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井降水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187776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渗井降水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渗井降水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渗井降水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渗井降水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渗井降水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渗井降水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渗井降水及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营市纯化水库引水渠及配套工程第一标段降水及土方开挖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人:(签字)项目经理:(签字)审核人:(签字)日期: 2017 年月日基坑降水及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一、施工内容东营市纯化水库引水渠及配套工程施工第一标段工程位于东营市与滨州市博兴县交界处、东营区龙居镇境内。工程主要内容:新建提水泵站1 座,泵站管理房1 处,节制闸 1 座,泵站道路 1.9 公里。泵站总体呈南北向布置,中心线总长83.15m,从渠道侧向引水,泵站正向进水、正向出水,设计流量为11.55立方米每秒、总装机容量为 6560 千瓦。泵站主要由泵站进水闸、前池、泵室、压力钢管、阀井、蝶阀井、流量计井、泵房、配电房、管

2、理院及管理房等部分组成。节制闸设计流量为60 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80 立方米每秒,设计水位9.72 米。节制闸为敞开式水闸,中心线总长70.3 米,主要由上游衔接段、闸室段及下游衔接段三部分组成。工程任务是从麻湾总干渠向纯化水库沉砂池引水,解决纯化水库水源地引黄水量不足的问题, 为东营市中心城中长期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中标价为 27457368.55元。开竣工日期为2017 年 5 月 26 日至 2017年 10 月15 日,总日历天数142 天。本施工方案建设内容为基坑降水及基槽土方开挖工程。现施工现场场地填筑高程平均在9.5m左右,设计高程:( 1)清污闸室基槽高程为 6.68m

3、;( 2)泵室基槽高程 3.28m,( 3)前池基槽高程为 3.28-6.68m( 4)节制闸闸室基槽高程为 6.48,齿墙底高程为 5.88其中泵室基槽开挖深度达到6.22m,其余基坑开挖深度为3m 左右,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情况及施工经验,项目采用渗井降水与井点降水结合的形式,降低地表水位,达到干槽施工条件。渗井降水平面图如下:(1)泵室渗井: 22m,共 5 口。(2)其他渗井 :20m, 共 10 口。(3)泵室渗井降水土方开挖前15 天降水,到土方回填完成停止,预计80-90 天。(4)节制闸渗井降水土方开挖前15 天降水,河底部分完成停止,预计60-70 天。二、降水施工方案(一)施工

4、顺序项目部首先对泵室渗井进行施工,将降水提前进行,逐步进行其他渗井的施工。(二)施工工艺施工工序为:测量定位挖井口、安护筒回填井底砂垫层洗井井管缠绕 80 目滤网两层吊放井管回填过滤层井内下设水泵、 安装控制电路试抽水降水井渗井降水正常工作1 施工准备1.1 首先做到路通、水通、电通,施工场地平整。1.2 钻前应按质量要求,检查钻井设备各零部件,不合格的不得使用。1.3 泥浆循环系统的泥浆池和沉砂池的容积,必须满足施工储和沉砂的要求。1.4 管井施工所需管材、滤料、粘土及其他材料,必须按设计要求在开钻前准备好,并及时运往井场。2 设备选择2.1 打井设备选择济宁500型回旋钻机 1 台。2.2

5、 钻机就位钻机及附属物设备的安装,必须基础坚实,安装平稳,布局合理,便于操作。在钻进过程中不得位移。2.3 钻进采用正循环钻进。松散层钻进时,应根据钻进机具和地层岩性采取水压护壁,采用水压护壁时,孔内一般应有3m 以上的水头压力。钻进时用的泥浆一般地层泥浆密度应为1.11.2,遇高压含水层或易塌地层,泥浆密度可酌情加大。停钻期间,应将钻具提至安全孔段位置并定时循环或搅动孔内泥浆;泥浆漏失必须随时补充,如孔内发生故障,应视具体情况调整泥浆指标或提出钻具。井孔倾斜度应符合规范规定。钻进时要合理选用钻进参数,必要时应安装钻铤和导正器。3 疏孔、换浆和试孔3.1 松散层中的井孔,终孔后应用疏孔器疏孔,

6、疏孔器外径应与设计井孔直径相适应,长度一般不少于8m,达到上下畅通。3.2 泥浆护壁的井孔,除高压自流水层外,应用比原钻头直径大1020mm 的疏孔钻头扫排除异己,破除附着在开采层孔壁上的泥皮。孔底沉淀物排净后,及时向孔内送放入稀泥浆,使孔内泥浆逐渐由稠变稀,不得突变。泥浆密度应小于1.1,出孔泥浆与入孔泥浆性能接近一致,孔口捞取泥浆样应达到无粉砂沉淀的要求。无砂砼渗井管外径40cm,高度为 1m/ 节,钻机钻头直径为55cm。3.3 下井管前应校正孔径、孔深和测斜。井孔直径不得小于设计孔径20mm;孔深偏差不得超过设计孔深的正负2/1000;孔斜不得超过设计要求。4 井管安装4.1 井管应无

