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24147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的整合孔子拜师教学设计(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索的整合孔子拜师第二课时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案设计东莞市道滘镇实验小学 叶志乐一、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小学三年级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二、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网上大量有关孔子拜师的优秀案例,理解不同版本的教学设计,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材重组,可参考下列网页。【百度搜索】http:/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7课。本课围绕单元主题“灿烂的中华文化”,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

2、”的精神。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我国更多的故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增强见识,启迪智慧。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语文教师,尽量要创设有益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

3、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读出感情,有感而发,各抒己见。教学目标:1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止境、学问、品行、相距”并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表演孔子与老子的对话。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4 结合本文内容的学习,渗透 “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教学难点:在精读、讨论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分角色朗读五、教学方法教法:引导学生朗读、讨论、交流、表演。学法:读议结合、表演、搜集资料。

4、六、教学过程(课前复习)一、复习巩固,增强认识1从课文题目引出孔子与老子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与老子的相关资料,可参考下列网页:【百度搜索】http:/ 孔子拜师(2)看图对话: 师问:孔子拜师,孔子要拜谁为师呢?请问图片中,哪个是孔子?哪个是老子?同学们知道吗?生答:孔子要拜老子为师,年纪比较大的是老子,比较年轻的是孔子。(教师及时板书:老子。)师问:那么你们对孔子与老子了解有多少呢?生答:畅所欲言(课前做好了收集孔子和老子的相关资料)(3)同时展示孔子与老子相关的图片资料以及文字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弟子

5、规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学生自读,体会。师小结:孔子与老子都是我国古代的大学问家,他们身上有着很多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第一课时,现在让我们回顾上一节课的生字词。【设计理念: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孔子与老子两位圣人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发言,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2(出示生字与课后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相距 学问 纳闷 迎候 等候 止境 长进 请教 保留 传授 敬重 品行 远近闻名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1) 词语认识拓展

6、师问:在这些词语中,其中有两个是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生答:是“迎候”和“等候”。(细心观察的同学都能找出来)(2) 提问反馈师问:同学们对于这些词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呢?生答:提出的词语(师生互动,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解答)如:“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呢?”“我不太理解风尘仆仆是什么意思?”3你能从中选择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设计理念:以教学图片为切入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识记生字的效果,为下文的角色朗读表演作好铺塾。】二、自读课文,探究学习。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师问:哪一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答:讲述了我国古代

7、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多个学生对内容大意进行补充,师加以概括)2引出问题,自学探究(让学生明确问题,带着疑问读书)(1)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2)孔子去拜师遇到什么困难?(3)孔子初次见老师,表现如何?(4)你认为孔子与老子有什么好的品行?【设计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结合老师抛出的四条问题,让学老带着问题读课文,更好地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课文的难点。】3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教师从旁指导,耐心倾听)4学生汇报,互相补充(1)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

8、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可参考下列网页:【百度搜索】http:/ 提出疑问,各抒己见师问:同学们,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孔子拜师不容易,遇到了克服了重重困难的呢?生答:我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拜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师结合课文的泡泡题进一步拓展:从这句话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呢?(要求学生结合句子里的相关词语,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深刻感受。课本P67页)生1:(汇报)孔子要去拜访老子要走很多远的路。生2:(汇报)孔子在去拜访老子的路途中,生活非常艰苦。生3:(汇报)孔子要去拜访老子,日日夜夜都在赶路。生4:(汇报)孔子拜访老子要花

9、几个月的时间。师问:结合学生的回答,抛出问题,让学生加以回答。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知道的呢?(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中相关的词语“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体会孔子拜师的艰苦) 图文并茂,探究解疑师问:展示重点句子,进行讲解,深入探究。师问: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齐读,领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结合生活,加深认识师问:说到“曲阜和洛阳”的距离,老师结合网络,查找了有关资料,比较清楚地认识曲阜和洛阳的距离。(引出地图的相

10、关图片)生答:结合地图进行观察,了解相关的知识。师问:同学们,从地图中看“曲阜和洛阳”的距离,同学们感觉如何?当时没有汽车,用的是马车,走的多是烂泥路,交通没有现在那么方便。师问:板书“历尽艰辛”加以概括性小结。强调:曲阜,就在现在的山东省的济宁市,洛阳,就在现在的河南省。【设计理念:以生活实际出发,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引出地图,使学生对“曲阜”与“洛阳”加深认识,同时也为教学增添了更为丰富的生活元素。】(3)孔子初次见老师,表现如何?(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初次见老师,表现如何。可参考下列网页:【百度搜索】http:/ 师问:展示图片,突出重点字、词、句。小结,让学生加深认识

11、。教师引出句子进行对比,联系上文,以朗读、自由读为主,细细品味。“拜访”与“拜见”“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自读自悟。“迎候”与“等候”“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多谢老师等候。”师点拔,加深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具有迎接的意思,而“等候”则不具有。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最大区别。孔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与刚才学生回答的“有礼貌”相符合,从含有“迎候”这句话中,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师引导学生角色扮演首先,教师示范扮演孔子,抓住关键词,读出谦和、知礼的语言。接着,让富有表现欲望的学生扮演。最后,师生互动进行点评。引出主题,拓展延伸引出孔子的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生共同探讨。师问:同学们,从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中,你有什么体会呢?生答:孔子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生答: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师问:以学生的回答,概括性地板书“谦虚好学”师问:从孔子的哪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爱学习呢?“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就能自然地浮出水面了。小组讨论,各抒已见。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