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共10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130528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共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共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共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共1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共1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共1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共10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美丽的绝响论纳兰性德的词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但若论才情卓异,令词成就斐然,独成一家,却要数这位满族贵公子。纳兰词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语出天然,感情率真,时人无从追随。纳兰性德因为尊贵的出身、短命的一生(仅活了三十一岁)和“天分绝高”(况周颐蕙风词话)的才情引人瞩目,正是他,为小令词在清代词坛上弹奏了美丽的绝响。词在宋代获得成熟发展后,经历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尽管清词的中兴与唐末宋初宋词的兴起有着一些相似的背景,但这一文学样式在清代仍然展现了不同的特点与风貌,象小令词

2、这种体式,经过纳兰性德的五彩笔,将比兴的手法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写景状物更趋细腻,语言风格更显活泼。词历经清代已渐趋式微,纳兰时期的清词可以说是词发展史上绽放的一次最后的璀璨。情真,情深,令人回肠初识纳兰,不在历代词选里,在一本武侠里(梁羽生的作品七剑下天山),叙述一位闯入禁宫的江湖侠女结识了当时的相国公子纳兰容若(性德字),与之心灵相通,诗词唱和,但苦于地位悬殊,最后侠女挥了慧剑,远走江湖。故事情节算不得离奇,但嵌于故事当中的几首纳兰小词却让我,甚至不懂词之真义,却能为这些文字构造的某种意境所吸引,这是中国文字的特质,而这几首纳兰词也契合了当时“强赋新词”的少年情怀,因而,象“瞬息浮生,薄命

3、如斯,低徊怎忘。”(沁园春)、“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摊破浣溪沙这些词句竟能记诵。纳兰出身贵胄,是康熙朝相国明珠之长子,其生活经历很平静,除了前妻亡故和几次出使边陲,无多周折。但他是一个天生敏锐而善感之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此种情形就象是窗外花落,有人茫然无所觉,有人伤春悲秋,而有人则宛如感到此花坠入心波,荡起涟漪,其层次粗微因人而异。优厚的物质生活不但无法让纳兰满足,反而感觉到难言的压抑:“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金缕曲.赠梁汾),尤其是相爱笃好的发妻在花季亡故,更让他体验了生之无奈,非权势钱财所能左右。表现在词作里,他天然去雕饰的语言传达出真实而深切的人生感受,如蝶恋花

4、之“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句,读来字字感人,比唐末韦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思帝乡)和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梦江南)那种以女子口吻或旁观者口吻道出的更为直接真挚。词是从“诗余”向“诗亡词乃盛”(纳兰性德填词诗),词对诗起到弥补作用发展过渡的,小令这一体式沿使了从唐末到清初约计八百多年的时间,起初盛行的是比兴手法,到了纳兰手上,他仍是主张比兴,“雅颂多赋,国风多比兴,楚词従国风而出,纯是比兴,赋义绝少。唐人诗宗风骚,多比兴。宋诗比兴已少,明人诗皆赋也,便觉版腐少味。”。那么,道具不变,以什么出新?须知创新是写作的灵魂。读纳兰词,我们感

5、受到情真,情深,“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如梦令),堪称天然壮丽,“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摊破浣溪沙),对于“情”的一种特殊感受。刀还是那把刀,剑还是那柄剑,舞者开合自如、行云挥洒的是因为身上具备真功夫一个“情”字!王国维说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信乎!细致,细腻,清新隽永在表现手段上,词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经由粗糙向细微转型。追溯到唐五代的敦煌曲子词,那些无名氏的作品受民歌影响很深,直率,明白如话,后经大批文人参与创作实践,词由“俗”走向“雅”,也由“粗糙”走向“细腻”。现试作比较:

6、南唐张泌的胡蝶儿:胡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说的一位闺中少女画双双对对的蝴蝶,一边落泪,把蝴蝶画坏了,虽然没有明写,但含意可窥。这是典型的闺怨题材。再读宋初周邦彦的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干,但问取、亭前柳。也是闺怨,后者写了少女长皱着春山眉,继而落泪,由落花推及人瘦,墙上玉箫闲置是因为知音少,天天倚窗呆想,只有一株杨柳可知其心事。意象层次之繁复对映内心情绪之变化微妙细致,前后者粗细可见。纳兰性德正是写细腻词之高手。“清丽哀婉”是论者对他小令词的评语

