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竞争的困境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02368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竞争的困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方竞争的困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方竞争的困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方竞争的困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方竞争的困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竞争的困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竞争的困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许成钢:地方竞争的困境本文来源于财新中国改革 2011年第期 出版日期01年09月01日不能用地区竞争的机制解决GDP以外的目标,如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问题.出路是宪政和法治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解决之道虽有大致共识,但具体的方案设计却不多见,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官员和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本质和成因缺乏深刻认识。 许成钢教授长期关注这一问题。他广泛阅读中外文献,深入思考,对中国经济成长机制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新颖的阐释。他认为中国的体制与世界各国均不相同,他独出机杼地概括为“向地方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或简称为“分权式威权制”。这一体制既帮助中国

2、实现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存在很多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是体制改革,别无出路。中国还差得很远财新中国改革:20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论”甚嚣尘上。从历史的、国际比较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增长? 许成钢:近3年中国经历了非常快的经济增长,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战后历史,甚至最近八九十年看,这个成就都非常了不起。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从对全球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看,中国近0年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似乎可与美国1世纪末的状态相比.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时的美国,凭借其体制的优越性,凭借其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领导地位,不仅在G总值上而且在人均水平上都超过了当

3、时世界首强大英帝国。相比之下,今天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只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或六分之一(按照购买力计算).在全世界名列第4位(MF,11),还不及泰国。收入水平才刚进入低等中收入国家行列,技术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能否有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仍然面对巨大的挑战,前景很不确定. 很多人把GDP总值超过人口不到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即人均达到日本的十分之一,当成骄傲的资本,是由于中国曾经败落得太过悲惨。如果把历史时间拉长一点,根据最近十几年国际经济史学界核算的世界各国的历史数据(例如Maddis,00)就会清楚地看到,即使只看DP总值,最近3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也只是中等水平

4、的历史地位的恢复,而且只恢复到中国历史上衰落时期的水平。中国010年GP为世界第二,大体上是美国的五分之二.如果我们只看GDP总值的国际历史排行,中国在210年实际上只是恢复了她在1913年的国际地位。在191年,美国的G是全世界第一,中国是第二,而且中国的GDP总值大体上也是美国的五分之二.但是,93年是中国政治经济加速衰败的一年,即将出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的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袁,军阀混战开始。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国际间有很多预言,说中国很快就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甚至要成为世界最大的超级大国了,等等.根据其中乐观的估计,202年或更早,中国的G

5、DP总值可能会变成世界第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即使这些乐观预言得以实现,中国在GP总值方面也不过大体上恢复到了其180年时的国际相对水平。而1880年是大清王朝在太平天国内乱后经济一蹶不振,秩序勉强恢复的年代。 应该指出,即使只看GD总值的国际排名,中国在几十年后也难以恢复其150年时的国际地位。当时,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的GDP比当时位居世界第二、三、四位的英、德、美三国总和还大,当然,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财新中国改革:众所周知,衡量一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人均DP比DP总值更科学、更重要,那么,在人均GDP方面,如何认识中国目前的水平在世界上、在历史中的地位? 许成钢:确实,人均

6、GDP是比D总值更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全世界都是农业经济。根据经济史文献,此前100多年里,世界各国人均GDP既无明显增长,也无巨大差异.各国GD总值的差异取决于人口。产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了这一状况。产业革命起源于英美两国,从18世纪起,人均GDP开始以每年1%2%的水平长年稳定增长,积累到1850年,已经扩大成三倍。当时,中国人口为美、英、德三国人口总数的五倍,仰仗这一点,中国仍然保持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地位,但中国的人均P则落到英美等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在持续下降。在两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市场经济的人均GDP持续提高。以美国为例,其人均GP从10年的800

7、美元增长到950年的9560美元。但是,体制问题和战乱导致中国的人均GDP在10年里不仅不增,反而逆世界发展的趋势而下降,从80年的60美元降到195年的439美元,不到美国水平的二十分之一,沦落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比印度甚至尼泊尔还贫穷。以上从历史和对比的角度对国际数据的反思,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中国还差得很远,既是警钟,也是好事。这不仅告诉我们,中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同时也告诉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体制,依赖技术进步。 历史数据的对比表明,把日本的20世纪0年代末以来的问题与今天中国的问题相提并论,纯属无稽之谈。当时,日本的名义人均GDP超过了美国,而中国今天的人均GD还只是美国的十一

8、分之一!日本过去20年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经济体面对的问题。中国则是一个穷国起飞不久面对的发展问题。两国因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而面对性质不同的问题。虽然今天的中国比150年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日本的20世纪8年代末相提并论是无知和误导。能走多远取决于体制财新中国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比如投资、消费、出口不平衡,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国进民退”等问题依旧突出,甚至还在加剧,这些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许成钢:关于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有大量讨论,很多结构的问题已经得到认同。但是,对结构问题背后的原因认识还很不够。我想强调,所有重要的结构问题都产生于同一个体制。如果不解决体制问题

