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091631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与外交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比 政府作用不同。中国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很容易地集中注意力于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上。印度则首先必须致力于维持全国的团结。印度的建设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子,而中国却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这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一直都有着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而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建立了联邦制,有着不同语言和宗教的各个群体。印度的政治体系是基于一致和分歧的民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民主政治的质量不算太高,很难产生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此外,印度一直受到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困扰,还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

2、存在长期而相当危险的争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享程脱颖而出: 43 国内储蓄率; 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飙升的外国直接投资; 大量勤劳、工资低廉、供应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服务业给印度带来的增长动力同样令人瞩目:服务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06上升至2003年的508 ,占该国GDP累计增长的62 。选择以服务业为发展导向,印度绕过了限制它们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储蓄率低、基建和外国直接投资少等制约因素,反而让印度尽展所长高学历劳动力、信息科技专长和流利的英语能力。印度特色发展战略使信息科技推动的服务行业得以复兴,软件、商业加工外包、多媒体、网络管理和系统得以整合,有效地填补了印度在工业

3、化进程上因长期滞后而出现的缺口。发展战略重点的差异同时也造成两国经济的相应弱点。中国经济的弱点是服务业,中国GDP的服务业比重由1990年的313 ,仅仅上升至2003年的331 。期间,中国服务业经济的扩张在总体GDP累计增长中只占33 ,是服务业对印度增长所作贡献比重的约12。印度经济的弱点是制造业,1990至2003年,印度GDP的工业比重,基本上停滞在272 的水平。工业在过去l3年的GDP累计增长中只占27 ,这恰恰是中国的一半。这些强项与弱点可以成为今后中印经济技术合作的客观基础。3对待外资的态度不同。印度主要依靠内资拉动经济,而中国经济发展中外资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战

4、略上,印度没有采纳依靠外国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吸引的国际资本(2003年为4O亿美元)只有中国吸引国际资本(2003年为535亿美元)的113。与国内投资相比,印度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从属地位。印度吸引外资少的重要原因是几十年来一直拒绝侨民资本,没有发挥印侨的作用。直到现在,印侨的投资不到印度外资总额的10 。现在印度开始欢迎印侨的投资,2005年初印度政府召开了海外侨民大会,邀请了一些著名印侨,这足以证明了其对侨民态度的积极变化。反观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形成对外资的“路径依赖”。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带来金钱,还有技术、管理和国际网络方面的好处

5、,当然外资也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有5500万富裕的海外华人。4发展私营经济的力度不同。中国虽然经济实现了起飞,但很少有能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的世界级私营企业。在中国,大部分的私人服务领域发展缓慢,特别是在零售、分销和专业服务行业,比如会计、医疗、顾问和法律等行业,只有电信和航空事业等少数的例外。而印度对私营经济十分重视,其主要表现在:印度私营企业比中国强大。印度有一批能与欧美大公司竞争、从事尖端知识型产业的企业,如软件方面的信息系统公司和维普罗公司,制药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兰巴克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等。2003年度(Forbes200

6、)中,印度企业有13家,中国大陆仅4家。 印度企业经营水平较高。2003年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亚洲证券公司对25个新兴市场的调查指出,印度企业管理水平列第6位,中国为19位。远东经济评论)2oo4年初对亚洲2500多位经理的调查显示,中国只有2家国有公司的企业家才能达到印度前1O位的水平。印度资本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较高,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的法制还不健全,阻碍其与国有企业竞争,外商却因此得利。中国企业57 的资金来自自身积累,印度企业为27 。中国股票市场的总资本超过4000亿美元,但扣除不可交易的国有股,实际可交易的只有1500亿美元左右。中国80 的企业存在筹资困难,

7、而印度只有52 。中国与印度政治与外交政策的对比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

8、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印度现行外交政策的背后是印度世界观的重要转变。其中有一些并没有经过印度政治领导人自觉或明确地阐述。有些变化已经不可逆转了。第一是从全民一致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转向建设“现代资本主义”。植根于民族运动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主导了印度的政治宣传,1976年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建

9、设成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但1991年见证了社会主义真正象征的苏联的垮台,印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大厦开始崩溃。目前适应全球化的新挑战成为国家的首要目标。1991年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在外交政策前沿提供了丰富的新选择。第二个转变无疑是在外交政策的制订过程中从过去强调政治转为注重经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印度开始认识到,它在经济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洲国家。脱去社会主义的破旧夹衣并面临与其它新兴市场的竞争压力,当前的印度外交进入了未知的水域。过去,寻求外国援助简直就是印度外交的符号,以便满足政府的外部融资要求和发展需要。印度现在寻求外国直接投资和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迟缓但成功的经济改

10、革释放出国家的潜力,催生快速的经济发展并为全面改变与大国、地区对手巴基斯坦和中国及邻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印度外交政策的第三个转变是从充当“第三世界”领导者到自认可以崛起为一个大国。印度独立后的自豪感从未得到落实,直到印度经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迅速增长。在独立后的头几十年中,印度都是从第三世界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角度审视国际和地区安全问题。但在九十年代却吞下了痛苦的教训。印度自认为首的第三世界贸易联盟根本不存在。在七十年代激进的时代过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采取实用主义的经济政策并努力融入国际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功,把南亚甩在后面。关于第三世界的口号仍然流行,但印度对外关系的定位越来越以印度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从中国的例子得出的越来越深切的感受是:如果印度保持高增长率,就有望在世界强国之中赢得一席之地。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