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029726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答题技巧1.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 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 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 中收入的150 个实词和6 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2. 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 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 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3. 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 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

2、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 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4. 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 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 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 格特征的归纳提炼。2 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 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

3、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 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 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 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 题干所问问题。3 人物分析题型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

4、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 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 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 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 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 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4 文言文翻译题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 做好换、留、删、补、调。

5、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 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 子,前后通顺。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 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 句话完整通顺。 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

6、假或者活用。文言文 120 个实词小故事(一)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2. 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 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 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 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4. 倍苏武

7、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 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5. 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 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 (推究)其当日心境。6. 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 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7. 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 (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

8、)其友,勿劝。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 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9. 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 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10. 朝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 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二)11. 曾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 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

9、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 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 有竟日。”12. 乘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虽善 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 乘(顺应)化以归尽。13. 诚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 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14. 除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 其东屋之除台阶)尘,

10、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 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15. 辞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 之汨罗。16. 从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 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 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17. 殆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

11、大概) 有神助,后重修之。18. 当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 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之际 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 君望!”19. 道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 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 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20. 得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

12、后读之, 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三)21度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 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 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 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22、非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 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23复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 (重叠,繁复)荡漾,成名

13、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 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 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 往。24负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 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 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 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25盖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

14、(超 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26故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 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 委,刘邦颜色少解。27顾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 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 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 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28、固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

15、以敌将屡有建树,有 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有胜 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29归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回来),使 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30、国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 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四)31过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 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 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32、何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吾何(怎么)能及 徐公也。”邹忌上朝,齐王问曰:“卿上朝何(什么)事?忌具答,且谓齐王蔽深。齐王闻 之,叹道:“何(为什么)者?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也!33、恨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此 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34、胡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 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