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99614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语言学史分期(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六期:第一期:先秦中国语言学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诸子著作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论述方面及训诂学的产生萌芽。首先是诸子的语言观,表现在:(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

2、而已矣。”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由于其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采纳,于是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于一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严肃。公羊传、谷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的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

3、主张。他反对过于浮华的辞藻。主张言辞足以达意,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辞达而已”。论语里还提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方面,君子要使这两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意义。修辞学的著作谈到修辞的起源,还是认为孔子起了很大作用。(2)老子著有老子,这本书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第二个“道”的一是就是称说,也就是言语表达。第一个与第三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取名。”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用今天语言上的惯用的说法就是解决语言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问题。老子以后,不少学

4、者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3)墨子,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著作墨子里面有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如“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这些话谈到了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过程。(4)荀子,名况,赵国人。正名篇的写作目的在于语言的社会实践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上大大超过了孔子的正名论。名实关系的社会约定性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这些话就说明了名称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约定俗成原则。,也就是语词成立的社会因素。当然他没有用“社会

5、”这个词,用的是“群”。在名的分类方面,荀子和墨子也不同。其次是训诂学的萌芽,表现在:(1)公羊传中写道“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这实际上是指古汉语里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现象。(2)谷梁传不止一次提到了“名从主人”的问题。推荐精选其一,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这里是说,孔子是依照“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原则将郜大鼎之名记于、春秋的,郜是春秋国名,在今山东省城武县东南十八里。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宋灭郜,并取其所铸之鼎。桓公又从宋得到这个鼎。公羊传记此事说“此取之宋,谓之郜鼎何?器从名(从本主名名之)

6、,地从主人(从后所属主人)。”对照谷梁传可见,“名从主人”是指器物之名遵从原主人所定之名。其二,鲁襄公五年(前568年),“会吴于善稻,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其注云“夷狄所号地形及物类当从中国言之,以教殊俗,故不言伊缓,而言善稻。人名当从其本俗言。”此注说得十分明白,所谓号是指地形及物类的名称,这些名称应当依从“中国”的叫法,(“中国”是当时对周王朝名义上统辖区域的称呼,又特指周直接控制的中原一带。)为的是教化夷狄。左传记此事为“会吴于善道。”古时地名无定字,依音书之,故善稻可作善道。从谷梁传及其注来看,似乎吴地将善稻叫作伊缓,并不是一地两名,而是一名两音,是“中国”音与

7、方音的不同。这说明“号从中国”包含有在地名读音上,方音要服从中国音的意思。至于“名从主人”只是作为与“号从中国”并列对举出现,其意为:人名要遵从本名。其三,鲁昭公元年(前541年)“晋苟吴帅师败狄于太原。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号从中国,名从主人。”这里大原,在今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里,公羊传亦记为大原,而左传记为大卤。可能大原、大卤为一名两写。谷梁传引“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的原则,认为夷狄名应当服从中国名。“名从主人”在这里仍是并列对举。其四,昭公五年(前537年)“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贲泉。狄人谓贲泉失台。号从中国,名从主人。”贲泉,古莒、鲁交界之地。公羊传作濆泉,左传作蚡泉,盖一名三写,而谷梁

8、传说狄人称为失台,可能是贲泉之地的别种语言名称。果如是,“号从中国,名从主人”原则又显示更进一层的意义,不仅方音要服从“中国”音,而且,若一地有两种语言的名称时,应取“中国”的称呼为正式地名。从上述摘引分析来看,谷梁传所载“名从主人”并不具有使用地名应尊重地理实体所在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习惯这层意思,甚至与地名根本无关,只是器物名、“人名当从其本俗言”的意思。在谷梁的词典里,今天所说的地名,不属“名”,而是属于“号”的范畴,疑此划分在先秦是较为明确的,汉以后才出现地名一词。“号从中国”与地名大有关系,这个原则、要求,一名多音、一地多名的,都要依从“中国”习惯,为的是“以教殊俗”,显示了儒家处理

