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153323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翻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勋立而铭着,嘉美终而诔集。祝史陈辞,官箴王阙。周礼太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言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后世之为诗者多矣。其功德者谓之颂,其馀则总谓之诗。颂,诗之美者也。古者圣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颂声兴,于是史录其篇,工歌其章,以奏于宗庙,告于鬼神;故颂之所美者,圣王之德也。则以为律吕,或以颂形,或以颂声,其细已甚,非古颂之意。昔班固为安丰戴侯颂,史岑为

2、出师颂,和熹邓后颂,与鲁颂体意相类,而文辞之异,古今之变也。扬雄赵充国颂,颂而似雅,傅毅显宗颂,文与周颂相似,而杂以风雅之意;若马融广成、上林之属,纯为今赋之体,而谓之颂,失之远矣。(艺文类聚五十六,御览五百八十八)文章,是用来显示天地万象,阐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本性,以寻求与自然规律适宜的方法的。君王的恩泽流传就出现了诗,达到成绩功业颂就此兴起,建立功勋而有了铭,赞扬有美好德行的人离世而有了诔文。祝官、史官陈述言辞,官员的告诫规劝指出君王的过失。周礼中说太师掌管教授六诗,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吟咏一个城邦的事,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就叫?风?,

3、说天下的政事,表现的是四方的习俗,这就叫?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赋,是对事物进行铺叙,直截了当地把它说明白;比,是以此物喻他物;兴,是先言他物后引出思想情感的言辞。后世作诗的人很多。其中歌颂功德的称为?颂?,其余都总称为?诗?。颂,是用以赞美的一种诗歌。古代圣明的帝王,攻业建成,政治安定,歌颂赞美之声便兴起,于是史官就记录这篇文章,乐工为它作曲,在宗庙演奏,祭告鬼神;所以颂赞美的,是圣明君主的德政。就把它作为乐律,或用颂的形式,或用颂的乐曲,它烦琐得太过分了,并不是古时颂的意思了。过去班固作安丰戴侯颂,史岑作出师颂,和熹邓后颂,和鲁颂的体制意思相近,而文章言辞的差别,是因为古今

4、的变化。扬雄的赵充国颂,是颂却与雅相类似,傅毅的显宗颂,文制与周颂相似,又采风、雅的意义;像马融广成、上林之类,完全是今日赋的体制,说它是颂,就差得太远了。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情之发,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尽辞,敷陈其志。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楚辞之赋,赋之善者也。故扬子称赋莫深于离骚。贾谊之作,则屈原俦也。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当而辞无常矣。文之烦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

5、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是以司马迁割相如之浮说,扬雄疾“辞人之赋丽以淫”。(艺文类聚五十六,御览五百八十七)赋,是详尽陈述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古代的作诗的人,发于内心的情感,不超越道德礼仪。抒发情感,用言辞来使其显现,礼仪的教化意义,需要用事例来阐明,因此就有了赋。因此借助各种物象来说尽要说的话,直接详尽地陈述自己的情感。前代写赋的人,孙卿屈原,还稍有古诗的意思,到了宋玉就多了华而不实的弊病。楚辞中的赋,是赋中的上品。因此,扬雄说赋没有比离骚更好的了。贾谊的作品,则和屈原同类。古代诗歌中的赋,以情感意旨为主要,以事

6、物种类为次要;如今的赋,反义事物形貌为根本,以意旨道理为辅助。以情感意旨为主要,词句省略而文章有了体例;以事物形貌为根本,言辞适当文体却不固定。文章的繁杂简略,词句的善恶,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借助的物象过大,就与事物相隔甚远;美丽的辞藻过多,就与事物相互违背;辩驳的语言过于有标准,就会失掉文章的意旨;文章过于华丽美艳,就会与表达的情感相悖。这四种过错,是赋之所以违背了重要的义理妨害教化作用的原因,因此司马迁割弃司马相如虚浮不实的言谈,扬雄为?辞人之赋丽以淫?而忧患痛心。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言其志谓之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以知得失。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率以四言为体

7、,而时有一句二句杂在四言之间。后世演之,遂以为篇。古诗之三言者,“振振鹭,鹭于飞”之属是也,汉郊庙歌多用之。五言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六言者,“我姑酌彼金罍”之属是也,乐府亦用之。七言者,“交交黄鸟止于桑”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古诗之九言者,“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之属是也,不入歌谣之章,故世希为之。夫诗虽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艺文类聚五十六)书中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是用来咏唱诗的语言的。?表达人的情感就称之为诗。古代有专门负责采诗的官员,君主以此来知晓自己的得失。古代的诗歌有三言

8、,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代诗歌一概以四言为主要体式,偶尔有一句二句间杂在四言之中。经过后世的发展,于是就以此为一篇诗文。古诗中的三言,就如?振振鹭,鹭于飞?之类,汉代的郊庙歌多用这种形式。五言的,就如?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类,俳谐倡乐多用这样的形式。六言的,就如?我姑酌彼金罍?之类,乐府也多用这一提示。七言的,就如?交交黄鸟止于桑?类,俳谐倡乐就是用这样的体式。古诗中的九言,就如?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之类,未被归入歌谣的章体中,因此较为稀少。诗虽然以情感意志为根本,却以形成乐声为关键;那么正音的韵律,以四言为正当,其余虽然具备曲调详备的体式,却不是正音七发造于枚乘,借吴楚以为客