7、残缺、断裂和弯曲等缺陷;砼井管每米弯曲度不得超过3mm;井管的上下口平面应垂直于井管轴线,无砂混凝土井管与混凝土井管口平面倾斜度偏差不得超过井管外径的1.5%;砼井管直径偏差不得超过井管内径的 5 6mm;砼井管壁厚的偏差不得超过3 4mm。4.2 井管安装前必须按照钻孔的实际地层资料校正井管设计,然后进行井管组合、排列、测量长度,并按井管排列顺序编号。4.3 下管方法采用托盘下管法, 宜用于井管自重超过井管允许抗拉力和起重的安全负荷。4.4 井管的连接必须做到对正接直、封闭严密,接头处的强度应满足下管安全和成井质量的要求。4.5、采用填砾过滤的管井,井管应位于井孔中心。下井管时要安装井管扶正

8、器,其外径比井孔直径小3050mm。根据井深和井管类型确定扶正器的数量,一般间隔 320m 安装一组,每井至少安装2 组,无砂混凝土管井与混凝土管井,扶正器的数量应适当增加。4.6 井管底部应座落在坚实的基础上,若下部孔段废弃不用时,必须用卵石或碎石填实。5 填砾和管外封闭5.1滤料必须按标准要求严格筛移过, 不合格的颗粒含量不得超过15%。滤料除按设计备妥外,还要准备一定的余量。5.2、填砾时必须连续均匀,及时测量填砾高度,校核数量,所填滤料应留样备查。5.3 不良含水层一般用粘土球封闭,要求较高时用水泥砂浆封闭。粘土球应用优质粘土制成, 直径为 2530mm,以半干为宜。 投入前应取井孔内

9、的泥浆做浸泡试验。5.4 管外封闭位置,上下偏差不得超过300mm。6 洗井和抽水试验6.1 填砾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并补填滤料。6.2 洗井采用 3 寸潜水泵进行,洗井完毕后,井底沉淀物厚度应小于井深的 5/1000。6.3 洗井完毕后,进行抽水试验,水泵出水后30 分钟采取水样。用容积法测定的含砂量,中、细砂含水层不得超过1/20000;粗砂、砾石、卵石含水层不得超过1/50000。6.4 试验抽水时,一般只做一次大降深抽水,水位稳定延续时间:松散层地区不少于 8 小时;有特殊要求的管井,应做三次降深抽水。6.5 试验抽水应达到设计出水量,如限于设备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亦应不低于设计出水量

10、的75%。6.6 试验抽水终止前,应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7 钻孔常见事故及处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设备故障、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钻进时均易造成漏浆、塌孔、埋钻、卡钻、断钻杆及孔倾斜偏位等事故。因此,钻进时应勤观察、勤记录,发现异常,如钻杆抖动、孔内水位突然变化、长时间不进尺等,应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严重时会报废桩孔。7.1 漏浆、塌孔、埋钻产生原因分析:泥浆性能指标不合要求、停钻时间过长、土体被扰动等。相应处理措施:选用适当水头高浓度优质粘土泥浆、低压减速钻进。采用“降低孔内泥浆面”法防止漏浆。塌孔严重时,此时应注意防止套管变位、倾斜等。停钻后及时提起钻头以防埋钻,

11、埋钻后利用自身卷扬机提升或用25t吊提升,提升前用空气吸泥器吸除钻头顶部淤积物。7.2 卡钻、埋钻、断钻杆产生原因:钻杆质量差、钻杆连续螺栓松动和保险绳未系好造成钻杆折断、掉钻头等;孔中活块掉入孔内的杂物造成卡钻,当回旋钻滚刀被杂物缠住时亦易卡钻。相应处理措施:A、根据不同情况制作相应的打捞工具(潜水配合栓扣等)捞钻头、钻杆。B、卡钻时反复提升或用冲杆或借助外力强行提升(千斤顶等, 潜水配合)。8 钻机倾斜、偏位产生原因分析:钻的钻机底座不平、钻杆弯曲及接头不正等均易造成钻孔倾斜。预防与处理:A、严格调平钻机底座, 保证起重滑轮缘、 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在同一铅垂线上等是预防钻孔倾斜、

12、偏位的有效措施。B、吊住钻头在倾斜处反复扫孔可使钻孔垂直。9、质量通病的防治通病及现象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井点抽水时在周围地含水层疏干后,土体限制基坑周围堆放材面出现沉裂开裂及位产生密实效应,土层料、机械设备,且不移压缩,地面下沉宜集中。表层土、渗水性较强, 做好地表排水系统,降水速度过慢或者无抽出的水又迅速返回防止雨水倒灌,井点效,坑内水位无明显井内抽水就近排走下降或不下降进水管、滤网堵塞或抽水前检验水泵,正泵发生机械故障等式抽水前进行试抽10 管控抽水作业时,三班轮流,昼夜值班,水泵故障及时检修或更换。潜水泵在运行过程中每2 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检查电缆线是否和井壁相碰,检查密封的可靠性,以保证水泵正常运转。派专人负责每天定时记录渗井水位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