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通史版高考历史: 阶段提升练五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190228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通史版高考历史: 阶段提升练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通史版高考历史: 阶段提升练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通史版高考历史: 阶段提升练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通史版高考历史: 阶段提升练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通史版高考历史: 阶段提升练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通史版高考历史: 阶段提升练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通史版高考历史: 阶段提升练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阶段提升练(五)(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明清时期的政治明代加强皇权消除官员结党1明代加强对六部监察的措施2清代加强司法审判公正的措施3明清时期的经济明清手工业的发展4明代货币政策调整5经济发展对知识需求的影响6明清时期金融业从商业中分离的趋势7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心学的影响8明清进步思想出现的根源9对理学思想的批判10清代科技发展缺乏市场动力11戏剧的表演特性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朝的大明律曾经颁布多项禁令,如: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

2、即构成奸党罪。这些规定旨在()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解析:B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在于没有从全局考虑,单纯依据禁令中的一条“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而得出片面的结论。结合题意可知此题侧重考查禁令颁布的目的。朝中所有官员都服务于皇权,因此限制官员的交往和行为,实际上就是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排除;规定中并未涉及腐败问题,排除D项。2.(2017湖北华中名校金卷)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

3、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D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3.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 到清朝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 都察院会同吏、户

4、、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解析:B材料中的“三司推事”“九卿会审制”均体现的是监察机构的司法审判权的行使, A项排除; “三司推事”“九卿会审制”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皇权的强化,C项排除;对于重大案件实行权力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降低行政效能,D项错误。4.(2018湖北天门月考)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

5、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解析:B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多以丝织为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发展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D项错误。5.

6、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解析:B白银作为货币使用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明朝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答案为B项;A、C两项是在明中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强化了,故D项排除。【新知生成】 赋役折银改革体现了国家把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这一地租和劳役改革,促进了农民与市场

7、的关系,促进了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2017广东广州一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耕心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是因为()A.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C.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解析:C材料中没有科举应试类的读物,故排除A项;科学研究的书面结晶是学术著作或者是科普读物,很显然与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不相干,实用性读物不一定是学术著作或科普读物,不一定非要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出来,故B项与材料构不成因果联系。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相应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实用性读物

8、恰好是其产物,故C项正确。D项首先是时间不对,经世致用思想主要是在明清之际盛行,材料说的是明清时期,比明清之际时间大的多,另外经世致用提倡的治学方法,对象主要是学者和知识分子,材料中实用性读物不全是学术著作,故用经世致用思想盛行来解释也不充分,故排除D项。7.(2017东北四市质检)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这反映了山西()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解析:D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具有雇佣关系

9、,这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从金融资本形式中看不出商业资本流向生产领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在全国的地位状况,故C项错误;从“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钱庄”,可知反映出金融业逐渐从商业中分离成为独立行业,故D项正确。8.(2018湖南长沙摸底)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

10、.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解析:D材料反映的是思想领域,不能体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心学从属于理学,B项错误;心学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天理,为封建专制服务,C项错误;材料“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体现出在心学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主义思想,故选D项。9.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导致该观点出现的社会根源是()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西学东渐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发展D.言论自由的推动解析:C社会根源,是指某一个现象或问题的出现所基于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分析。君主专制

11、达到顶峰,专制统治的腐朽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故A项错误;西学东渐为思想方面的原因,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属于社会根源,故C项正确;言论自由并未出现在明清之际,故D项错误。10.(2017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清代学者戴震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出其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B.经世致用的朴实学风成为主流C.封建统治秩序遇到未有之危机D.天理人欲对立观受到理性批判解析:D题干材料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材料反映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故D项正确。材料是对“理学”的批判,不能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故

12、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不符合清初理学研究脱离实际的史实,故排除;当时的主流思想依然是理学,封建统治秩序并未动摇,故C项错误。11.(2018山西晋中期末)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解析:D材料中百数十万“精铜活字”是为“内府”所铸,故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据材料这些铜活字“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可知,这里的“无用”,应是指缺乏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1

13、2.“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该穿蟒袍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这体现了戏剧的表演特性是()A.综合性B.写意性C.程式性D.虚拟性解析:C题中“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该不能”是戏剧表演程式性的表现,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

14、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 ,如商帮、票号等。材料二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

15、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有哪些?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隋唐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如市的发展,对外贸易,国内南北经济交流等总结;第二小问,结合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政治局势、政府政策、经济基础、货币发展等相关因素总结即可。 第(2)问,兴盛原因,根据材料二“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可知通过建立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组织,尊崇传统义利观和道德观;根据“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