9、地名问题上的大一统思想。与此同时,以上两部书都提到了语法分析的问题,而且还有不少解说虚词的地方。再次是综合词典的编写,表现在:尔雅一书的编写应该是战国晚期的学者缀拾前代故训而成,它是先秦时期的著作。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或作“迩”是“接近”、“走近”的意思;“雅”字从牙从隹,“牙”指前排上下齿,用于咬文嚼字;“隹”原指尖嘴鸟,在此表示“锥形”;“牙”与“隹”联合起来表示“锥形牙”,即“犬齿”。古人视犬齿为“基准牙”,故“雅”有“基准”、“标准”的意思,通“正”。“雅言”就是古代的官方语言,就是标准语、规范语。

10、“尔雅”就是“使人们的语言接近标准”之意。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推荐精选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等19篇。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

11、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第二期:秦汉中国语言学的确立期这个时期的表现是:秦帝国的“书同文”文字政策的颁布,古书注释的大量出现。(1)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著有毛诗故训传。中国研究诗经的著作,即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30卷。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

12、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所以毛诗就是诗经的毛传。毛诗故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训诂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但毛亨解诗,常以封建伦理观点歪曲诗的主旨,语多附会,不足凭信。通行版本有十三经注疏等。(2)郑玄研究以汉代学术为背景,通过严密的考证,采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等方法,从文献学、文学、哲学、文字学等多角度对毛诗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着重论述其校勘和注释成就及其所反映的主要思想。创新之处在于挖掘了笺注中所蕴涵的德

13、治、阴阳和谶纬思想,弄清了郑玄融合今古文的大体情形,对郑玄引用经典、笺序释兴等情况作了充分的论证说明,这些对致力于汉代学术、诗经学和郑玄经学研究的学者无疑具有启发作用。(3)王逸,东汉文学家。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楚辞章句是楚辞注本。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原为十六卷,王逸增入己作九思一卷,改编为十七卷。书中对楚辞各篇作了文字注解,记述了各篇的创作由来和作者经历。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注释楚辞的体例是,逐句作解,着重训诂,大多言之有据。他其实是完成了当时的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这部书中所凝结的,除了他个

14、人的勤奋努力之外,其实还有在他之前或与他同时的很多汉代学者的辛勤与智慧。刘向、贾逵、班固、马融等前辈大家的遗说,就有一些是靠楚辞章句才得以保存。王逸虽然很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并不囿于一己之见,他常常用“或曰”来引用别人的观点。王逸楚辞章句是楚辞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王逸之后,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再出现优秀的楚辞注本。(4)扬雄(公元前5318)是著名的辞赋大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名副其实的一位“通人”。他花了27年时间,记录了大量的方言口语词汇,并整理成方言一书,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扬雄方言历来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但素称难读。方言之难读,大概有三方面原因:一是

15、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字讹、脱、衍、倒等问题,需要校勘复原;二是方言多奇字僻字,需要考释;三是方言所记均为西汉口语词,有不少在古籍中难觅例证,流存于后世方言中的也不多,因此释义极难。从晋代郭璞为方言作注以后,研究方言者代不乏人,而尤以清代以来为盛。华学诚先生的新著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一版)是继钱绎方言笺疏和周祖谟方言校笺之后既能全面反映历代方言研究成果,又能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一个新校注本,赵振铎、方一新等先生称此书是校释方言的集大成之作。此书于2007年11月荣获北京大学第12届王力语言学奖金一等奖。推荐精选(5)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人,说文解字一书的作者。东汉之初,许慎在汉字研究领域竖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许慎著说文解字以前,中国没有文字学著作。收集全部流行汉字,介绍它们的造字方法,分析每个汉字的形、音、义结构这样的著作,只有一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收集了当时流行的汉字9353个,用秦汉常用的小篆书体,把它们全部摹写下来;个别字的古文、大篆与小篆书体不同,说文解字也为它们做出记录,这给我们今天研究文字源流、变化提供了绝好的材料。说文解字给汉字建立了540个部首,所以,从部首法创立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