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722255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社情民意调研中心项目内蒙古农村牧区民生热点问题调研以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为例 项 目负 责 人:魏瑞清 项 目 参 与 人:齐银昌 娜仁图雅 刘仙梅 鲍震宇 关浩 郭伟慧 负责人所在单位:财政税务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摘 要随着国内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特别是她们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失地农民分享都市化成果的过程,也是对失地农民的最佳保障。本文以呼和浩特市近郊为例,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并借鉴国内外有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的经验和做法,对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

2、障与就业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外已有的先进经验以及国内先进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出值得借鉴的方面,提出完善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方面的建议,以期对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献计献策。核心字:都市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就业目 录引 言1第一章 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的理论概述3第一节失地农民及其有关概念一、都市化3二、失地农民3三、失地农民市民化第二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有关理论5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理论二、失地农民就业有关理论8第二章 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3、第一节 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的现状1一、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的现状13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就业现状15第二节 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19一、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19二、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21第三章 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24第一节 国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24一、英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24二、美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4三、印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25四、日本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25五、国外经验总结5第二节国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27一、浙江省“土地换社保”模式2

4、二、上海市“小城乡社保”模式7三、重庆市“商业保险”模式29四、成都市“全方位综合保障”模式2五、各地经验对呼和浩特市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3第四章 完善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政策建议32第一节 呼和浩特市近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3一、“以人为本”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目的与原则2二、“以人为本”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33第二节 政府在失地农民问题中应发挥的作用36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出台有关政策36二、规范政府拆迁管理部门,保护农民利益3三、提高补偿原则,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36四、规范补偿发放,保证失地农民利益36五、出台政策使失地农民合理使

5、用征地补偿费7第三节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的具体措施38一、为保障最困难失地农民生存权益的最低生活保障38二、尽快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38三、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39四、建立多方位的失地农民就业增进措施39参照文献3引 言都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繁华发达的必由之路,随着都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失地农民应运而生。这一社会问题的浮现,为政府的制度变迁提供了条件。目前,解决好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是国内实现都市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值得研究的一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课题。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良药”社会保障与就业就构成了本

6、项目研究的核心。.研究背景197年,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国重新焕发出活力,都市化进程开始加速。都市周边的村落,由于都市化的迅速发展,土地不久就被征用建成了工业园区、住宅社区等都市设施,从而导致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说她们是农民,可她们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土地保障;说她们是市民,她们却在都市的边沿徘徊观望,得不到和都市人同样的就业机会,没有健全的养老、医疗、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常常导致失地农民诉求无门,引起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从而严重影响到干群关系,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了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的一

7、项重大责任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面对“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失地农民,就规定我们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到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根据国内的实际状况,加快制定出可以容纳失地农民进入都市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以维护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干使广大失地农民安心地离开土地到都市就业、生活和居住,才干使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安定祥和的奋斗目的。因此,研究都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就业问题就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2.选题意义中国是一种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在1多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

8、总人口的.3%。因此,研究“三农”问题,必然成为中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征用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据不完全记录,国内目前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高达4000多万人,估计到,国内失地农民总数将达1亿人以上。因此,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就成为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难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本文选择这一题目进行研究,重要是基于如下实践意义上的考虑:(1)妥善解决好农民问题,始终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回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充足阐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

9、心是土地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对巩固新时期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党和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性问题。(2)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是贯彻贯彻以人为本,维护农民主线利益的客观规定在推动都市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依法保护好失地农民的权益,决不能以牺牲失地农民的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充足考虑失地农民的合理规定,让失地农民分享发展的成果,不损民之利,不与民争利,做到把利益给失地农民多留一点,政策给失地农民多优惠一点。(3)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

10、要拓展都市空间,拉大都市框架,加速推动都市化,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规定。只有解决好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失地农民分享都市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失地农民才会成为都市发展的动力,才干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保证都市健康迅速发展。(4)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在目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核心时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限度,特别是建立覆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

11、基石。第一章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的理论概述本文是一项有关社会政策的研究,旨在建构一种可操作性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基于研究的需要,对本文所波及的都市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市民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概念进行界定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节 失地农民及其有关概念一、都市化都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虽然国际学术界对都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学科对都市化的理解不同,到目前为止,对都市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识。本文采用国内建设部都市规划基本术语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准/T5280-9)对都市化的解释,即都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都市型

12、转化的历史过程,体现为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以及都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都市化、都市化”。都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近代工业化的直接成果。随着都市化的不断推动,土地的需求量在日益增长,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都市化过程有如下几种特点:第一,社区中生产活动的构造发生变化,农业生产活动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第二,社区居民中的农业人口逐渐减少乃至消失,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第三,社会生活向都市化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向其她领域扩展,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衡量一种国家或地区都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都市化率。都市化率达到

13、70%以上为都市化高度发展状态;达到0%以上为都市化中档发展状态;达到2%以上为一般发展状态;在0%如下则为都市化低水平状态。都市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都市化水平越高证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由于都市化的不可避免,必然导致失地农民数量的不断攀升。二、失地农民华夏五千年的中国,始终以来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在中国,70的人口是农民,中国的农民与西方农民的定义是不同的。在西方,农民是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民,具有职业的性质。在中国,对农民有两层定义,第一,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从事生产与生活,土地是她们的“命根子”;第二,在中国,农民是一种身份的代表。产生以上的因素是城乡户籍制度,虽然农民没有对土地的

14、经营权,只要没有“农转非”,仍然是农民的身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加剧,由于征地而失去土地经营权的农民,而自身仍然保持农民的身份,并未转化为都市居民,享有都市居民待遇的农民,称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应对市场化经济的冲击较弱。因此,失地农民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目前对失地农民的关注重要集中在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上,而对“失地农民”的内涵论述和含义界定相对较少,目前国内不同专家学者对失地农民有不同的定义,重要存在如下几种:陈建民、陈忠浩(江苏海门市国土资源局)觉得,失地农民就是指因非农业建设(农村村民建住宅

15、用地除外)需要占用农民集体土地而丧失土地耕种份额的农民。米红、吴晓欢和李群觉得,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都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而征地,或是在山区和边远地区,由于交通、能源及军事等项目开发而征地,从而使农民完全失地或部分失地。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戴中亮觉得,失地农民是指在国内都市化背景下因自己承包的土地被征用而丧失土地的农民。本文对失地农民定义为:随着都市化与工业化进程而导致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去了原有承包经营的土地使用权,并且没有纳入都市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农民。三、失地农民市民化都市化不仅是人口向都市积聚的过程,也是一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转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实现市民化的过程。本文觉得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化,更是一系列社会权利、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向都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即失地农民市民化事实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