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五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212449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五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五篇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生气勃勃的春节,秋意浓浓的中秋节但是我最喜欢端午节,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下面是推荐的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仅供大家借鉴。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一)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据说,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尽管中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祈求健康、防疫祈病。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要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等活动。这种习俗可是经过2千多年的演化而形成的。人们选择五月初五那天作为端午节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在公元前2

2、78年五月五日那天抱着大石头跳下汩罗江自杀的。赛龙舟的习俗也是从当时的人们划着小船去寻救屈原这种形式演化过来的。因为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他们就把竹筒里的米撒在水里。他们认为鱼儿吃饱了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了。后来这种活动变成盛着米饭的竹筒,到现在演化成粽子。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变成了一种风俗;这种风俗渐渐地在各地流传开了。在流传的过程中,活动的内容也不断地增加了。因此,南北方的习俗也有所差别。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二)端午节到了,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不知道的话,我来告诉大家吧。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重午节。关干端午节还有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午摘艾叶

3、,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的日子。”然而我觉得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齐、楚、燕、朝、赵、魏、秦七国为雄,他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面对国家亡灭,自己却无能为力。扁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闻讯赶来的楚州百姓纷纷划船,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他们不要吃屈原。两千年过去了,但是人屈原的形象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如今,每年五月初五日人们都会吃粽

4、子,当然各地人民习惯不同!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节日。不仅仅是因为能吃粽子,更是能感受到屈原对祖国的热爱。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三)农历5月初5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包粽子、赛龙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他非常爱民,深受老百姓的拥护。那个时候,秦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屈原想联合各个国家一起对抗秦国。可是却遭到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见秦国的军队已经快要撞开楚国城门。心想:国家已经没有希望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他在农历5月初5这一天投江自杀。屈原死后,老百姓纷纷把用辽叶包好的粽子投向水里,怕水中的猛兽吃了屈原。为了惊动鱼儿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好寻找

5、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还制造了一种叫“龙舟”的长船。每到端午节,人们就赛龙舟。一直到现在,我们依旧过着端午节。端午节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按规定放假一天。现在过端午节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和赛龙舟,有条件的可以去外地旅游,没条件的也可以在家乡郊游。至今人们仍没忘记屈原这位“爱国诗人”。我们一定要继承先辈的志愿,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小学端午节的来历作文400字(四)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包好了粽子,准备那一天吃得饱饱的。还有一首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怎么样,这首儿歌好听吧。端午又称“重五”,所以很多习俗都和“五”这个数字有关联。而且要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称为长命缕。端午节的来历/习俗都很多,说也说不完。其中有一个来历是这样的,古代有个诗人叫屈原,他受到坏人的诬陷,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罗江而死,主张爱国主义。后来的人们赛龙舟是为了捞救他,投粽子是为了让鱼虾吃饱,不去吃屈原的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