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95639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桥边》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桥边》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桥边》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桥边》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桥边》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桥边》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桥边教案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 3.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 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情感,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而小说最大的魅力则是情节。其中短篇小说尤以短小的篇幅,紧张激烈的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今天我们来欣赏另一篇短篇小说在桥边,

2、看看它的情节又会以何种方式吸引我们。二、解题 1题目在桥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补齐其他内容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在桥边数人数三、研习课文,品味情节(一)乱数 1、“我”为什么要数人数?“我”是怎么数的?明确:这是我的工作 见课文第三段,可见“我”是乱数的 2、“我”为什么要乱数呢?明确:这个工作对“我”,枯燥、无聊、单调、乏味, 3、从哪些语言里我们能读到这种感觉?从“我”的叙述里你还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语气?明确:见课文第一段,充满反讽和揶揄的语气。 4、的确,“我”每天坐在那里数过桥的人数,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样的工作枯燥、无聊、乏味。乱数实际上表现出我对这份工作的?明确:不满。但为了

3、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作不准确,乱数意味着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周国平曾说: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出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 (二)、不数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什么打破了“我”枯燥乏味的生活?明确:一个姑娘从桥边走过2、姑娘的到来带给我怎样的变化?明确: A:情绪发生变化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

4、了”“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这段文字,注意语气)小结:作者一改前面反讽的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变得欢快。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这个姑娘。姑娘的出现,让我原本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我的情绪不再灰暗而变得愉悦。B:乱数不数(三)、漏数1、可是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也并不一帆风顺。我们来看,作者接下来为“我”设计了怎样的情节?“我”的情绪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安排了主任统计员来对我的工作进行检查,我的情绪由愉悦跌回谷底,并且伴随紧张、矛盾? 2、“我”为什么而感到矛盾?明确

5、:数还是不数?怎么数?实际是生计与爱情之间的一种矛盾 3、面对这样两难的处境,“我”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最终是爱情战胜了饭碗还是饭碗战胜了爱情?(前两次的乱数和不数进行比较,开放性题目)明确:非常认真的数,因为这关系的生计。当那位姑娘再次出现时,“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 事实是我比主任统计员少了一个人,“我”漏数了那姑娘。 “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 5、姑娘是我的什么?假如换一个姑娘,我会把她漏数吗?明确:毫

6、无疑问,她是我追求的爱情,同时,她又不单单是爱情。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 6、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的漏数表达什么?明确:“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7、漏数的结果是什么?明确: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

7、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总结:从整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数据,他们重视的也是数据。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四、探讨问题,分析主旨 1、这个故事里我们还有哪些重要信息需要知道?“我”是谁?“他们”是谁?明确:“我”:在二战中受伤的人 “他们”: 他们与我的关系:给我安排工作的是他们,给我带来生存压力的是他们,最后给我一份所谓“美差”的还是他们。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醉心于物质上的满足,却从始至终没有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主人公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

8、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2、作者简介:明确:我们同时来了解一下作者,伯尔,就是海因里希 伯尔,如果大家有印象应该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另一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海因里希伯尔的写作处在两难中:一边是战争的废墟,另一边则是战后重建狂潮;一边是可见的残垣断壁的废墟,一边是深深隐藏在数字化效率社会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废墟。所谓“废墟文学”绝非仅仅意味着“战争废墟”或“战后废墟”的文学,而是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现代性处境中

9、所遭遇的本质处境。 3、主题:明确:揭示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揭示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倡导。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深沉的思考在审视着战后的种种。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拓展(一) 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请你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这种现象。明确:空巢老人 留守儿童等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

10、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选读中有句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丹也讲“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愿我们都收获真正的幸福,愿我们都真正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愿我们都成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并让自己收获快乐的人。拓展(二)探讨小说在运行时情节的摇摆。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很常

11、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但却非常生动,除了那欧亨利式的结尾外,还有什么?明确:三次摇摆:姑娘出现改变单调生活,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最后得到美差 相对应的主人公情绪的变化也是几次摇摆,请画出曲线图完成思考与实践三反思:本课在重难点的把握上,结合了本单元的话题重点:情节。尤其是清洁运行里的摇摆,同时抓住了 “数”这个细节来设计教案。课程内容饱满,但相对来说,重点还不够突出。如果适当压缩前面对小说情节的赏析,那就能为后面深入解决重难点留足够的时间。在个别问题的探究上,比如“爱情与饭碗的矛盾,到底是谁战胜了谁”,并不一定要有结论。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另外,课堂语言还应更简练准确点,尤其是提问以及个别词的表述上,还需不断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