,使 教育均衡发展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政府说媒,学校联姻”,实现了“优生优育”。“城乡对接,教育先行”是武 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它不但是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区域经济、 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谈到“政府说媒,学校联姻”的教育高位均衡,武侯区教育局领导谈了自己独到的见 解:“农村教育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跨越,没有省略;农村教育城市化也 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

16、建设过程,只有联袂,没有缺位。”2003 年,武侯区委提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区教育局紧跟区委区政府的发 展步伐,适时出台提高城郊小学办学水平实施办法,率先将12 所城区学校与12 所村 小捆绑成 1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一套领导班子、 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体制,构建以服务城乡学校发展为指向的督导评估体系,整 合教育资源,促使城乡教育互动、优势互补,快速提升城郊教育水平和质量。这种独特的 方式,最大限度地将薄弱学校与城市名校捆绑在一起,使农村教育实现了高点着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 龙江路小学分校郭先梅校长谈了自己的切身 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历了学校最好的发展时期。如果将武侯区教育比作一个百花 园,她已由昔日的一朵小花,引得今朝百花竞放,由过去的一株小草,长成今天的参天大 树。在这个百花园中,政府充当了“介绍人”的角色,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