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162894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由以下要素组成:受众:分为不同层次;各种政治、法律力量与经济力量;媒介制作和分发组织:均为私人公司,支撑这个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此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自由市场原则支配此体系。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这个模式是一种社会系统模式,将大众媒介看成积极参与社会行动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层次上的维持、变化与冲突的过程的信息系统。这个模式中受众、媒介体系和社会体系是决定大众媒介效果出现的条件。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媒介与社会,个人等依赖关系会发生变化,突出了传播媒介与社会、受众的密切关系

2、,它表明媒介系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大众传播系统过程大众传播是一个系统的集合:首先,大众传播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信息媒介系统的一个系统;其次,大众传播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第三,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大众传播具有自组织性:大众传播是一个既受所在的社会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又具有自身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系统,是自组织和他组织的统一。众多性质中开放性和非线性比较重要开放性原理:自组织的前提就是对环境开放,目的是减少无序性,增加有序性。非线性原理是:在与环境互动中表现出来多值特征4.3.1德弗勒大众媒介体系模式控制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维纳(Norbe

3、rtWiener)在申农创建信息论的同时,出版了专著控制论动物与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问题。控制论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因此,人们将带有反馈的双向信息传递的信息沟通过程称为控制论沟通过程,以此结构设计的沟通过程模式被称为控制论沟通过程模式。研制控制论沟通过程模式的代表学者有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MelvinLDefleur),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n),韦斯特利布鲁斯和麦克莱恩马尔柯姆等。反馈,原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信息再回输到原系统中的形式。在信息传播学里,是指信息受传者在接收信息后所作出的各种反应。这说明,信息并不是单向流动给受传者,受传者接受信息后

4、,即刻会发出对该信息的反应。因此,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MelvinLDefleur)对申农韦弗模式进行了发展,设计出了信息反馈机制模式,如图4-3德弗勒环型模式,图4-4德弗勒大众媒介体系模式。图4-3德弗勒环型模式图4-4德弗勒大众媒介体系模式第五节传播的模式一、什么是模式?模式(model),是对某一事项或实体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对相对简单状况所做的象征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设想,拥有同原始的客观体系相同的结构属性”。二、如何理解传播模式?从两方面来理解:1、在传播研究中,人们一方面通过自己与认识对象之间的互动,而在自己头脑中建立起对客

5、体特征的“解释模式”,亦即用这个模式来识别、说明、衡量客体提供的种种信息。2、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地互动和模式自身含有的或携带的反映对象的“沉积信息”,来检验、评价模式与客体的相符性和对应性。三、依据表现方式,模式分为哪几种?心智模式、言辞模式、图形模式和数学模式。四、什么叫心智模式?是指一个对现实和原物所作的心理抽象的形式。五、什么叫言辞模式?指人们对活动现象所作的口语或文字的叙述说明。六、什么叫图形模式?就是以图框、画线、流程图等方式来描述反映对象。七、什么叫数学模式?以数学公式、符号等数学语言抽象地呈现复杂的传播活动。八、依据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分为哪几种模式?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九、

6、什么叫结构性模式?结构性模式侧重于描述对象或原物的结构,如有线电视传播图、电子邮件流程图、网络传播结构图等。十、什么叫功能性模式?就是从传播功能、能量、信息流向等角度,描述传播系统及传播要素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十一、优秀的传播模式应具有哪些功能?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3、弓I导功能。4、简化功能。5、预示功能。十二、优秀模式的标准是怎样的?有五条标准:1、呈现性。2、整体性。3、超陈性。4、启发性。5、实用性。十三、什么是单向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岀“五W模式”,即“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

7、么渠道(Through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这一简单的模式引申岀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1、控制分析(谁)。2、内容分析(说什么)。3、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4、受众分析(对谁)。5、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十四、什么是传播的“数学模式”?这个模式是由香农和韦弗在通讯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岀的。这个由公式化的定义形成的一种直线式的通讯模式由四个正功能单元和一个负功能单元组成: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有将信息转变为信号的能力)接收器(有将信号解释为信息的能力)信宿(信息要送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再加上噪音来源(

8、各种干扰)。数学模式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十五、单向传播模式的优劣在哪里?单向传播模式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所含有的单向传播的特点,但它将复杂的人类传播简单化,忽略了受众反馈活动的存在和“分布广泛的电话”,导致了若干研究上的偏见。十六、什么是双向传播模式?奥斯古德采用了香农和维纳模式中合理的内容,提岀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他解释道:“每一个例行的模式至少要包括两传播单位,一个是来源单位(说话的人),一个是目的地单位(听话的人)”。连接两个单位的是讯息。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既编码又译码,

9、都具有双重行为。十七、什么是循环模式?这是施拉姆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一文中提岀来的。他提岀了三个模式,第二、三个模式结合起来形成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首先标明已与单向传播模式划清界限;其次,它强调在信源与目的地(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其共同的经验范围之内才真正有所谓传通,因为只有这范围内的信号才能为传受两者所共享;第三,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最后,他们传播信息、分离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往复循环、持续不断的。十八、循环模式的优点是什么?1、它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2、它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

10、源获得反馈有多种途径(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或同型的可能性。3、模式也显示了两种含义之间产生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十九、什么是辐合传播模式?“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A和E)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AE重叠部分是指两人相互理解的程序。辐合是二人或更多的人向同一点移动,或一人向他人靠近,并在共同兴趣或焦点下结合的一种倾向”。二十、什么是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岀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电信局或网络)连接各大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

11、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它包括六大要素和四项因素。六大要素为:1、终端机。2、信息交换设备。3、信息库。4、大众媒介。5、信息源。6、社会服务。四项因素是指互动传播中的经验因素、环境因素、价值因素和规范因素。二十一、整体互动模式的思路是怎样的?整体互动模式不仅要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复杂联系,而且要重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类传播的全部现象。它的基本任务始终是再现整体,始终把各种要素有意识地归并到整体之中,努力找岀传播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再进一步“认识”它,“适应”它,“支配”它。整体互动模式要求传播学者在研究中要自觉地和正确地将整体与局部、要素与因子、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等

12、有机结合起来,不要忽视问题的任何一个方面。二十二、整体互动模式中的“互动”是什么意思?互动,一是指信息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换和相互创造、相互分享;二是指各种传播要素(传者与受者、守门人与中介者、信息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二十三、整体互动模式包括哪三个系统?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二十四丨整体互动模式包括哪些因素?整体互动模式包括了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成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二十四、整体互动模式具有哪四个特点?1、它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2、它强调辩证性和互动性。3、它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4、它强调实用性和非秩序化。二十五、传播模式的研究和应用须考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审查批判的原则。2、服从事实的原则。3、有用有利的原则。二十六、为什么说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传播模式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都是变动不定的。作为人的认识的反映?传播模式,也必然要随着认识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要随着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甚至更换。人的认识必然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任何优秀的传播模式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印记、标明认识的间隔,同时存在着某种残缺性、暂时性、模糊性和简单化等缺点。即,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永恒不变的传播模式是不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