7、,意谓语言清新,感情曲婉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写景状物不细腻,是产生不了独特感受的。现举一首采桑子的上阙: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前半句也罢了,后半句“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真可谓眼光锐利,捕捉瞬间景物情状似在无意间,却使词句于此灿然生色。“蹴”意为踩或踏,以风为秋千之绳,荡上柳条,其实这只是一种视角的错觉,当时的情形实际是,风吹来丝丝凉意,忽见一只燕子飞上了柳枝,但词人换了一种角度来捕捉了瞬间的错觉,可说是一个美丽的错觉,这样不但表现了燕来之迅捷与轻盈,还产生了无限的诗意。我将之改为现代诗来阐释是因为作为现代诗之灵魂意象是很注重这种错觉产生的诗意的。一切景语都

8、是情语。写景状物入细至微的例子在纳兰词中俯拾皆是,“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菩萨蛮),云吹散了雨,絮黏住了蝶翅,相对而写,充满动感;“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采桑子),月移银墙,花香极浓,分辨不清究是哪一瓣最香,愁闷无聊赖之余与不相干的事物较真;“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浣溪沙),西风凉,黄叶萧,无一言及惆怅,却极尽惆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才学,才气,风致别具纳兰性德主张作词须有才学,对泥古、临摹仿效深恶痛绝,在创作态度上“欲辟新机,意见孤行,排众独出。”。观纳兰之谓“才学”实含才学与才气两义,才学可以通过努力求得,纳兰天资聪慧,家学渊

9、源,通晓诸子百家,于“学”一字可谓高出一筹,但作为文学创作臻于一流之境所必需之“才气”,则非人人有之,更非努力所能求也。在这里,我所理解的才气,更接近于曹丕典论.论文之所谓“气”:“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又有王国维之谓李后主“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人间词话),以说李煜词的成就在温(庭筠)韦(庄)之上,此处所言之“神”,与才气亦近。勤勤勉勉,苦读诗书积累了才学,也可为文创作,与人一较长短,譬如北宋黄庭坚主张写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教人苦读古人书,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固为

10、一法也,但如果没有一些神来之笔和诗外功夫,终难飞升。诗有“诗眼”,词也有“词眼”,纵观纳兰词作,每首词之词眼所在,正是神来之笔,也是整首词最出彩的地方。“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采桑子),其中“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是起兴,是词眼,引发下句“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转接自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其中“风一更,雪一更”句是词眼,由上句“山一程,水一程”延发,意境更为幽深。纳兰还是语言大师,将中国文字的音乐

11、美把握得游刃有余,“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清平乐)之“日日风风雨雨”句,“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之“盈盈”与“更更”两对叠词,读来如有铃音低语在耳。所有这些,皆因有才气纵横其间,驱使那枝神来之笔,将之运用得举重若轻。 由此念及苏东坡唱和章质夫而填写水龙吟杨花词一事,时人皆赞誉苏词比原唱更出色,因为有章词在先,须依照他的韵而填词,更受限制,实属难得。后人评之谓“戴着脚镣跳舞”,但不减婀娜,个中原因是苏东坡有才。又由此推及前文所言,刀

12、剑道具依旧,脚镣依旧,何以舞?答曰:以情,以才。纳兰性德才情兼具,故尔舞出这曲绝响的铿锵。为文作诗者应戒过度关注文体形式之标新立异,语言模式之所谓推陈出新,该坐下来在才与情上多下点功夫,因为,能真正打动读者心灵的,还是这两样东西。纳兰性德:一片冷香唯有梦“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初读纳兰的词,便是这首梦江南,读毕,只是一阵的心痛,这样的男子,怕只是不属于这个世间的,那么透明,如同水晶一般,让人心生爱慕。这样的男子,在世间太委屈,又发出了太夺目的光彩,以致于那么早就只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背影,还有那缠绵清婉的词,永远的离去了。纳兰似乎应该是快乐的,然而,他的

13、心似乎总是一片清冷,不到三十岁竟“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不属于男子的凄婉,然而,这种凄婉在纳兰的身上似乎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颤,而不是矫情与厌恶。原来,世间还有这么痴情的男子。原以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已经是一个情种了,然而,他只是属于,属于一场梦幻。一旦真的遇见这样的痴情,竟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了。我在这样的月色里,想着纳兰那样的男子,那样的词。记得他的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最喜欢这句“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万千愁绪似乎都已经包容在这一句中。也许,睡去,还可入梦,孤独也可在梦中找到寄托;也许,睡去,

14、人生的种种“初见”的美好的一瞬会在梦中出现;也许,睡去,种种伤痛才会稍减。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然而,还是想要追寻一些什么东西。虽然知道这一切只是梦,纳兰充满伤痛,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梦境之中。也许,一片冷香惟有梦吧。纳兰容若和他的词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纳兰容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

15、因寒疾而殁。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而纳兰容若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

16、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