9、,结构问题就解决不了。中国的历史表明,体制问题是落后的根源,而贫穷落后本身并不能保证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持续性取决于中国的体制改革.最近有两位学者的研究很好地从宏观角度概括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据其估算,由于资本和其他资源的错误配置,中国的生产率比美国低约50。就是说,不需要增加投资,只要解决结构性问题,改善资源的配置,中国的经济就能增长很多。这证明结构问题浪费了中国大量的资源。如果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很难持续。中国主要结构性问题有哪些呢?第一个结构性问题是以出口推动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中国出口占P的比例极高,最近这些年还在剧烈地增长。有人说中国很快就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10、,而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靠出口来推动是不可能持续的。基本的道理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不可能主要靠卖给别人东西变富强.第二是内需不足.其首要的原因是国内的消费水平极低,老百姓的消费占GDP的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空前的,而且在过去几年里持续下降,这一点与美国的发展趋势正相反。造成低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收入非常低,而且其占GDP的比例在最近几年里还在持续下降,这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史里也是空前的.其次的原因是中国总的储蓄率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而且还在持续上升。其中,政府的储蓄、企业的储蓄在快速增长,而住户的储蓄占全国总储蓄的比例在近几年里稳定下降.这当然也进一步导致内需不足。 第三个巨大的结构问题

11、是中国经济的不平等,社会经济的不正义,如土地问题.中国经济的不平等在最近20年,尤其是近十年里迅速恶化,其程度已达世界之最,早就超过了印度。不平等严重威胁了社会稳定,从而威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平等本身也是导致内需不足的一个基本原因。第四个重大的、一直被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是中国的制造业,即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和中小企业发展不够等问题。最后一个重大问题是环境问题。几乎所有这些结构性问题都已经写在了“十二五”规划里。但是,这些问题统统都是由同一个体制问题产生出来的。关于这一点,“十二五”规划并不清楚,它似乎把许多问题归结为增长速度,或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似乎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这是

1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单靠降低增长速度不仅解决不了绝大多数的结构性问题,而且,如果不改革体制,在增速下降时许多结构性问题反而会更加恶化。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分“十二五”规划中包含的结构性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经讨论,并且已经做过相当多的许愿。但是,五年过后,多数问题不但没有改进,反而变得更严重.因此,是否写入规划与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改革产生这些问题的基本体制,写在规划里也不可能被纠正。中国的经济发展能不能走远,能走多远,取决于体制改革。地方竞争流弊尽显 财新中国改革:在你眼里,当今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制,存在什么问题? 许成钢:中国的体制与世界所有国家都非常不同。我把中国的体制

13、总结为“向地方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egioall Decnalizd Authorarian,RDA),或简称为“分权式威权制,其主要特点是中央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权与在行政、经济控制权方面向地方高度放权相结合。这二者的紧密结合使得中国的体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超出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已有的理论范畴。这一体制决定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轨迹,也同时制造了我们面临的严重结构性问题。 分权式威权制是创造中国地区间竞争的基本的体制结构,是地区竞争和地区实验的制度基础。这个机制解决了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问题、信息问题.依赖解决这些核心的激励机制问题,地区竞争和地区实验使得中国的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

14、市场经济还没有很好发展的阶段,就能产生强劲的驱动力,造就30年的快速增长。分权式威权制是对中国体制的抽象概括描述,有意忽略了相对次要的因素。例如,中国至今仍然存在像铁道部这样统治全国一个行业的区别于分权式威权制的机制.这不仅是特例,而且不是解释中国高速发展特点的基本因素。假如中国的体制是像以铁道部这样的几十个中央专业部门为主的机制,中国的改革不会走上今天的道路,也不会有持续0年的高速增长。铁道部对全国铁路的高度垄断,是逆改革的大方向而行。由此产生的问题经常要比分权式威权制产生的问题更糟糕。可以说,当今所有最重大的经济结构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是从分权式威权制中产生的。分权式威权制是创造地方竞争的基本

15、的体制,地方竞争是驱动3年改革和快速增长的基本机制.重要的是,地方竞争是一个极其有力的工具,却也可以成为一个威力巨大的摧毁工具。在分权式威权制下,地方竞争做什么,取决于中央或上级规定的竞争的目标是什么。财新中国改革:地方竞争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那么,它能不能同时达到中央或上级确定的其他社会目标? 许成钢:在中国很穷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经济增长最重要,所以, DP增长速度自然成为过去30年各地的竞争目标.当中国的经济已经脱离贫困,进入低中等收入水平后,大量超出GDP范围的社会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大量GDP以外的问题列为目标. 能不能用地区竞争的机制同时解决GDP以外的目标,包括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问题?答案是不能.经济学理论可以严格证明,不存在一种能同时有效解决多个目标的激励机制问题的体制。如果一定要求地方政府同时在许多方面展开竞争,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即地方政府会把这些竞争变成逐底竞争(racto theottom)。如果收入分配公平与获取财政收入有矛盾,他们会竞相寻找增大财政收入而牺牲收入分配公平的新方法。 那么,是否能用科学的方法设计一个综合指标来包含所有重要目标,例如绿色P,作为地方竞争的指标?答案是不可能,其科学道理如下:第一,许多指标相互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第二,诸多指标里,有的是界定明晰从而容易度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