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毕业论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987433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毕业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文题目: 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 以林译小窗幽记为例 课程名称: 文学与翻译 学生姓名: 学号: 院 系: 外 国 语 学 院 英 语 系 班 级: 英本 班 序号: 任课教师: 职称: 提交时间: 2012 年 月 日 成 绩: 从审美角度评析林语堂的翻译观 以林语堂英译小窗幽记为例 摘 要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用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经典文化传播到西方。林语堂在其论翻译中系统讲述了他的翻译观。本文以林语堂的英译小窗幽记为例着重从审美角度评析他的翻译观,包括“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他的通俗抒情哲

2、学等翻译美学思想。关键字 :林语堂;审美欣赏;小窗幽记;翻译引言林语堂一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其翻译观体现于他的论翻译中。除了确立翻译标准和作品选择的体裁,他提炼中西方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通俗抒情哲学和“性灵,闲适,幽默”的翻译审美观。本文以林语堂的英译作品小窗幽记为例,从审美欣赏角度具体评析他的翻译观。一林语堂的翻译观笔者认为,林语堂的翻译观可概括为两部分。其一是包括翻译标准,通俗抒情哲学等在内的审美观,这也是他翻译观的核心部分。其二是对作品体裁和翻译即创作的探讨。(一)翻译标准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成昭伟,2010:13)的翻译标准。在“忠实”问题上

3、,林语堂反对“字字对译”,也反对“胡译”,提倡“忠实须求传神”。所谓忠实是指“原文之神气与言外之意”。(林语堂,1995:319-320)译者不仅要达意,还要传情,并在翻译时引起读者身临其境的审美冲动。(陆洋,2005:19-20)但是,林语堂又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绝不可能将这些同时译出,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林语堂,1995:319-320)在“通顺”问题上,林语堂提出句译,即翻译必须以句为本位,而不是逐字翻译。译者必须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应“忠实”于译语文化的阅读习惯,应以译语的“行文心理”为

4、标准。(陆洋,2005:19-20)“美”译是林语堂翻译观的内核。他认为艺术之“美”在于“风格与内容并重”。“美”是在“忠实”和“通顺”的基础上,尽力趋至“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和“体美”的佳境。林语堂的翻译标准实质上就是“美”的标准。(陆洋,2005:19-20)只有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即“传神”求“美”。(二) 通俗抒情哲学“性灵说”是林语堂通俗抒情哲学的核心与本质。所谓“性灵”,是作品展现的自然个性风格,即表现真我,以自我为中心。林语堂将“性灵”视为艺术的根本,认为创作主体要向读者显露自己的真面目,袒露心胸,流露真实情感。笔者认为,林语堂的译文

5、重意轻法,充满个性,不为格式和章法所拘束,也是由“性灵说”引发。林语堂的文学体系是以闲适为格调的,注重内容上的闲情雅趣和形式上的闲谈文体。他用娓娓道来的方式与读者情感互动,文风上崇尚自然清新,选材上小到品茶烧饭,大致儒道美学,贴近生活,注重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杨柳,2004:43)笔者认为,闲适格调表达了林语堂淡然平和的心态,对超然古朴之风的向往。林语堂的通俗抒情哲学就是他提炼中国袁中郎的“性灵”内核和西方表现主义形成的独树一帜的美学观。林语堂坚持“一切的表现都是艺术”,艺术即抒情即表现。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表现个性。笔者认为,林语堂的通俗抒情美学就是独特的性灵说与闲适格调和幽默的结

6、合,强调主观个性,真实情感,自由不拘。二林语堂的翻译观在其英译小窗幽记中的体现 小窗幽记作者为明人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糜公,是晚明山人墨客的领袖人物,他工诗善文,尤长小品清言,盛名于天下。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是一部纂辑式的清言小品集,(陈眉公,2008:5-6)字字珠玑,充满浓郁的佛道庄禅色彩和灵性四射的意趣,渲染出作者高远而超脱的生命观。(张婷,2007,59)林语堂由“性灵”引发,在选材上注重作品的个性和闲适情趣,这与小窗幽记的闲雅艺术相契合,笔者认为林语堂和陈继儒是情感互通的。同时,“翻译即创造”是林语堂极为重要的观点,翻译不是完全拘泥于原

7、文的复写或临摹,而是在忠实原文主旨和神韵基础上的二次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跳“带着镣铐的舞蹈”。(李晓红,2007:84)(一) 译文准确传神以求“忠实”1. “赏花须结豪友,登山须结逸友,泛舟须结旷友,对月须结冷友,捉酒须结韵友”(林语堂,2002:36) 译本中,“豪”译为“nonchalant”,即“behaving in a calm and relaxed way;giving the impression that you are not feeling any anxiety”(霍恩比,2005:1169),这与“豪”所表达的豪迈豁达很一致。“逸”被译成“roman

