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135231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甘肃省陇西县城关第二小学 杨 敏关键词:情境 情感 审美意识 审美品格 内容摘要:小学生如果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审美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对中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小学品德课堂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小学生抽象感弱、逻辑分析能力差,运用说理式的教学策略效果比较差,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他们好奇心强、好动以及对色彩敏感的特点进行情境教学,则可以较容易地收到较好的效果。一、巧设情境,唤醒审美意识 在品德课堂中要提高

2、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必须唤醒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生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审美的意识较弱,必须得到教师的引导才能意识到生活的美。在情境教学中唤醒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要设置好情境,鲁迅曾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也就是说要通过声音和视觉来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并将思想内禽浸润其中。具体来说,音乐悦耳,可以渲染情境;图画悦目,可以再现情境;故事扣动心弦,都是创设情境的好材料。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优秀情景材料的良好运用,对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考等有着很明显的效果。情境的设置,要尽量让学生能够多参与。这样才会有切身之感。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来得真不容易”时,教

3、师在让学生了解了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了种植庄稼需要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后,可以立刻发动小学生们到校园的种植园里进行十分钟的劳动,小学生们可以分工进行浇水、拔草、松土、人人参与劳动,人人体悟劳动的艰辛。 二、悬染情感,增强领悟能力在唤醒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前提下,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定深度的教学情境,以增强小学生对审美的领悟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小学品德课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去领悟,在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中,自己去领悟去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教师要努力尝试有感染力、有说服力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可

4、以增强学生的领悟力。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几个。场景一:山间绿树葱茏,明净的小溪缓缓流淌,不时有飞鸟从树荫下掠过。场景二:宁静的小村前,清澈的河水在奔流,牛羊在河边悠闲地吃草,突然出现一个人向河里倒了一桶黑糊糊的东西,黑色在河流中不断弥漫,面积越来越大,清澈的河水变得越来越浑浊。场景三:车间里,工人穿着白色的整洁制服在忙碌,一瓶瓶透明、纯净的矿泉水从流水线上奔涌而来。看完了这些以后,老师再让小学生们品尝各种各样的水,有苦涩的水(加入苏打)、咸水(加入食盐)、甘甜的水(矿泉水)、果汁等。然后,老师问学生喝这些水的感受。最后,老师再问那几个场景,哪一个是丑的,哪一个

5、是美的。由于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水有了切身的感受,所以很容易就判断出有关水的美与丑:创造甘甜、清澈的水的人和行为就是美的,把水弄得苦涩、浑浊的行为就是丑的。 三、落实行动,塑造审美品格 审美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审美行动上。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下课以后就糟蹋浪费课间餐,这样的审美能力是没有意义的。“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这个课堂追求的是小学生真真切切的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行为的落实。由审美判断到审美行动,需要多个环节的密切衔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导只是一个环节,教学本身需要做到审美化。一个没有美感的课堂,很难培养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以美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

6、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追求自由、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都是教学的审美品格。在一般的审美形态上,教师要通过音乐、图画等,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在高级的审美形态上,教师要表现出包容、宽容,给小学生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内的审美教育再完美,也会有缺陷。老师要在学校的支持下,拿出一定的时间带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小学生对“美”,有更真切的感悟。 四、抓好细节,提升审美素养 1、 挖掘课本美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我们的品德课本中,选材都是些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思想、丰富的爱憎分明的案例。教师在讲析这些案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抓住

7、关键点,指导学生细细品味,引导他们从中探寻美与欣赏美,开启学生美的心灵之窗。通过对教材中所含的美的因素的挖掘,使学生伴着美的鉴赏,从感知到领悟,再到运用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巧设美的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品德课堂教学的结构艺术,是指将教材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组合起来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过程的需要来安排课堂的教学进程,突破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呆板的程式化的教学框子,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当然,在我们考虑课堂教学结构时,要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注意各部分的内在关系,如果脱离一堂课的完整的意境,也就体味不到它的内在美。如在教“身边的美与丑”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好

8、人的善举的同时,又要教育学生去做无私奉献的人,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应用美的能力。3、创设美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品德课中创造美的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提高学生情绪,活跃思维,展开想象,强化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创设情境有多种方法:A、巧设导读。教师导入新课,可以由激发情感导入,由渲染气氛导入,运用名诗名句导入,展开作品优美意境导入等等。B、营造美的氛围。如讲课时,先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欣赏雄壮的旋律,再播放音乐伴奏,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优美的意境。C、设计美观的板书。好的板书设计,不但要求外观相对完整,更要求能体现作品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节课的重难点,更深刻地体会所学内容,从而提高认识,培养情操,增强审美能力。 通过在小学品德课中设置好情境,可以让小学生在别开生面的课堂中愉快地领悟什么是美和丑,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但是课堂教导只是一个方面,要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转化为审美行动,需要全方位熏陶,包括教学本身也要做到审美化,让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美”,进而让小学生在正确选择的基础上落实到行动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如果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审美习惯。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