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点免费 下载(精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152334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重点免费 下载(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学重点免费 下载(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学重点免费 下载(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学重点免费 下载(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学重点免费 下载(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重点免费 下载(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重点免费 下载(精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简答题)7.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A.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是生态学发展的主流。B.系统分析和生态学的结合是系统生态学发展的动力。C.群落生态学由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研究、数量分类、排序、结构机理等。D.向宏观和微观二级发展。由宏观为主流到两者并重。E.应用生态学得到发展。F.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发展。8.现代生态学的特点:A.从野外转向室内。B.从定性走向定量。C.研究重点从个体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D.从自然生态转向污染生态(或半自然生态),进而发展到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E.从理论走向应用。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名词解释)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或

2、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境: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2.环境的类型:(填空类型)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人工环境:包括所有的植物栽培、引种驯化、人为管理和人工控制下的环境。宇宙环境:指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地球环境: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微环境:指区域环境中,由于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内环境: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

3、要素。4.生态因子的分类(填空类型,拓展仅作了解):1) 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2) 土壤因子: 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成分、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3)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和坡向,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 4)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共生等。5) 人为因子:人类对生物的改造、利用,引种驯化和破坏作用,以及环境污染。5.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1) 综合作用a) 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生物起着综合作用。b) 各个单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4、。2) 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所有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然有一个或两个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就称为主导因子。a) 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因子的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个因子的变化,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如静风暴风。b) 由于某类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变化,从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改变。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等。3)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许多地形因子,如地形起伏、坡向、坡度、海拔、经纬度等,都可以起间接作用。4) 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 5)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

5、作用a) 生态因子虽然不是等价的,但是不可缺少,而是同等重要的。某个因子的缺少,就会引起生物的正常生活失调,生长受阻,甚至死亡。而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这就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同等重要性规律。b) 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6.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1)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名词解释):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在研究植物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因子的营养元素,这就是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a) Liebig定律只在极严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应用。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

6、时,就不能应用。b) 各因子之间有替代作用。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7.生态幅(名词解释) 每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一个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窄,此时,生态幅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9.指示生物(名词解释)1) 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2) 生物的指示作用普遍存在,但指示生物决不能滥用,因为每个种的指示作用都是相对的。10.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填空) 波长范

7、围:150-4000nm可 见 光:380-760nm紫 外 光: 760nm(二)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简答题,再简明扼要点)1)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植物体的水分平衡:指水分的收支平衡。在根吸收水和叶蒸腾水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是保证植物正常生活所必需的。(1)水生植物生境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粘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无机盐。植物的适应特征:a) 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b) 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c) 叶片薄,多分裂成带状、线状;d) 表皮细胞具有吸收功能;e) 异型叶。A. 沉水植物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植物体全在水下。 根退化,表皮细胞有直接吸收的作用,叶绿体大,无性繁殖发达。B. 浮水植

8、物叶片漂浮在水面,气孔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 可分为漂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两大类。C. 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2) 陆生植物A. 湿生植物 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 一般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林下,或日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环境中。B. 中生植物适合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种类最多。C. 旱生植物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a.少浆液植物:叶面积缩小,根系发达,表皮细胞厚,角质层发达,叶表面密布绒毛栅栏组织多层,气孔大都下陷,如骆驼刺、刺叶石竹等。b.多浆液植物:贮水组织发达。如北美的仙人掌树高可达15-

9、20米,可贮水 2 吨以上;西非的猴面包树可贮水 4 吨之多。另外,这类植物的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很小,可减少水分的蒸腾。2) 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水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A. 海洋动物的渗透压调节a.动物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与海水总渗透浓度大致相等。如海胆、贻贝等;或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略高于海水。如海月水母、枪乌贼等。b.动物的血液和体液大大低于海水的渗透浓度。如鲱、鲑等。 因此保持水分平衡的有效方法是大量饮水。 细胞膜上具有Na+泵和K+泵。B. 淡水动物的渗透压调节生活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低盐环境,渗透浓度由于潮水等原因波动很大。变渗动物:体液浓度可随环境渗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恒渗动物:体

10、液浓度不随环境渗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2)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A.皮肤的含水量低,可减缓水分穿过皮肤;B.昆虫可用气管系统调节水分平衡,空气干燥时气门关闭;C.节肢动物利用几丁质的壳防止水分蒸发;D.鸟类、哺乳类以回收冷凝水来减少呼吸失水;E.具有良好的重新吸收水分的肾脏来减少排泄失水;F.以排出含氮废物(尿素、尿酸)的形式减少排泄失水;G.靠体温的大幅度变动来维持体温并散热,减少蒸发水。盐土对植物的影响:a) 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b) 伤害植物组织。c) 引起细胞中毒。d) 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e) 妨碍气孔关闭,导致植物干旱枯萎。碱土对植物的影响:a) 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的根系。b)

11、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破坏,影响植物生长发育。c) 盐碱土植物:能在含盐量高的盐土或碱土里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境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的植物。根据分布的地区分类A.旱生盐土植物:分布在内陆。如盐角草、盐爪爪、海韭菜、鸦葱、獐茅、海枣等。B.湿生盐土植物: 分布在海滨。如碱蓬、厚藤、大米草、红树植物等。根据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征分类(1)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积聚在体内而植物体不会受到伤害。这类植物可忍受6%甚至更高浓度的 NaCl。如:盐角草、碱蓬、梭梭柴、黑果枸杞等。(2)泌盐性植物(耐盐植物)植物体吸收的盐分可通过盐腺排出体外。如:柽柳、大米草、红

12、树植物、补血草等。(3)不透盐性植物(抗盐植物)植物的根细胞透性小,几乎不吸收土壤中的盐类。如:碱菀、獐茅、田菁、碱地风毛菊等。1) 沙生植物沙漠: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以沙粒为基质的自然地带。生境特点:风大沙多、干燥少雨、光照强烈、冷热剧变。植物适应特征:茎干长不定根和不定芽;根系生长迅速;具有根套;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等。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一、生物种的概念1.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生物类群。同种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二

13、、种群的概念1. 种群: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据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2. 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A. 数量特征:即密度变化;B. 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C.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A.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B.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也是按比例的。每增加一个个体,就产生1/K的抑制作用,也即利用了1/K的“空间”,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种群连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只有(1-N/K)的空

14、间。曲线是“S”型,而不是“J”型。公式 :dN/dt=rN(1-N/K)(K为环境最大容纳量;1-N/K为环境阻力) Nt=K/(1+ea-rt)(a=r/K)“S”型曲线的特点: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曲线上升是平滑的。意义:A.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B.是渔捞、林业、农业等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C.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的重要概念。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1. 种群增长2. 季节消长3. 不规则波动4. 周期性波动5. 种群爆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6. 种群平衡7.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8. 生态入侵(名词解释):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

15、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空间格局可分为3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填空题)。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1.生长曲线呈“S”形。 生长过程经过3个时期:停滞期、指数期和静止期。第二节 繁殖成效繁殖成效:生物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特点:A.是衡量个体在生产子代方面对未来世代生存与发展的贡献。B.是物种固有的遗传特性,但在变化的环境中也具有一定的生态可塑性。二、亲本投资亲本投资:指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理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A.具有抚育习性的生物;B.不具有抚育习性的生物。第四节 繁殖策略一、r选择和k选择1. MacArthur和Wilson(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