8、tic”,“逸”为“隐逸”(王力等,2005:459),中国文化中,陶渊明等隐士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神秘色彩,而陈继儒也是隐士,林语堂此处的翻译可以说是充分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内韵,准确把握了原文的典雅和思想之美。“旷”译为“expansive nature”,“nature”是人的本质,本性,与“expansive”搭配,传达出旷达心胸和高洁性情,如此表达不仅符合西方人的阅读和思维习惯,而且完整表达出古文的超然古朴之风。“冷”译为“cool philosophy”,在中国文化中,赏月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如宇宙,永恒,生命的消亡与延续等,这样翻译,“忠实”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哲思,有浓郁的东方

9、神秘色彩,也保留了意境和想象之美。“韵”译为“flavour and charm”,完整传达“韵”“风雅,风度”(王力等,2005:482)之义。古文中高度概括的单音节词“韵”译为外在有魅力,吸引人的“charm”和有高深品味的“flavor”的结合,传神表达了“韵”所指的内外兼修的“君子”高境界。“法饮宜舒,放饮宜雅”(林语堂,2002:36)译文中,表“安详舒畅”(王力等,2005:353)的“舒”译为“slow and leisurely”,“leisurely”为“done without hurring”,也有不慌不忙,悠闲从容的意味,又巧妙传神地表保留古文的情趣之美。同样地,放译为

10、“unrestricted drinking”,“雅”译为“elegant and romantic”,“忠实”再现了中国的审美哲思,也带有林语堂个人的理解和创造。2. “古铜三弄”;“须前栽碧梧”;“编槿为篱”(林语堂,2002:40-42)译文中,指古琴的“古铜”保留为“chin”,“碧梧”则为“green wutung”,“槿”,“木槿,一种落木灌木”也保留为“chin-tree”。笔者认为,林语堂在这里之所以采用音译法,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持原作的风格个性和文化内涵。比如,作为典型中国文学意象的古琴和梧桐,前者传达修身“正心”、中正平和的人格修养境界,后者则常在文学中以“梧桐夜雨”,“寂

11、寞梧桐”寄托作者的孤独忧愁又享受孤寂的人格。(俞香顺,2005:97)原文中用“碧”即“翠绿”来修饰“梧”,赋予梧桐另一番生气,加之作者陈继儒为隐士,可以说流露出一种怡然自得的隐逸幽趣。因此林语堂选择保留其本来面貌,既能保留原作的意趣,也能唤起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兴趣。(二) “句译”以求“通顺”1. “观妓须结淡友”(林语堂,2002:36)译文为“For going to sing-song houses to have a look at the girls,one must secure quiet or mild-tempered friends”。(林语堂,2002:37)“欣赏歌

12、妓听曲”,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观舞吟诗的高雅活动,但若翻译不当,会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因此,林语堂在准确和整体意义和意境的基础上,强调对整句话的理解而不拘泥于个别词的字译,采用“句译”,简译为“sing-song house”,突出活动的功能和形式,以符合西方文化的阅读习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虽然失去了中国文化的独有意蕴,但达到了传达句子意义及“通顺”的目的。2. “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林语堂,2002:36)译文为“A sick person should drink a very small quantity,while a sad person should drink so much as

13、 to get drunk”(林语堂,2002:37)。“单音节性”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审美规范,而西方人崇尚连贯性很强的段落阅读,于是林语堂运用“句化”,这是指原句中单个的词在译语中被转化为句子(含小句)的现象,这与他所提倡的“句译”观密切相关。(陆洋,2005:51)对于原文高度凝练的抽象单音节词“病”、“愁”,林语堂化抽象为具体,变简为详,译为“a sick person”、“a sad person”,简单清晰,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同理,原文“清茶好酒,以适幽趣”(林语堂,2002:40)的译文中把“幽”句法化为“the atmosphere of delightful s

14、eclusion”,具体详细地表述“幽”的内涵,以求西方人体会原作的意境,即“通顺”。3. “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林语堂,2002;40)译文为“In our leisure we will discuss the ancients and the moderns;and in our quiet,we will enjoy the sceneries of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林语堂,2002:41)这句翻译是“句化美”的典型,原文的四字短句被译为完整的长句,且原文中的“闲”和“静”被译为状语,变抽象为具体,别有一番闲雅的意境。另外,“discuss”和“

15、enjoy”的对仗也很工整,准确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4.“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林语堂,2002:38)译文为“A drunk scholar should be careful in his conduct,so that humiliations can be avoided”。(林语堂,2002:39)西方人重视和强调客观,常用物化主语,而中国人主体意识较强,习惯以人称代词作主语。林语堂深谙中西思维的差异,将“侮”变为主语,译为“humiliations”,并用被动句表达,更符合西方读者思维。(三) 综合手法以求“美”1. 运用修辞以求音乐美和节奏美(1) 头韵头韵即在一组词的开头或重读音节中对相同辅音或不同元音的重复,英语的头韵占其音韵美之半壁江山。(潘卫民、毛荣贵,200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