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10286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截蜡烛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半截蜡烛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半截蜡烛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半截蜡烛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半截蜡烛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截蜡烛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截蜡烛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截蜡烛教案一、 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单元中描写战争题材中的一篇。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志斗勇,巧妙周旋,最后终于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作者对场面的把握,以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都相当细腻,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学生

2、经过初读课文基本都能概括出主要内容。由于战争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对战争中那种你死我活的残酷和情报工作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性了解得非常少。特别是二战时期,法西斯分子使全世界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孩子们难以体会到伯诺德夫人一家面对德军为保卫情报的紧张的心情。在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二次世界大战,通过一些短片的播放,了解法西斯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本节课重点教给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以及环境的描写去了解人物,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朗读是理解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的情感反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因此,让学生通过富有感情和而具有独特个性的朗读,产生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受,走进人物

3、的内心世界,体悟人物的勇敢机智和爱国精神。四、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中有所感悟,受到教育。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特色,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力求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使目标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4、,感悟人物的精神。教学难点:教具准备:一、复习导入,设置悬念1、听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师说意思,生根据意思写词语。师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识字能力,但识字的细节部分仍然需作提醒、点拨和比较,以减少错别字)2、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教师评价:“绝妙”放在不同的位置,强调的内容不同。(这样

5、的设计既是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顺序,所强调的内容不同)3、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情报重要性的渲染,蜡烛已被敌人点燃这一悬念的设置,制造了紧张的氛围,为本节课奠定了基

6、调,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二、整体感知,了解情节,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1、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生本互动,研析人物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1、自学课文,要求:(1)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他们母子三人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机智镇定)谁的印象最深刻?2、组织学生交流对伯诺德夫人的印象。

7、(1)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2)朗读人物语言: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学生各自试读)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

8、礼貌的样子。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学生的感情朗读是源于对教材的理解,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这样的朗读才能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这就是个性化的朗读。)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3)揣摩人物的动作:从她的动作中你有什么感受?动作:(急忙)取、(轻轻)吹。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重点提示:

9、为什么要轻轻吹?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出示句子:“一场危机就这样过去了。”这句话和书上的原话有什么不同。(似乎说明危险只是暂时过去,暗示着下面还有更大的危险。)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抓住重点词语“似乎”,感悟情节的紧张和扣人心弦,用比较的方法更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4)小结学习方法。(找出有关句子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感情朗读人物)2、让我们来感受杰克的聪明和镇静。出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

10、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器烛台朝门口走区,屋子顿时暗了许多。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临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等待着。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动作:慢慢站、端、走去、从容、生火、坐、待等词语读句子。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预设1: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成功。我该怎么办,总不能坐着等有了!预设2:可恶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去了!怎么办?跟他们吵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急的

11、关头越要镇定,不能慌。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过渡: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师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预设1: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预设2: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预设3: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预设4: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

12、时的险情吗?(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 万分危急)指导朗读:火焰吞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呢?3、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机智镇定出示: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品析时提示:品析时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

13、巧妙地化解了危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4、综合品析伯诺德一家三口。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能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吗?预设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预设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预设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

14、烛。: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预设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面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来品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这里让孩子们对伯诺德夫人一家有一

15、个综合的看法,每一个人的努力,是取得胜利的保障。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要让学生具有综合看待事物的能力。二、 小组合作 讨论写法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让你们做个导演,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小组讨论,等会儿小组选派代表来交流。预设1:是那半截正在燃烧着的蜡烛,它还在风中轻轻摇曳。因为这半截蜡烛不仅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贯穿了整个故事,也牵动着大家的心。(师:所以文章以它作题,因为用“半截蜡烛” 作题目一下子就把焦点展示给了读者,很吸引人。)预设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预设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方法和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运用了细节,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突出突出当时的危险的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镇定勇敢和机智)课文中除了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还用了什么表现人物的?(正面描写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