9、主,先言出舆入辇蹷痿之损,深宫洞房寒暑之疾,靡曼美色晏安之毒,厚味暖服淫曜之害;宜听世之君子,要言妙道,以疏神导引,淹滞之累。既设此辞以显明去就之路,而后说以色声逸游之乐,其说不入,乃陈圣人辨士讲论之娱,而霍然疾瘳。此因膏粱之常疾,以为匡劝;虽有甚泰之辞,而不没其讽谕之义也。其流遂广,其义遂变,率有辞人淫丽之尤矣。崔骃既作七依,而假非有先生之言曰:“呜呼!扬雄有言,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孔子疾“小言破道,斯文之簇,岂不谓义不足,而辨有余者乎!赋者,将以讽,吾恐其不免于劝也。”(艺文类聚五十七,御览五百九十)枚乘作七发,借吴客与楚太子为主客,先说出入都乘坐车子疲软不能行走的损害,常

10、住幽深的住宅、清凉的宫室,伤寒、中暑的坏处,贪图美色和安逸享乐的危害,口味浓重衣着温暖就会沉溺放纵的妨害;应当听世上见识广博君子的中肯言论、精妙道理,来疏通思虑援引指导,免去滞留、拖延的牵累。已经筹划了这样的说辞去显明取舍之道,之后又用淫声女色放纵游乐的欢愉来展开说辞,这套说辞没有功效,于是就陈说有识之士,善变之人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是非的乐趣,楚太子突然之间病得痊愈。因为这是富贵子弟经久不愈的弊病,所以对其进行纠正劝导;虽然有过于眼中的言辞,却不无讽谏的意味。流传范围不断变广,意旨不断变化,带领了辞人浮华艳丽的过错。崔骃就作了七依,来假借非有先生的话说?呜呼!扬雄曾说,不过小孩的雕虫小技,一

11、会儿又说成年人不这样做。孔子?小而偏的言语有损道义,有涵养的人这样,难道不叫自己的信义不足,却用小而偏的言语去为辩解自己吗!赋,应当用来讽谏,我只怕它不能用来讽喻。?扬雄依虞箴作十二州十二官箴而传于世,不具九官。崔氏累世弥缝其阙,胡公又以次其首目而为之解,署曰百官箴。(书钞原本一百二)扬雄依照虞箴作了十二周十二官箴而流传于世,不惧怕九官。崔氏好几世都在为其补充缺漏,胡公又为他们排次序、为书作注解,署名为百官箴。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烦,亦有由也。质文时异,则既论之则矣,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后世以来,器铭之佳者,有王莽鼎铭,崔瑗机铭,朱公叔鼎铭,王粲

12、砚铭,咸以表显功德,天子铭嘉量,诸侯大夫铭太常,勒锺鼎之义,所言虽殊,而令德一也。李尤为铭,自山河都邑至于刀笔符契,无不有铭,而文多秽病;讨而润色,言可采录。(御览五百九十)古代的铭文十分简约,如今的铭文则十分繁琐,也是有原因的。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因为时代变化而不同了,那么这样的文体就形成了,而且上古时期的铭文,是刻在宗庙石碑上的。蔡邕为杨公作了碑文,文章典雅正规,是后世赞颂的好文章。以后时代中,刻在器物上的铭文优秀的,有王莽的鼎铭,崔瑗的机铭,朱公叔的鼎铭,王粲的砚铭,都是用来表示显现功业德行的,天子的铭文刻在嘉量上,诸侯大夫的铭文刻在太常上,雕刻在钟鼎上的文章,所说的内容虽然不同,但美德都

13、是一样的。李尤作铭,从山河城邑到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写符券契约,没有不写铭文的,而文章却有很多过失缺点;讨论探求再修饰文字,加以文采,言语就可以采收取用。诗、颂、箴、铭之篇,皆有往古成文,可放依而作。惟诔无定制,故作者多异焉。见于典籍者,左传有鲁哀公为孔子诔。(御览五百九十六)诗、颂、箴、铭这类文章,古时就用文字固定下来了,可以依照标准来写。只有诔没有固定的体制,所以写出的文章多有差别。在典籍中记载的,左传中有鲁哀公写的孔子诔。哀辞者,诔之流也。崔瑗、苏顺、马融等为之率,以施于童荡夭折不以寿终者。建安中,文帝、临菑侯各失稚子,命徐干、刘祯等为之哀辞。哀辞之体,以哀痛为主,缘以叹息

14、之辞。(御览五百九十六)哀辞,是诔文的一个分支。崔瑗、苏顺、马融等人首先做了示范,将它用于未成年就死去的儿童而不用于活到老自然死亡的人。建安时期,文帝、临菑侯都各自失去了年幼的孩子,让徐干、刘祯等人为他们作了哀辞。哀辞这种文体,以悼念痛惜为主,连带着有感慨惋惜的词句。今所哀策者,古诔之义。(御览五百九十六)如今的哀策,就是古代诔的意思。若解嘲之弘缓优大,应宾之渊懿温雅,达旨之壮厉炕慷。应间之绸缪契阔,郁郁彬彬,靡有不长焉者矣。(书钞一百)解嘲缓慢大气,应宾深远柔和,达旨雄壮激昂。应间缠绵宽阔,富有文采,少有对此不擅长的。古铭于宗庙之碑,后世立碑于墓,显之衢路,其设之所载者,铭也。古代的铭文刻在宗庙的石碑上,后世将碑立在墓前,显现在道路上,上面所写的东西,就是铭。图谶之属,虽非正文之制,然以取其纵横有义,反覆成章。图谶之类的,虽然不是正式行文的体制,但是凭借它纵横的丰富意义,反复构成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