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016550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年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年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年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年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高中地理 第4章 第4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C平原地形D高原和盆地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P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Q位于南方地区;由于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影响,会出现南旱北涝和南涝北旱的现象。第2题,据图可知,我国华北平原地区旱涝最为严重。答案:1.A2.C(2014东北三省四市调研)干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气

2、象灾害。图l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图,图2是楚雄常年逐月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图。读图,完成第34题。3楚雄最严重的旱情多发生在()A夏秋季节 B春夏季节C冬春季节 D秋冬季节4导致图2中蒸发量最大季节出现在该时段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高,降水少,海拔高,地表植被差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多,风力较强C北方冷空气势力强,辐射弱,降水少,日较差大D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易漏水,径流少,地表干燥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楚雄雨季是在510月,而楚雄10月圭次年5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中蒸发最大是在34月,楚雄最严重的旱情发生在冬春季。第4题,楚雄蒸发量最大季节出现在34月。楚雄在云南,

3、纬度较低,地处高原地形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雨季。春季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这期间降水少,日照多,风力较强,蒸发量大。答案:3.C4.B(2014江苏百校4月联考)读“2013年11月11日20时至11月12日20时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图”,完成第56题。5该时段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最高的地区是()A桂东B粤西C琼东D湘南6该时段图示地区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天气可能是()A强降水天气 B大风天气C干旱少雨天气 D低温天气解析:第5题,阅读图例,根据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可知此时广西东部地区为风险最高的区域。第6题,该区域地形起伏大,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而与这些地质灾害相关的是

4、强降水天气。答案:5.A6.A读“某流域汇流示意图”,完成78题。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集水线B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分水线C流域边界与某一条等高线完全重合D流域面积的大小与周围地形有关8有关该流域洪灾形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正确的是()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洪水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洪水D植物覆盖差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解析:第7题,等高线弯曲最大处可能是山岭(分水线)也可能是山谷(集水线),流域边界与某一条等高线不一定完全重合。第8题,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慢。答案:7.D8.C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读图完成910题。9关于图中甲、乙、丙、

5、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解析: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甲位于河流上游而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不正确;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答案:D 10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A附近区域地势平坦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

6、A B C D解析:在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的背景下,河流易发生洪涝灾 害,从而使河道发生改向。答案:C下图为“某城市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A鼠害B洪涝C旱灾D寒潮1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人口外迁房屋加固组建志愿者队伍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BCD解析:第11题,在选项的四种灾害中,洪涝具有与地震相似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所以图示救灾工作程序可适用于洪涝。第12题,此题考查的是城市防灾减灾措施,房屋加固、组建志愿者队伍和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减少灾害的损失。答案:11.

7、B12.C读下图,完成1314题。13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地势低洼,曲流多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ABCD14该地最常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A深挖河道B修筑大堤C植树造林D退耕还湖解析:第13题,由图中相关信息可知图示为我国长江荆江河段,对该河段而言,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河道弯曲,地势低洼等原因。第14题,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修筑大堤。支流众多、洪峰叠加是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水的原因之一,而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也是针对中下游多洪水灾害而采取的措施。答案:13.A14.B二、综合题(共22分)15材料一: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

8、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材料二:12世纪以前,流域洪涝灾害记载较少,但随着人类历史经济活动的发展,自然地理的变化,改变了自然生态平衡,河系历经变迁,洪涝灾害不断发生。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材料三:“淮河流域示意图”。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中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_、_。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_。(2)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_的特点和南方地区_的特点。(3)结合材料

9、一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气候:_;地形:_;水系:_。(4)历史上淮河流域出现过多次洪涝灾害,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建议?_。解析:第(1)题,水系特征可从支流数量多少及其分布状况,河道弯曲程度等方面描述。第(2)题,我国降水受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因而降水变率大,南方地区受锋面雨及台风雨的影响,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第(3)题,从自然原因看,淮河地区多洪涝灾害可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进行讨论。第(4)题,河流的综合治理措施,上、中、下游有所不同。上游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修水库;中游加固大堤,修蓄洪、分洪工程,退田还湖;下游除加固大堤外

10、,还要开挖入海水道。答案:(1)黄河长江扇形网状水系结构,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2)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暴雨历时长,强度大(3)6、7月间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时间长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扇形网状水系,洪水集流迅速,出海口少,泄洪不畅(4)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人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合理即可)16读“我国洪水灾害多发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洪水形成主要是由_和_因素造成的。(2)我国洪水灾害比较集中的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

11、_平原、_平原、_平原、_盆地、_三角洲等。从空间上看,大都分布在我国的_区。(3)结合下表中的资料分析说明。省、市、自治区19331975年暴雨次数黑、吉、辽2527次晋27次豫24次湘、鄂2728次粤、桂5164次暴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_,原因是_。暴雨发生频率与洪水灾害分布一致的是_,不一致的是_,说明洪涝灾害的发生既与_有关,也与_有关。解析:洪水的形成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加大有关。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洪水;东南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暴雨发生频率高。答案:(1)自然人为(2)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四川珠江东部季风(3)粤、桂受夏季风影响大,雨季长以及台风影响黑、吉、辽、豫、湘、鄂、粤、桂晋暴雨地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